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瞰世界之巅

2021-10-28胡珉琦

科学导报 2021年68期
关键词:青藏高原登顶科考

胡珉琦

珠穆朗玛峰坐落于世界屋脊之上,矗立于地球之巅,是人类文明的神圣坐标。无数攀登者为登上世界最高峰前赴后继,无数科学工作者为揭开珠峰奥秘不懈探索。

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四周年、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为契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联合全国10余家单位策划制作完成了国内首部全景式详解珠穆朗玛峰的大型百科图书《走近地球之巅》。该书于近日正式出版上市,成为公众了解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新的窗口。

1、用系统思维讲述系统故事

在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中,以高傲的姿态挺立于地球之上的山峰总是让人心生敬畏。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坐落于青藏高原南侧,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支脉组成,全长24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6000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中尼边界上。

想要了解珠峰,就離不开它的起源故事,而要完整了解珠峰的生命历程,就要从青藏高原的由来开始探究。《走近地球之巅》正是从它如何形成的阐释中拉开序幕的。紧接着是珠峰科考的历史,再到人类攀登珠峰、测量珠峰的历程,以及为保护珠峰所做的努力。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安宝晟是《走近地球之巅》编委会主任之一。他表示,整本书之所以这样谋篇布局,是希望运用地球科学的系统思维来阐述一个系统故事。

“从3.6亿年前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的超级大陆演变,到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可以看到地球之巅的前世今生;从地球最高极的垂直自然带变化和第三极冰冻圈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可以看到哺育人类、作为亚洲大陆几乎所有大江大河发源地的亚洲水塔的形成过程;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实施,到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启动,可以看到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引领;从1921年西方探险开始,到1960年中国人首次登顶成功,可以看到人类足迹踏上世界巅峰的光荣时刻;从清朝开启人类第一次珠峰测绘,到今天8848.86珠峰新高程的确定,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变化的极致探索……”

安宝晟特别提到,这些内容的系统编写,是通过科考、登山、测绘、出版、传播队伍的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才得以完成的。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走近地球之巅》除了保证系统性、科学性之外,还兼具艺术性和传播性。

2、珠峰科考背后的故事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同时,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单元,青藏高原也是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圈层互相作用及人地关系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因此,认识青藏高原、认识珠峰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

《走近地球之巅》记录了过去近60年来,中国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6次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将珠峰神秘的面纱徐徐揭开。在创作团队克制、凝练的文字背后,有许多充满艰辛的科研故事。

在2005年珠峰科考期间,科学家在珠峰北坡建成了中科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珠峰站),填补了我国在珠峰地区地学综合观测研究机构的空白。

珠峰站位于海拔4276米的绒布河河谷中,过去的14年里,它成了中科院青藏所高级工程师王忠彦的第二个家,他每年会在那里驻守6个月以上。王忠彦经历了整个珠峰站从帐篷、活动板房到综合楼房的扩建过程,也见证了珠峰站从单一要素的大气物理观测到如今的物理、大气环境、冰川、水文、生态、地球物理综合观测的发展壮大过程。

“在珠峰工作的时间,苦乐参半。”编委会成员王忠彦说,工程师们的日常除了完成例行的监测任务和保障所有的监测仪器正常之外,就是吃饭、睡觉、看珠峰。珠峰的日照金山、旗云这些转瞬即逝的奇景尽收眼底,但到了越冬季,珠峰站的生活就只剩下烈日、大风和狗。

《走近地球之巅》也详细科普了高原人体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在海拔约3650米的拉萨,大气压和同体积空气中氧气量仅为海平面的65%,而到了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阿里地区,就只有海平面的50%左右,如果海拔超过6000米,则会下降到48%。可以说,每一位在珠峰的科学探索者,都在与身体的极限进行抗争。

阅读文字之余,读者只要扫一扫书本页面上的二维码,就能通过视频了解到更多珠峰科学研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3、珠峰有多高

攀登珠峰是一项极限挑战,但人类对青藏高原和珠峰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奥克兰的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同伴丹增·诺尔盖,第一次从南坡登顶珠峰。1960年5月25日,王富州、贡布、屈银华三位中国登山队队员从北坡登顶珠峰。此后,人类登顶珠峰的各种记录被不断刷新。

除了细数人类攀登珠峰的历史,《走近地球之巅》还详细解读了攀登珠峰的准备工作、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全过程,并清晰绘制了人类成功登顶珠峰的18条路线。

人类不断登上珠峰,但“珠峰有多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答案却始终在变化,因为地壳板块在不停运动中,科学测量的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2020年5月,在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测量登山队再次测量登顶。当时,面对恶劣的大风天气,队员们前后三次向珠峰峰顶发起冲锋才最终成功,他们在峰顶工作了150分钟,创造了珠峰高程测量的多个第一。

编委会成员、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地所所长党亚民回忆起测量的过程,依然难掩兴奋之情。

“当时,登山队员兼测量队员在峰顶通过北斗卫星进行了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国产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党亚民介绍说。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实现了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还首次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来提升测量精度。党亚民表示,正是有了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科学家才能得出珠峰迄今为止最为确切的“身高”——8848.86米。

《走近地球之巅》再现了珠峰测量的完整过程,不仅阐释了科学研究的理性探索过程,也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而在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看来,这些故事的价值“还在于攀登科学高峰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他在序言中表示:“当科考队员们走向珠峰的时候,他们都在努力达到各自领域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攀登和探索的精神,相信也能成为广大读者的一种精神追求。”

猜你喜欢

青藏高原登顶科考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恐龙跑得快吗
耳钉
5G登顶
the HIGH WAY
成功之后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Because It?s There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