“同发效应”点燃“同乐梦想”
2021-10-28贺亚龙杨雪
贺亚龙 杨雪
6月23日,正值仲夏时节,火辣的阳光催熟着田野里的庄稼,也点燃了庆安县同乐镇同发村村民的热情——在村党建活动室里,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联欢会正在火热上演,而最受欢迎的是快板节目《家乡变化不一般》,声情并茂地道出了同发村这些年的巨变。
从缺乏优势到后起之秀,从贫穷落后到“领跑”全镇,同发村的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党建兴村、经济强村、文化润村”的发展道路已然铺就,同发村的党员争当“头雁”,村民共同奋斗,小村实现了华丽蝶变,村民乐享发展成果。
兴产业,强村富民“同发展”
位于半山区、远离庆安县城、耕地面积少……种种“先天不足”曾制约着同发村的发展,这个“空壳村”一度背上了100多万元外债的“包袱”,村民脸上满是愁容。
面对村弱民困的局面,以村党总支书记孔庆范为带头人的村“两委”,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着力建强党组织堡垒,以党建带致富、促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发村的集体土地承包混乱,村民占地耕种的情况屡见不鲜。村“两委”以此为突破点,决定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为了树立威信,村干部和党员刀刃向内,带头将自己和亲友的土地清退。
看到村里这次“动真格”了,很多村民在村党总支的一遍遍宣传、动员下收起了自己的“小算盘”,配合土地清退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全村共清理出不合理承包地6000多亩,然后重新竞价发包,村集体当年就收入72万元。
这一举动不仅让村集体有了积累,也让村民看到了村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能干事儿”的评价不绝于耳。
村里有了持续增收的途径,可村民的腰包还没鼓起来,产业发展迫在眉睫。2016年,村“两委”反復研究,看准政府扶持北药种植产业的优惠政策,利用村里高山气候的优势,返租倒包520亩农户土地,用于种植月苋草,并与专业公司合作,探索出“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新型经营模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67户参与经营。
种药材是件新鲜事儿,也是个精细活儿。刚下苗那一个月,党员在种植大棚里24小时轮流值守,仔细观察、记录,生怕一点儿风吹草动影响生长。正因为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党员倾尽全力的付出,月苋草项目当年便取得喜人的成果,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入股的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村里有了资本,更有信心迈出发展步伐;村民有了进项,更愿意跟着党组织前进。几年来,在村党总支的牵头引领下,同发村先后成立了水稻产业联合体,创建了林下经济合作社,引进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不同类别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昔日的“后进村”一跃成为拥有村集体积累1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的“富裕村”。“同发效应”进而形成了示范,引领着全镇发展步伐,上演了一出“华丽的蝶变”。
优环境,监督服务“同发力”
“咱们村现在真是太美了,跟城里比也不差!”前不久,在广州工作十余年的村民尹红喜回家乡办事,刚一进村就被高高耸立的中式牌坊所吸引。走在整洁平坦的村路上,两旁杨柳挺拔、花香四溢,房屋整齐划一,田园风光令他陶醉其中、心旷神怡。
尹红喜的这番话说到了村民的心坎里,村里环境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
年过八旬的老党员陈庆国还记得,曾经的同发村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一到夏天臭气熏天,家家户户都不敢开窗。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村民能有‘幸福感,生态宜居是关键。”2018年,村“两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绿化村庄、美化村容、亮化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环境建设向生态化迈进。
2018年5月,村委会门前张贴的“同发村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任务作战图”吸引了村民驻足“围观”,上面对村屯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粪污治理等项目列出整改清单和完成目标。
“天天说整治,能整成啥样?”多数村民对“作战图”上的内容感到怀疑。
行动是最有力的说明。村“两委”迅速制定《环境整治管理办法》,以长期在村的36名党员的居住地为点,每名党员辐射周围10~15户村民,带头整治环境、监督不文明行为。
管理办法出台后,党员立刻行动起来,清边沟、扫街道、捡垃圾,让村里变得干净整洁的同时,也感染、带动了村民共同参与。如今,村民自主参与管理的体系已经形成,垃圾有人管、有车运、有处放,村民生活得更舒心。
环境变好了,村民心气顺了,党总支干劲也更足了——维修路面、改造房屋、植树种花……村党总支多方筹措资金,让原本在纸上的规划逐一落地,美丽乡村的画卷在同发村徐徐展开。
强素质,技能美德“同发扬”
眼下正是农闲时节,可党员常江却挺忙。作为村里的水稻种植能手,他正马不停蹄地为村民传授种植经验,将培训班开在田间地头,叫好又叫座。
无独有偶。在党员、养猪大户徐远雁的猪舍前,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村民络绎不绝。徐远雁从选品种、防病到销售,每个细节都不落过,细致的讲解让村民收获满满。
争当学技能的“聪明人”“勤快人”,已是同发村村民追求的“新风尚”。然而,就在前两年,蹲墙根儿打牌、唠闲嗑儿的村民大有人在。眼见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活方式还很落后,村党总支为转变村民的懒惰思想和生活陋习,编制让村民看得懂、记得住、守得好的村规民约,同时组建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选有威望的老党员、乡贤担任宣传员和监督员,让文明的新风吹进每家每户。
村民李全(化名)曾经嗜赌成性,一天不上牌桌手就痒痒,还因组织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过。党员孔宪廷是他的邻居,每次看他要去打牌,便给他讲道理。久而久之,李全觉得游手好闲“挺没脸”,便开始跟着致富带头人学线绳编织技术,如今靠销售手工编织产品一个月能增收800多元。
像李全一样转变落后观念的村民比比皆是。看到村民提升了素质、掌握了本领,村党总支趁热打铁,以孝贤文化作为铸魂工程,着力打造同发村孝贤文化一条街,每年评选出“文明户”“优秀党员户”等,为乡村振兴激发内生动力。
“讲美德不仅受人尊敬,还能得到奖励,以后我也要同党员一起宣传好家风。”2019年10月,村民王木洋在同发村“孝贤模范”评选活动中荣获“文明标兵”的称号,这让他高兴万分。获奖后,他便加入到志愿宣讲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和教育身边村民。
如今,党员当头雁、村民共参与的治理体系在同发村已经形成,良好的乡风让这个“美丽乡村”的“面子”更靓,让“文明家园”的“里子”更实。村里近十年没有无理上访的情况出现,安定祥和的面貌为村里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带动着镇域内村屯竞相学习、赶超,“同发效应”在不断放大。
夜幕降临,党建活动室里的村民散去,走向休闲广场跳舞、散步。远处,“全国文明村”的灯牌亮起,照亮了宁静的夜空,也照亮了村民挂满笑容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