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新民:不舍“铁人精神”本色

2021-10-28王冰崔英春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8期
关键词:钻井队王进喜铁人

王冰 崔英春

神州大地欣欣向荣、气象万千,首都北京花团锦簇、红旗飘扬。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观礼席中,身穿中石油红色工服、佩戴着金灿灿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章的他,眼神格外坚毅,那抹红在人群中是那么耀眼……他,就是李新民。

31年来,为保障国家石油战略安全,李新民传承和发扬铁人精神,艰苦奋斗、拼搏不息,从在国内站排头、扛红旗,到勇闯海外立标杆、创纪录,用行动践行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来到铁人队,就要长出铁骨头”

职业生涯中,李新民最珍视的便是担任铁人王进喜带过的1205钻井队的第18任队长。

“我是个农村孩子,家里人口多,生活很困难。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学业,也没有机会来到大庆工作。”李新民的话简单又质朴。

1990年,李新民中专毕业,幸运地成为1205钻井队的一员。这里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大熔炉。很快,老队长的崇高品格、铁人队的光荣传统,让李新民发自内心地为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自豪。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刚到1205队不到两个月,李新民就遇到一个考验。

这年8月,1205队进行了一次班组技能竞赛。由于技术要领掌握不到位,他打大钳时总是不达标。当时,李新民体重不到100斤,而一个大钳却重达300多斤。别人抡起来生风,可他憋足了劲儿也弄不明白。

为了快速掌握这一工作技能,一有空闲时间,李新民就独自在钻台上面跟大钳较劲,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胳膊抡肿了,手磨出了血泡,以致吃饭时他拿筷子的手都直哆嗦。

看李新民这么拼命,老师傅既高兴又心疼,劝他说:“练技术心急不行,得慢慢来,别累坏了身体。”

可李新民深知,“既然来到铁人队,就要长出铁骨头”,就得像铁人老队长那样,练一身真本领、硬功夫:“要不,还算什么‘1205人?”

不到半年,李新民就练就了一身本领,能承担起井队6个岗位的工作,成为那批毕业生里最受老师傅喜爱的小伙子。

砥砺初心,不改本色。李新民从一名普通钻工,一步步踏实成长,2003年接任1205钻井队第18任队长,扛起了这面大旗。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铁人老队长的这句话,铭刻在李新民的心中。

“圆了老铁人的梦,把井打到国外去”

在家乡大庆,夏日的骄阳总像要把人晒得要冒油。迎着这炽热的阳光,李新民的脸黑里透红——多年征战野外,他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些。

“老队长,今天,我在这里向党、向国家、向人民、向您正式匯报:咱1205队出国打井的梦圆了!”2013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李新民在做事迹报告时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1959年,铁人王进喜也曾来到这里,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首都大街上的汽车背着煤气包,铁人王进喜蹲在路边泪流满面。那时候,国家缺油,为了甩掉“贫油”的帽子,老铁人带领工友们几乎要把命都豁出去。那些年,金子般珍贵的石油,每滴都凝聚着石油工人的血汗。

数十年后,中国石油产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中国石油工人伴随着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也迈出了意义非凡的一步。

红海西岸,撒哈拉沙漠的东端。2006年,李新民担任海外钻井队DQ1205队的队长,带领工友们来到了出国打井的第一站——苏丹。当设备运抵苏丹港港口时,当地海关人员望着堆积如山的金属部件,向中方项目组的6名成员直摆手:“就你们几个人,怎么可能按时完成清关任务!”

但是,李新民和工友们却用行动展示了“中国铁军”的形象。他们每天工作在货船上,饿了就啃一口又干又硬的干粮,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困了就靠在设备上打个盹儿。炎热、焦急、劳累,李新民嘴上起了一层火泡;队友们相继中暑,几近虚脱。但是,他们咬紧牙关,无人退缩!

