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
2021-10-28张月雷章乐成
张月雷,章乐成,严 超,王 刚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安徽合肥 230000)
肱骨远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7%,且高达96%的骨折累及关节面[1],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2]。但因肘关节的解剖复杂,如何正确的显露骨折端及关节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常用的显露方式包括:肱三头肌劈开入路,肱三头肌肌瓣入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及内外侧联合入路[2,3]。因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术后无需对肘关节活动进行过多的限制,且在必要时可转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使其在肱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较多[4,5]。但该入路对肱骨远端关节面的显露范围有限[6],较少用于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因此本研究在原入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通过剥离肘肌、部分屈肌总腱起点,翻转内外侧髁骨折块,扩大关节面的显露范围。本科于2018年1月—2020年2月采用该入路治疗了13例肱骨远端骨折,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手术技术
1.1 术前准备
入院后予患肢制动、消肿等对症治疗措施,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准确了解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损伤机制,制定完整的术前计划,包括切口设计、皮瓣剥离、神经显露、骨折复位顺序及内固定安放等。待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1.2 麻醉与体位
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胸前垫软枕,上肢置于胸前,便于后方切口的实施及肘关节的屈伸活动。
1.3 手术操作
全麻成功后,上臂根部预置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单。取肘后正中切口,深筋膜下游离,向内外侧牵开全层筋膜皮瓣,在内侧尺神经沟处向近、远端游离尺神经,近端游离到尺神经穿出肌间隔处,远端游离到第一运动支,避免损伤血管,手术全程关注并用橡皮管保护尺神经。在外侧分离肱三头肌外侧缘和肱桡肌之间的间隙显露外侧窗,骨膜下剥离使内外侧窗相通,通过牵拉肱三头肌显露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在肱三头肌外侧缘进一步向远端分离,于肱三头肌与肘肌之间切开,将肘肌在尺骨鹰嘴桡侧的附着点剥离,向外侧掀开,直到暴露肱骨外侧髁后侧,但要保留肘肌在外上髁的连接,且避免损伤外侧副韧带尺侧束。在内侧,骨膜下剥离部分屈肌总腱在肱骨内上髁的附着,可充分显露肱骨内侧髁内侧,利于内侧钢板放置及骨块的翻转。随后通过伸肘或提拉尺骨鹰嘴,将内外侧髁主骨折块翻转,脱离鹰嘴覆盖,并可进一步显露肱骨远端关节面的底部和前面(图1a,1b)。
图1 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 1a:内侧髁骨折块的显露与翻转 1b:外侧髁骨折块的翻转与显露
首先处理关节内骨折,对于髁间游离骨折块,可将其复位至内侧或外侧髁主骨折块上,采用埋头螺钉或克氏针固定,将C3型骨折转化为C1、C2型骨折,复位内外侧髁骨折块后用空心螺钉贯穿固定,将髁间骨折转化为髁上骨折。通过肱三头肌内外侧窗分别复位内外侧柱,克氏针临时固定,注意肱骨远端提携角和前倾角,随后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内侧柱钢板置于内侧,外侧柱钢板置于后侧,相互垂直。固定完成后C形臂X线机透视,被动活动肘关节,检查骨折及关节稳定性,并确保螺钉未穿入关节内。尺神经留在原位,缝合肘肌至尺骨背侧的筋膜上,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即在疼痛控制下行肘关节被动活动,6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期间禁止患肢负重,待骨折愈合后逐步开始负重训练。术后予口服吲哚美辛3周预防异位骨化。术后每月随访至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进入平台期,此后不定期随访了解肘关节功能变化。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组共纳入13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8~71岁,平均(48.92±15.8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摔伤7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无合并同侧上肢其他部位的损伤及血管神经损伤。骨折AO分型:C1型2例,C2型7例,C3型4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4.85±1.51)d。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初步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90~150 min,平均(111.54±18.44)min,手术切口长度13~17 cm,平均(14.62±1.15)cm,术中出血量 90~320 ml,平均(196.92±64.38)ml,术后引流量 25~80 ml,平均(49.23±17.85)ml,术中未出现严重血管、神经损伤及麻醉相关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获得6~23个月随访,平均(14.23±4.51)个月,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前臂屈肌力量未见明显减退,3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损伤表现,经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末次随访时仅1例患者遗留手部尺侧半麻木不适,但无爪形手等运动损伤表现;1例患者出现了轻度的异位骨化,未做特殊处理。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肱骨远端骨折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62±1.44)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为85°~130°,平均(107.31±11.87)°,MEPS评分 70~100分,平均(90.38±8.87)分,其中优9例,良3例,可1例。典型病例见图2。
图2 患者,女,37岁,左肱骨远端骨折(AO 13-C2),采用内外双钢板固定治疗 2a,2b: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左肱骨远端骨折 2c,2d:术前肘关节CT三维重建示左肱骨远端骨折 2e,2f:术后第3 d 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 2g,2h:术后9周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3 讨论
目前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入路较多,主要分为保留伸肘装置和切断伸肘装置两类,且不同入路对肱骨远端关节面的显露范围不同,研究发现,肱三头肌劈开入路的关节面显露为35%~37%,肱三头肌肌瓣入路的显露为46%,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范围52%~57%,而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的显露范围仅为26%[6,7],使得该入路仅用于简单关节面骨折,限制了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的适用范围[8]。但Erpelding等[9]认为,通过将肘肌在肱骨上的起点切断,提拉肱三头肌、肘肌,过伸肘关节,也可显露整个后侧关节面,可用于部分C3型骨折。本研究将后正中切口向远端延伸,在外侧剥离肘肌,从而松解外侧髁的软组织牵拉,既可充分显露肱骨远端外侧髁的后方关节面,又可通过翻转外侧髁骨折块显露其底部和前方。在内侧剥离部分屈肌总腱止点,向远端掀开,并结合伸肘翻转内侧髁骨折块,同样可以处理内侧滑车骨块的后、下及前方。在复位内、外侧主骨块时,也可通过过伸肘关节或提拉尺骨鹰嘴,结合辅助光源,观察骨折复位质量。通过该改良切口,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显露,不仅能够处理简单的关节面骨折,还能够对部分复杂骨折,包括前方的冠状面骨折实现有效的复位和固定[10],使该入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如关节面过于粉碎,过伸肘关节或提拉尺骨鹰嘴所产生的空间并不能满足操作的需要,必要时仍需改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文献报道,肱骨远端骨折尺神经症状发生率约16%~38%[11],其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术前神经损伤、术中牵拉、内置物刺激及瘢痕形成等,是否应常规行尺神经前置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文献认为对于术前即存在尺神经症状的患者来说,行尺神经前置是有益的[3],而对于无尺神经症状的患者来讲,尺神经前置并不能减少尺神经损伤的发生[12,13],且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尺神经炎的发生(33%vs9%)[14]。本研究虽然对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进行了改良,但仍需显露并松解尺神经,避免操作过程中对尺神经的损伤,但尺神经均原位留置,不常规行尺神经前置处理。
综上,改良肱三头肌双窗口入路不破坏伸肘装置的连续性,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治疗绝大多数肱骨远端骨折。且该入路可实现内外侧髁骨折块的翻转,实现部分粉碎性骨折的有效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