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谱就黑土华章
2021-10-28许乐
许乐
2021 年 7 月 16 日一大早,省党员教育中心四级调研员李赞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省直各党政机关纷纷与她联系,领取大型党员教育电视片《百年奋斗》的视频光盘。
《百年奋斗》自2021 年 6 月展播以来,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反响强烈,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李赞不由得感慨: “看到片子如此受欢迎,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从提出创意到打磨脚本,再从采访拍摄到反复精修,《百年奋斗》的创作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满满的匠心和诚意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深沉的厚礼。
一次“深情献礼”的创新尝试
《百年奋斗》的创作意向产生于 2020 年 3 月。
当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时任省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建平正在家中构思新一年的党员教育制片工作。“在建党 100 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作为党员教育工作者,不做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出来,会留下遗憾!”拍一部党在黑龙江的历史的党员教育片的想法从此萌发。
事实上谁都知道,要拍摄这样一部党员教育片,面对的将是重重困难。当刘建平将想法向省委组织部领导李桂春、冯海龙、张凤臣等汇报后,得到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同时,部领导也提醒他,制作这样一部工程巨大的片子,挑战会超出想象!
决心已定,省党员教育中心马上组建团队着手落实。
拍摄这样一部记录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光辉历程的电视片,在全省范围内尚属首次。如何从历史中撷取精华?如何科学、合理、艺术地利用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形式和手法,全面解读、诠释这一重大课题?如何让观众看得投入、悟得深刻?太多的未知和问号摆在了创作团队面前。但全体创作人员都十分清楚,他们最关键的是,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党性观念。
在进入创作阶段时,团队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困难:一是黑龙江一百年来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筛选的工作量巨大; 二是很多此前预想的典型事例挖掘得还不够充分,甚至对有些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尚无定论。
省内30多个市县、北京、西柏坡、丹东、长春……创作团队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走访,采访了一大批党史专家、军史专家、历史亲历者或知情人,召开座谈会20 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电视片的拍摄首次将视角站位提升到国家级层面——团队经大量沟通协调,先后与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部门取得联系,邀请权威专家对党在黑龙江的历史进行点评,以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回顾总结党在黑龙江的奋斗征程。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撰稿人刘建平的办公室渐渐摞起了一人多高的资料,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到 2021 年龙江人民合力战“疫”,长达一百多年的丰富素材。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该片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的划分,创新性地将龙江一百多年历史分为三集讲述,分别为《牺牲之志》《奉献之歌》《振兴之路》,每一集既要有基本理论的阐述,又要有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佐证,并从鲜明的人物和事例切入,解读和论证每个部分的深刻内涵。
对一部纪录片来说,最“吃劲儿”的要数“写脚本”阶段。
“尽管前期积累了上百万字的材料,但怎样将材料消化、吸收、提炼,并转换成电视片脚本文字,再用何种电视技术呈现出来…… 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能沉下心来搞创作,刘建平通常选择在晚上 10 点以后构思脚本,“夜深了,比较安静,能尽快沉浸到每个历史阶段的氛围和意境中”。前两集的脚本创作比较顺利,但是在创作第三集时遇到了困难。由于最后一集是讲述党的十八大来的现实题材部分,创作团队掌握的情况相对较少,部领导请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薛兰奎副主任帮助提供材料、审核把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经过反复推敲,片名也最终确定下来,只用了简简单单却又深沉厚重的四个字——“百年奋斗”。
讲述“有血有肉”的龙江故事
故事要以何种形式呈现?片子如何选材才能避免空泛?进入拍摄阶段,创作团队需要不断克服这些技术难点。
