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请听好》去发现融媒节目的创新及发展策略
2021-10-28周高尖
文/周高尖
一、融媒时代广播可视化发展脉络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①当下,媒介的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各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媒介之间的融合方式,致力于打造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广播节目可视化指的是通过可视化的媒体将广播节目的信息进行视觉传播,从而使受众能够利用可视化的媒体获得广播消息。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广播节目就开始尝试“可视化”探索。1986年广东珠江经济台的开播,诞生了中国广播第一个户外直播室,开创了以主持人为中心、节目形式为大板块、播出形式为直播的“珠江模式”。这也是早期广播进行可视化的探索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广播大力向网络、手机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媒体领域进军,实现全媒体改革。在互联网融合语境下,广播开始探索与网络进行融合,如2012年广播和移动终端组合诞生了众多移动广播App,如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移动广播应用。移动化、碎片化的广播满足了受众可听、可读、可选、可视的多重需求与体验。因此,移动广播的有声读物节目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生产、制作、传播,广播走上了与网络的融合发展道路。
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在“网络+直播”双重互动的语境下,广播节目开始向视频直播进行融合探索。广东江门广播电台在2016年底推出一档“可视化”的广播节目——《一不小心上了镜》,每期节目除了固定在江门电台100.2频率直播外,还在江门广播电视台的邑网通App、一直播App等视频平台同步直播;2017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广播在直播间装置多个高清摄像头、配置唯美的LED灯光、设置嘉宾的表演专区,打造多样化、年轻化、可视化的特色广播直播间,成为了全国首个全频可视化融媒体平台。
近些年,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传统媒体不断进军短视频平台寻求媒体融合,广播也不例外。2020年湖南经广FM901携手抖音,打造“全国首家抖音电台”,推出了一档互动广播栏目《红人请来电》,节目通过广播直播间展示歌曲、舞蹈等才艺,同时利用弹幕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该栏目把广播内容视频化为抖音作品,在FM端和抖音平台同步直播,体现出广播与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融合。广播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拓展了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空间,有助于广播多维度、深层次的呈现。
2020年湖南卫视播出的《朋友请听好》,是一档以电台直播为主要表现形式,将广播、电视、新媒体等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声音互动陪伴的融媒节目。广播与电视媒介的融合,也是广播媒体在“视觉时代”中化危为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真正体现“融”思维、“融”面貌、“融”形象。因此,这种可视化的融合探索,实则就是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种深度的跨媒融合,让融媒节目更具有欣赏性与生命力,从而构建现代新型融媒传播体系。
二、《朋友请听好》节目创新分析
(一)媒介“共场”环境下求“共存”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媒体要坚持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移动优先、一体发展,坚持平台与网络并用、内容与服务并重,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现如今,广播在传统媒介、新媒介共场的时代,利用自身的特色优势,寻求共生共存的场域融合方式。“场”最初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场”仅代表一个虚无飘渺的几何空间。而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学理论当中把“场”和“场域”看作是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他把社会看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敞开且遵循一定规则或规律的场域空间。他解释称:“从分析角度看,一个场也许可以被定义为由不同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②同时,他在《关于电视》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媒介场”概念。媒介场可以理解为在社会当中能够充当传播媒介的空间都可以视为一个场,比如电视场、广播场、新闻场、舆论场等等。因此,媒介共场是指各种媒介架构起一个共同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广播场域要寻求与其他场域共存、共生的融合方式。因此,《朋友请听好》把广播与电视相互深度融合,广播场不再是单独的广播场,电视场也不再是单纯的电视场,两种场域寻求共融、共存的方式。