6人、6个日夜,成功完成了清关!17天、102车设备,运到距离1600公里外的井场!李新民和工友们创造了苏丹港同类钻井设备清关人数最少、时间最快的纪录。随后,他们更是以专业的技能、出色的成绩,赢得了海外市场的充分认可。

在海外作业的十几年里,李新民带领DQ1205钻井队先后刷新了当地42项纪录,两度获得苏丹政府颁发的钻井施工队伍的最高荣誉——钻井杯。

多年闯荡海外,李新民收获了多方认可,积累了丰富经验。2017年,李新民担任大庆油田中东分公司经理、党总支副书记。刚一上任,他便马不停蹄地带领市场部联系合作方,与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国家石油公司搭建了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一年内实现合同额同比大辐度增长。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王进喜毕生的梦想。新时代的铁人队伍,必然经历国际项目的淬炼与考验,并获得新的提升。”李新民说。

铁人精神在海外项目中持续传承,熊熊精神之火依然闪耀。当年,铁人老队长王进喜常说:“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如今,李新民则践行着“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的承诺。

“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是回家的开门声”

2021年,疫情在我国趋于稳定,而在国外很多地区依然肆虐。许多国外生产项目因此受到影响,只能被迫暂停,李新民也回到了国内。工作几十年来,他与家人聚少离多,这难得而又短暂的“休整”,令他十分珍惜。

2013年,李新民的妻子王伟参加宣讲团,去北京宣讲,那是第一次轮到李新民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妻子。

当听到妻子自问自答道:“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那一定是新民回家开门的声音啊!”这一瞬间,妻子的话狠狠地击中了李新民的心。

其实,妻子的报告内容他早已看过无数遍。可是,在现场,听着妻子轻柔地讲述着,看着她脉脉的眼神,李新民的心有点儿颤、有点儿胀,还有点儿痛,有些欣慰,又有些骄傲。

作为石油人的家属,特别是海外石油人的妻子,很多困难必须王伟一个人扛。

“這么多年,我知道新民去的地方有的很危险。我时常关注海外新闻,知道他所在的区域可能有抢劫事件、有武装冲突、有人员伤亡。但是,直到我看见他工作簿里夹着的照片,才真正意识到危险离他们那么近。”王伟常常感慨。

这张照片是那样令人震惊——偌大的越野吉普车身上竟有一个触目惊心的大窟窿,翻卷的车皮、烧焦的痕迹,仿佛在诉说它的恐怖经历。哪怕车速稍慢一点儿,火箭弹就会穿过人们的胸腹;哪怕弹道再低个几厘米,就会击中油箱,一车人便会灰飞烟灭。万幸的是,那次大家只是受了点儿轻伤。

……

在海外工作多年,李新民曾三次直面冰冷的枪口。每一次,他都是那个站在最前面,用胸膛、用担当、用真诚为队友们阻挡危险的人。

在李新民心中,身处国外,队友就是最亲的家人。有一次,一名外籍雇员错误操作,致使100多斤重的套管钳突然坠落,生生砸到了机械师小戴的头上。只听“咣”的一声,他便坐在了地上,半天没动弹。好在有安全帽保护,人没什么大碍。

缓过劲儿的小戴,气冲冲地冲向那名外籍雇员,激动地理论起来。然而,两人语言不通,争执不下。情急之下,那名外籍雇员报了警。

消息传到李新民那儿,他火速赶往现场。还没待他问清楚情况,七八个手持冲锋枪的当地警员已冲进井场,把中方人员团团围住。

得知李新民是负责人,一把枪立刻顶住他,命令他交出小戴。李新民想先把事情的原委了解清楚、解释清楚,以促使大家握手言和。但是,跟对方的沟通十分困难,对方一门心思要抓人。

李新民索性心一横,直言道:“抓走我的人,绝对不行。非要带走谁,那就带走我!”

紧张的气氛一触即发。就在这时,一名警员的电话响了,是当地警长的来电。原来,李新民闻讯赶来前,已经联络了当地警长,就怕有个什么闪失。果不其然。警员接完电话,才耐心听了李新民的解释,剑拔弩张的冲突得以平息。

尽管各类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各类险情近在眼前,但当国家和事业需要时,李新民和队友们无畏无惧、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有人说,李新民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石油人的责任与担当;有人说,李新民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国脊梁”。

此时此刻,问他,为何会这样?李新民的回答很坚定:“作为石油工人,就要为祖国建设献石油,就应该为此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钻井队王进喜铁人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品读铁人微笑,铸就非凡人生
铁人王进喜(节选)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CHINESE IDOL
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要解决四个根本性问题
钻井队企业文化建设要点分析
新时期油田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铁人文化体系的形成看铁人文化的繁荣
王进喜:“石油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