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济高速K1071+250—450段高边坡危岩稳定性评价

2021-10-28张丽娜

山西交通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落石危岩卸荷

张丽娜

(山西省公路局 晋中分局,山西 晋中 030600)

0 引言

陡崖或边坡上的岩体受到多组结构面的切割,在重力作用下沿临空方向会逐渐与母岩脱离,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岩体称为危岩体。危岩常常会在经历剥落、回弹、跳跃、滚动、碰撞后产生崩塌落石危害,最终掉落石块会在坡脚堆积。李必良等以“5.12”汶川地震诱发滚石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主的经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滚石运动轨迹[1];沈均等通过建立滚石动力学模型,得出了滚动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2];毕钰璋对滚石防护棚洞等滚石防护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3]。但是这些研究只是基于理论模型研究,对工程中要求的滚石力学参数、运动轨迹及落石能量等没有涉及,工程设计实践指导性不强。

晋济高速公路两侧高陡边坡主要岩性为较坚硬的灰岩,设计边坡较陡,存在较多的危岩和崩塌落石路段,具有带状面积大、清理难度大、难于全面进行处治、成为危害公路安全运营的重大隐患。在查明晋济高速公路K1071+250—K1071+450段高边坡危岩体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采用RocFall软件对典型断面的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计算得到边坡潜在的落石坠落轨迹、落石的弹跳高度、落石的能量,对危岩的崩塌落石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为治理设计提供依据。

1 基本概况

晋济高速公路K1071+250—K1071+450段高边坡沿坡体走向长约180.0 m,高11.0~69.0 m,面积5 600 m2,岩壁倾向79°,平均坡角73°,局部坡面陡立,节理裂隙发育,风化较严重。高边坡坡脚为一斜坡,平均坡度约45°,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为草灌木。斜坡之下为路堑边坡,路基开挖放坡形成,坡面已采取素喷混凝土+主动防护网进行治理,坡体稳定性较好。高陡岩坡全貌见图1。

图1 高陡岩坡全貌图

经调查,该高陡岩坡2016年7月已发生过落石灾害,砸损排水边沟,行车道、超车道路面砸出坑槽。落石尺寸较小,直径小于30 cm,主要来自于上部高陡坡面。现状:上部陡壁岩体裸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风化破碎较为严重,局部风化为碎块状,若岩体进一步风化,或在有强风、降雨及地震等不利因素影响时,有可能再次发生落石灾害,对晋济高速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形成威胁。由于坡面全面风化破碎,成片存在,所以把这一区域整体划分为一个危岩带(编号为WYD1),危岩方量总计约5 360 m3。

2 坡体结构分析

该段高边坡危岩带坡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奥陶系上马家沟组二段灰岩(O2S2),灰白色、浅褐红色,微晶结构,中厚-厚层状,属坚硬岩,风化裂隙、卸荷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带厚度约2.0~3.0 m。灰岩产状水平状,3组结构面在岩体中发育,分别是①岩层面:280°∠3°,中厚-厚层状,倾向坡内;②节理组1:81°∠86°,节理面陡倾,与坡面近垂直;③节理组2:345°∠51°,方向倾向于坡内。这3组结构面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局部已风化成碎块状,岩体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地形陡峻,呈悬崖峭壁。各组结构面特征见表1。

表1 边坡岩体结构面特征一览表

3 崩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3.1 坡体宏观变形特征

该段高陡岩质边坡岩壁陡立且裸露,出露灰岩为坚硬岩,呈块状结构。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岩壁表面危岩大面积分布,岩壁坡顶一定高度范围内卸荷裂隙极为发育,坡顶卸荷拉张裂缝宽度最宽达0.2 m,见图2,在降雨、地震动、植物根劈等作用下易发生危岩块体的崩塌落石现象。自2015年以来,高陡岩坡均多次发生危岩崩落掉块灾害,砸坏路面、路基边沟等设施,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图2 岩体卸荷裂隙图

3.2 崩塌形成机制分析

该边坡坡度在73°~88°,部分坡面直立甚至内凹,临空面开阔,从山顶到山脚高差为46.9~223.0 m,山高坡陡、悬崖峭壁,这为坡体崩塌灾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和动力条件。山体基岩主要以奥陶系灰岩为主,岩体受3组结构面切割,呈块裂状结构,总体为反向坡,发育外倾节理裂隙面。由于经受风化、卸荷作用,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这为崩塌落石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

受长期风化、卸荷及植物根劈作用影响,坡体表层较破碎的危岩块体不断被松动,裂隙面扩大,逐渐由稳定状态向极限平衡状态转变,并沿坡体中优势结构面或结构组合面发生变形,出现崩塌、落石现象;同时受卸荷作用,坡体中原处于三向应力状态的岩土体变为双向应力、单向应力状态,应力平衡破坏后,在坡顶一定距离形成卸荷裂缝和岩土体松动带。危岩块体脱离母体后或发生自由落体运动,或沿岩坡面滚动、跳跃,有的被坡脚斜坡植被挡住,能量大大减少并慢慢停止下来,有的则跃过斜坡直冲坡脚,砸入坡脚公路路面及景观走廊,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行。