《朋友请听好》以“广播+电视慢综艺”的节目形式进行可视化尝试,节目不仅可以在广播FM端收听,而且可以在电视端收看,既拥有广播媒介的可听性,又发挥电视媒介的可视性,同时受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参与节目直播互动。在这种情境下,广播不再是广播,电视不再是电视,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广播既是电视,电视既是广播”的融媒模式,这样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融媒体节目,实现合二为一的媒介表现。节目借助电视媒介重新焕发了声音媒介的独特魅力,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听觉的共存空间,体现出融媒节目媒介共存的创新性表达,探索一种共生共存的媒介生态。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信息”,每个时代真正值得纪念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媒介工具本身,而不是具体的传播内容层面。《朋友请听好》在媒介共场的语境下探索跨媒介传播的融合效果,在媒介共存的战略下激励受众收听、鼓励受众互动、冲击受众视觉。广播与电视或其他可视媒体一样,探索构建新型传播平台、生产输出优质内容、注重多重媒介合作、营造全新媒介生态,在内容组织、表达方式、互动模式、传播生态等多个方面共同营造了可听可视的媒介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快车中,把广播端的优质内容融进电视,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的视听体验,这种互融共通,就是在媒介“共场”环境下,寻求一种最好的“共存”方式。
(二)内容“可听”环境下求“可视”
融媒体时代,广播这一传统媒介的生存深遭担忧,车载广播成为广播媒介最后的“倔强”。尼尔森网联发布的《2019中国广播及音频应用发展报告》显示,广播传统收听方式降至于41.7%③,传统广播行业在媒介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挑战。传播的广播形式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单纯只靠听觉的传播形式缺乏视觉上的冲击,而《朋友请听好》在内容可听的环境下寻求可视化,如场景的构建。场景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总和,除了地区、空间、场所、景物等物理要素,还包括环境氛围和身处其中的人的互动、行为模式。④构建可视的场景是广播媒介在融媒体背景下必然发展之路,也是视听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朋友请听好》的录制场景是在一个靠近湖边的独栋别墅,别墅以透明玻璃房的家庭样式进行设计,整体的布置主要以暖色调为主,显得温馨、贴切、舒适。直播间的打造更为有年代感,比如有错综复杂的电线圈、旧式录音机、整齐有序的歌曲磁带、主题鲜明的广播小站、导播台多种多样的电话转接机等等。这些场景的搭建能够给受众带来温馨的视觉冲击,营造了怀旧年代的温馨氛围。再加上纯净色的沙发、开放式的白色厨房、温暖舒适的房间、郁郁葱葱的绿植,体现出干净、素雅、温和的整体风格。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将传播情境分为了“前台”与“后台”,前台即表演区域,后台是放松休息的区域,但往往人们会对后台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广播原本就属于后台的表现,无需在前台表演,但《朋友请听好》把广播媒介搬到了电视荧屏,让观众了解到广播电台的环境、节目片头的制作、广播节目的编排、广播导播的工作、主持人和嘉宾的播报状态、主持人对广播突发事故如何应急处理等等情况。这种“后台前置化”不仅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还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与贴近性。
另外,节目的后期制作同样也在寻求“可视”感。为了缓解受众的审视疲劳,电台主播在读信时,电视画面都会出现各种形象有趣的“动漫人物”解读书信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理解,一些动画、特效、图片成为了网络传播与交流中的一种介质,同时也是对文字信息传播的有效补充。传播学者多丽丝·格雷伯曾指出:“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⑤比如第四期分享了一位听众的书信,书信内容是他作为一名高中体育老师,在疫情期间上网课示范热身动作时,被同学们截图当成了表情包。当主播在读这封信的时候,画面伴随内容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动漫人物诠释书信,给节目带来了趣味性和可视化效果。图形、动画可以直接被人类大脑快速接收进行解码,这种可视的形象“特效”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字的单调、枯燥,给受众提供情感、娱乐等方面的信息补充。因此,广播在内容“可听”的环境下寻求“可视”化效果。
(三)互动“多元”环境下求“多感”
在以往,媒介只能进行单向传播,受众无法参与和反馈。在当今互动多元的环境下,媒介不仅要与受众互动,而且还得寻求“多感”共鸣。多感指的是在如今多元语境下节目要与受众获得多重的共鸣感受,比如视觉共鸣、听觉共鸣、互动共鸣、文字共鸣、内心共鸣、情感共鸣等等。