“要把人物、事例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以小见大。”对上述问题,刘建平有着自己的思考,“这样或许少了几分‘惊天动地,但成片效果无疑会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创作过程中,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桂春多次叮嘱刘建平,要把党史写出高度、写出温度,再打造一部像《丰碑》那样的精品力作。
正是在这个思路引领下,《百年奋斗》中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与日寇作战中,北满抗联总司令赵尚志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 却始终初心未改,在给北满省委的《请求书》中这样写道:“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腥风血雨,更能检验一个人信仰的成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一些不坚定的共产党员“骑在墙头、看风向”甚至纷纷发表脱党声明时,周保中——这位即将晋升为国民党少将的团长,却毅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拍摄期间,摄制组日夜兼程奔赴各地,走訪了100 余家单位,采访了 80 余位历史亲历者、老党员、事件知情者及20 余位党史、军事专家。在赴京采访专家期间,正赶上全国两会召开,并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各项活动也十分繁忙,邀请专家十分不易,摄制团队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坚韧不拔精神,有时为了抓住一位专家的“空档”,甚至要在北京等上几天时间,仅仅为了拍摄一段十分钟的专访…… “做片子就必须有耐心,不能怕麻烦!”参与党员教育片制作工作多年,马强、李赞和王欣雷等编导对此习以为常。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导演、编辑和制作人员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状态,有时为了一个画面、一张照片,就要跑到相关场馆翻阅大量资料。粗略计算,摄制组共查阅 200 多盘影视资料,遴选出上千张图片。
历经 400 多个日夜,总行程累计 20 000 余公里,讲述 150个故事……《百年奋斗》的初片最终在2021年5月月末“新鲜出炉”。
立足“工匠精神”的细致打磨
《百年奋斗》的初片出来后,制作团队对第三集《振兴之路》的效果不甚满意。导演刘建平仔细审看后感到:“故事呈现的效果还不够生动,看着太‘硬了,需要更多的故事做小切口, 要更加贴近观众。”
但是,此时对片子进行大幅修改却存在着极大的困难——距离“七一”只有1个多月了,片子交付上级领导审看还需要时间,而且刻录光盘还需要 20多天。仔细算下来,留给团队补充采访的时间最多也就十几天。
没时间考虑太多,经请示部领导同意,创作团队立即组织人员对画面进行精细修改,刘建平则亲自带领摄制组到基层进行采访补拍。几经努力,最后较好地完成了对第三集片子的细化和“软化”。
在《百年奋斗》的具体修改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故事情节、每一帧画面甚至每一个字,大家都反复讨论斟酌。
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处在“5+2”“白加黑”的加班状态。对于这样一部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讲述党在龙江奋斗历程的电视片,投入多大的精力都是值得的。大家白天拍摄、晚上制作,连续作战,才为这部片子的成功推出夯实了基础。
最终,这部经过精心打磨和千锤百炼的电视片,在 6 月上旬审看时,获得了部领导、党史专家和电视艺术专家的充分肯定。
“精雕细琢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以匠心致初心的精神。”省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卢波说,这样一部时间跨度长达百年、气势恢宏的电视片从无到有的过程,离不开创作者对使命责任的担当与坚守。
2021年6月28日—30日,《百年奋斗》首先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法治频道播出,7月月初又在省干部教育网络学院上线,截至8月5日,播放量累计突破35万次,在所有课件里遥遥领先。而在“龙江先锋”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对片子的赞美之词也纷至沓来。
中共穆棱市委副书记刘晓野认为:“通过《百年奋斗》,我们重新认识了黑龙江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英雄典范,比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杨子荣等革命烈士,王进喜、马永顺、王启民、刘永坦、崔道植等先进模范,他们用理想和信念、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我们党在黑龙江大地的浴血奋战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
无独有偶,团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頔写道:“该片在生动讲述中蕴涵思想深度,在冷静叙事中饱含情感温度。我是眼含热泪看完这三集片子的,既深受教育,又无比振奋,作为一名团省委的组工干部既感到了‘重任在肩的压力,更充满了‘强国有我的干劲儿。”
黑龙江八一農垦大学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的韩巍在观看《百年奋斗》后感慨万千:“《牺牲之志》让我潸然泪下,《奉献之歌》让我心怀感恩,《振兴之路》让我豪情满怀。我们要学习、继承、发扬龙江‘四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对《百年奋斗》创作团队而言,观众能有这样的所学、所感、所悟,便是对 400多个日夜辛勤创作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