3.3 危岩带的稳定性定性分析评价

采用赤平投影法(上半球投影)结合现场地质测绘成果对危岩带的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该高边坡划分为一个危岩带(编号为WYD1),边坡面产状79°∠73°,坡体岩体主要发育3组结构面,分别为:①岩层面(J1):产状为280°∠3°,呈现中厚-厚层状,倾向边坡内;②节理组1(J2):81°∠86°,节理面陡倾,与坡面近垂直;③节理组3(J3):345°∠51°,方向倾向于坡面。危岩带赤平投影分析如图3。

图3 赤平投影分析结果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该边坡属于斜向坡,边坡岩体产状近似水平,但是岩层面的走向与边坡面呈现大角度的相交,3组结构面发育于边坡中,除岩层面近水平外,其他2组均为高角度节理面。根据绘制的赤平投影图,对结构面进行两两组合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a)结构面J1与J2组合 J1与J2结构面的交点位于边坡面投影弧的同一侧,说明其组合交棱线倾向(351°)与边坡倾向(79°)相对一致,其倾角(1°)远小于边坡角(73°),即交棱线在坡顶面斜坡上没有出露点,不会切穿边坡岩体,切割体属于较稳定结构。

b)结构面J1与J3组合 J1与J3结构面的交点位于边坡面投影弧相对的一面,说明其组合交棱线倾向(257°)与边坡倾向(79°)相反,且倾角(3°)远小于边坡角(73°),结构面组合切割体为缓倾向坡内的稳定结构。

c)结构面J2与J3组合 J2与J3结构面的交点位于边坡面投影弧的同一侧,说明其组合交棱线倾向(356°)与边坡倾向(79°)相对一致,倾角(50°)小于边坡角(73°),结构面组合切割体属于不稳定结构,易发生滑塌式破坏。交棱线位于结构面J2与J3倾向线之间,则J2与J3均为滑移面,交棱线为主滑线,其倾向(356°)为滑移方向。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2组结构面组合形成的切割体存在不稳定的结构,所以可以判断该边坡目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根据野外对边坡岩体结构的调查测绘成果,边坡岩体由于4组结构面组合切割,岩体完整性较差,呈松散块体结构,危岩块体在降雨、冰雪冻胀、植物根劈、地震动等营力作用下,裂隙扩张,节理面结合情况变差,抗剪强度降低,会发生落石掉块灾害,其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式崩塌破坏类型。

3.4 危岩失稳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该边坡危岩失稳运动计算采用加拿大Rocscience公司开发的RocFall软件模拟危岩失稳产生的滚石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危害强度等特征[4-6]。计算时危岩体位置位于坡顶部位,其直径依据调查成果取1.0~1.3 m,坡面岩体的法向回弹系数取0.4,切向回弹系数取0.86。其计算结果见表2,计算成果图见图4~图7。

表2 危岩失稳破坏运动计算成果表

图4 落石运动轨迹图

图5 落石最大弹跳高度包络图

图6 落石最大冲击能量包络图

图7 落石最大平移速度包络图

通过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结果来看,危岩体的稳定系数小于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危岩带稳定性欠佳,安全储备不足。在风化侵蚀作用下,加之降水形成的裂隙水压力和植物根劈的作用,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会下降,边坡危岩体的稳定性将持续地降低,最终容易形成不同规模的危岩变形、坠落失稳等破坏。从各危岩体(带)的变形破坏模式来看,大部分危岩块体将发生坠落式、倾倒式破坏。岩体一旦失稳破坏,将会危及坡脚处晋济高速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行。

4 结论

晋济高速公路沿线的地形高差大,边坡高而且坡率较陡,加之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较发育,因而危岩落石频发,如何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制约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关键难题。通过对晋济高速K1071+250—K1071+450段高边坡危岩的坡体结构分析、危岩稳定性评级及RocFall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a)在对现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该边坡主要由风化裂隙、节理裂隙、卸荷裂隙较发育等形成危岩体;经稳定性分析,各危岩体的稳定系数小于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危岩带的稳定性较差,随着降雨、冻胀、地震和植物根劈作用,危岩块体稳定性将下降而导致安全储备不足,易发生失稳破坏。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崩塌。

b)通过采用RocFall软件对该段的危岩体进行稳定性数值计算,获得本边坡危岩体潜在的落石弹跳高度4.1 m,落石总能量1 198 kJ,最大平移速度达37.8 m/s,破坏性极大,为下部边坡的防治设计提供数值依据。

c)建议加强危岩体治理前、中、后的变形监测巡视与监测预警工作。

猜你喜欢

落石危岩卸荷
卸荷式挡墙结构研究综述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深部开采岩体围压卸荷-渗流致拉破裂机制
瓦厂特大桥陡崖落石运动特性分析及危险性分区评估
采煤机扭矩轴卸荷槽数值模拟分析
基于导向式落石防护装置的落石冲击模型研究
危岩集合体激振特性试验研究
落石冲击隧道洞口结构形状因素影响研究
某高速公路边坡危岩调查和稳定性评估
基于计算模拟的危岩落石危险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