近年来,慢综艺大量涌进电视荧屏,犹如一股清流映入受众眼帘,其得到热捧的原因之一是在视觉上引发共鸣。《朋友请听好》的录制地点选择在一个靠近湖面的别墅,打造安逸清新治愈的场景;在听觉上,《朋友请听好》是以电台直播为主要内容,电台直播给受众提供了一种更专注、更用心、更沉浸的声音内容服务,特别是电台的片头响起“有多久,没人认真听你说话,别怕打扰,我们在听”,能够让受众在一个单纯安静的听觉世界中交流情感,充分表露自我的情感诉求;在互动上,《朋友请听好》在直播当中开启了弹幕功能,受众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主播在直播当中也主动回复他们,除了这些新媒体的互动方式之外,节目还开通了写信件的传统互动方式,获得文字上的共鸣。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⑥文字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往往会让人觉得充满真诚、真挚与质朴的情感,同时与受众产生心灵共振与情感共鸣。《朋友请听好》利用多种互动方式进行交流,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距离,满足了受众的互动需求,在多元的视听环境下,获得“多感”的认同与共鸣。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融媒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场景视域下,融媒内容要有“态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在《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一文中提出,无论内容媒体、关系媒体还是服务媒体,“场景”都将成为一个新的核心要素。⑦因此,节目的转型的确离不开场景的建构。《朋友请听好》在可听的环境下,打造了内容可视化,构建了不同的媒介场景。但尤为注意的是,如果在这种场景视域中,一味考虑场景的可视性、冲击性,忽略内容的本质意义,会导致节目失去自身的特点与态度。《朋友请听好》本以广播为主要定位,借势电视媒介,打造原创声音的互动陪伴真人秀,节目理应展现与电台相关的内容,比如直播间直播情况、嘉宾播音情况、广播节目如何编排策划等等。但这些内容却变成了真人秀部分的“秀场”,导致节目的内容重点偏移,定位不清晰。广播的可视效果的确可能让受众对于视觉的关注度会高于听觉,但广播当中的“视”理应呈现的是电台这一部分的主旨内容,而不是主持人与流量艺人的秀场。在节目中大部分都是展示主持人与嘉宾的日常做菜、泡茶、聊天、撸猫、跳舞、玩游戏等场景,每一期节目真人秀呈现的部分都大于电台广播的部分,造成节目定位模糊、内容空乏无“态度”。打造可视场景是广播“延长”生命力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为了“可视”而“可视”,而是要基于本身内容,打造有“态度”的融媒节目。本文尝试罗列出12期节目当中真人秀部分与广播部分的时长占比,可以看出真人秀部分的比重更大(见表1)。虽然第7期节目中加入广播剧《小王子》的配音创作,第8期邀请好妹妹乐队展开音乐会的表演等,这些内容形式新颖,贴近广播内容,但这些仍然没有把控好娱乐与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节目更多还是嘉宾享受美食和娱乐消遣的真人秀表演。广播披上真人秀的外衣,不应是娱乐的狂欢,而是打造利用声音进行治愈的融媒节目,达到可视化效果。因此,《朋友请听好》的广播部分在内容上要提高质量,保持应有“态度”,而不是成为固化俗套的真人秀节目。“秀”中有“新”,“视”中有“听”,这样的融合样态才能体现广播的自身亮点。在跨媒体全过程运营下,融媒节目需要明确节目定位,突出节目宗旨,紧紧围绕自身特色不放弃,从机制、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建立更加市场化、技术化的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发展竞争才能中稳得住、迈得开、跑得远。
表1 12期节目真人秀部分与广播部分的时长分布
(二)传播语境下,观点评论要有“深度”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广播电视一直以来很好地履行着公共服务的作用,有着不可取代的公信力。同样作为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他们在舆论场中是意见领袖,具有一定的公共话语权。他们的观点或者评论都是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现如今随着媒介环境不断地变化,各种纷繁复杂信息进入受众大脑当中,当受众遇到困难问题时,他们依然渴望在主流媒体当中寻求正确声音。因此,节目主持人他们所给予的评论、观点都会影响受众的判断与思考。在融媒时代,主持人的评论、观点仍然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灵魂,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在《朋友请听好》中,部分话题所给予的观点略显单薄,缺少深度。如第五期中的一个职场话题:如何应对中英混讲的刁钻客户?第六期其中一个社会话题:面对公共利益,我们该如何选择?这些话题听众提出之后,主持人与嘉宾都没有给出很深刻、新颖的观点,蜻蜓点水之后马上就跳到下一个话题,没有给予听众可行性意见。虽然节目当中的话题是立足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紧扣“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但是节目的内容输出较浅,观点、评论缺乏深度剖析。听众的来电就是想寻找他者(意见领袖)的建议与意见,如果话题的观点、评论缺乏深度、广度,那么聊天的内容可能只是停留在浅层的交流当中。长期这样下去听众就会产生听觉疲劳,节目只能停留在浅层的“唠嗑”层面,也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娱乐狂欢。
因此,融媒节目在这种共存环境下,应与受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确保节目有广度、有深度、有态度。同时主持人的评论、观点也应更加精彩、出色,能够引起受众思考。无论主持人还是嘉宾,都要不断地强化评论的思想深度,从不同的维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限的节目时间向听众传递更多有价值、有观点、有意义的信息。
(三)公共事件下,反应能力要有“速度”
广播电视作为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承担着媒介传播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广播电视一定要承担起舆论引导的重要角色。2020年疫情突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媒体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挑战,广播电视节目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应措施。如湖北之声携手蜻蜓FM推出《战“疫”百问百答》《我在武汉说晚安》等防疫特别节目;郑州新闻广播在疫情期间全员返岗,节目全天候播报抗击疫情相关新闻,推出特别节目《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最美逆行者》,记录了各行各业的最美逆行人;东方卫视推出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讲述了生活当中的平凡人参加武汉抗疫等故事。同样在后疫情时期,广播电视还设立了直播间,在各自平台上开展线上助农扶农的直播带货等活动。这些无疑体现了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反应”能力。《朋友请听好》作为疫情期间播出的融媒节目,在内容上也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对疫情期间人们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进行疏导与沟通。节目有一定的社会反应能力,如第一期在片尾以广播形式播送疫情防控小知识,但除此之外,关于防疫的话题、信件在后面的内容中几乎没有呈现。面对“疫情大考”,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需要主动营造稳人心的战“疫”氛围,引导正确舆论场,给受众带来积极向上的抗疫力量,传递出有温度、有亮度、有力度的声音。因此,作为后疫情时代的治愈类融媒节目,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引导舆情,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树立节目的品牌价值。
结语
在媒体融合初期,媒介也只是“1+1=2”的模式,即个体媒介之间简单叠加在一起,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度“相合”“相融”,这是初期的“你是你、我是我”的媒介表现。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媒介社会,媒介不应是“单枪匹马”而是共同交融、共同互利。因此,媒介发展到了“1+1>2”模式,即媒介相互资源整合,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1+1=1”模式。《朋友请听好》在这种媒介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融媒环境下的广播可视化,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场景视域下,融媒节目要明确节目定位,体现自身特色,输出优质内容。同时,融媒节目要吸引当下的年轻群体,需要关注当下社会媒介的变化以及用户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需求,并对此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体现融媒节目的反应力与创新力。因此在未来的融媒节目创作中,内容创作要有“态度”,观点评论要有“深度”,反应能力要有“速度”,让融媒节目真正为社会服务,为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同时,融媒节目要在媒介、内容、功能上加强资源整合,形成走出去合力,更好地履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职责使命,从而提升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注释:
①中国新闻网:《习近平绘就媒体融合发展路线图》:http://www.chi nanews.com/gn/2019/01-28/8740754.shtml,2019年1月28日。
②〔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2页。
③本刊:《尼尔森网联发布<2019中国广播及音频应用发展报告>》,《中国广播》2019年第8期。
④徐嘉忆:《场景理论视角下慢综艺的多元叙事与呈现——以<朋友请听好>为例》,《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第11期。
⑤〔德〕Graber,A.Processing the news:how people tame the in for mationtide.Journal of Ecology,2008,6。
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⑦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