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生命,巧渗透,促成长

2021-10-27欧琼岳拥华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源开发生命教育渗透

欧琼 岳拥华

[摘要]本文针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结合教材内容、阅读教学过程、渗透中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现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资源开发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道,“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主人公保尔历尽艰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全人类的解放斗争联结起来,这一经典诠释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动力。在物质条件充裕的新时代,我们不必为全人类的解放斗争而努力抗争,但我们得为全人类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关注自身发展时,中学生经常叩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开发运用好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将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意识,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下面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结合教材内容、阅读教学过程、渗透注意事项三个方面的一些探讨。

一、教材精神养料丰盈,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的精神、指示人的发展方向

首先,教材文本里,可挖掘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是要让学生过充实的人生。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爱欣赏美,包括大自然的美、亲情环绕的美、对动物的关注和喜爱等。

《春》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出春天的新鲜、美丽和欢快,春天强大的生命力引领学生追随春的脚步,勇创美好幸福的生活;《济南的冬天》里把济南看作第二故乡的作者,尽情表达对济南的热爱,“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太秀气的山,不忍冻住的水,作者把一汪热情投射到济南的山山水水身上,引领学生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情;《秋天的怀念》《散步》等中作者带领学生感受亲情的美,让家庭之爱环抱学生;《再塑生命的人》中对教师的感激,都源于教师与“我”之间的爱,触及彼此灵魂、遥望一生;《猫》告诉 学生对待弱势小动物也需要公平,少偏见;《动物笑谈》教会学生学习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去认识、关爱动物。

爱自然万物,爱师长亲人,爱生活,爱我们的社会!一切的努力,源于心中有爱。爱,让我们有不竭的源泉去前进,有不断强大的动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

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二,是要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浑浑噩噩是一辈子,积极进取也是一辈子。与其没有目标没有动力自寻烦恼,不如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能力有限,就做对身边人有用的小事;能力足够大,就做能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大事。初中生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定形期,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大写的“我”,这时引导学生拥有正能量,甑别是非,过积极进取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教材文本里的题旨、人物形象等都蕴含丰富的资源。

《纪念白求恩》里不远万里来中国救死扶伤的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文章直指培养人的价值目标,要做有用的人,要做对人民有益的人;《植树的牧羊人》中丧子失妻的牧羊人身体力行做植树的小事,创造了大大的奇迹,把荒漠变成绿洲,让老百姓享幸福。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告诉学生:心存美好愿望并坚持不懈去努力,就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得到大自然丰厚的回报,改变人类的命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能引领学生为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而不断去增长知识才干,让学生的生命彰显青春活力。

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三,要引导孩子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太兴奋时不过度欢喜,太难过时不过度悲伤,太压抑时能舒缓紧张,太愤慨时能抹平怒火,让学会理性调适情绪成为初中生的必修课。

《秋天的怀念》就是一篇学会调节情绪的好文章。作者史铁生因为不能接受身体的残疾而痛苦绝望,无端暴怒,用砸、摔等方式粗暴发泄,狠命捶打两条可恨瘫痪的腿,觉得自己“活什么劲儿”,他的悲伤情绪难以释怀。母亲的去世让他幡然醒悟,原来母亲的病比他的病更要命。母亲临终前也放不下一双儿女,长期忍受“我”的无理取闹,鼓励“我”坚强, “要好好儿活”。作者回忆往事,更多添了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和达觀。人活着,就在不停地经历。有些事情,总得学着去面对去承受。有时候,接受是一种无奈;有时候,改变需要一个契机。因为接受,因为改变,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走一步,再走一步》;“我”遇险了,但在父亲的指引下脱险,一步一步从胆怯、到克服心理藩篱,收获自信,获得成就感,这一心理历程就是自觉的生命成长。学会调适生活中不如意的心理状态,困顿时学会减压,这就是成长。《猫》写家庭养猫琐事,轻笼哀愁。前两次猫活泼可爱却失踪亡失,家人怅然愤恨;对第三只“大家都不喜欢”的外表丑陋、性情不活泼、忧郁的猫,“我”妄下断语, 暴怒下虐待、冤打致死,想补救、反思、忏悔而“永不养猫”。这一特殊经历引发学生对动物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需要不断反思,促进生命的成长,让青少年从小就懂得自省,懂得珍惜生命。

语文教材构建的助读系统,如“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等,也有许多涉及生命教育。例如,“单元提示”部分第四单元明确提出单元主题是美好而充实的人生,学习从品行、人生经验、修身养德等方面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知人论世”部分《春》的作者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保持中国人的气节。《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盲聋哑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谱写一曲身残志坚的赞歌。“名著导读”部分《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学医期间,亲见麻木的中国人,决定用文字来唤醒国人的灵魂,于是弃医从文,遵从祖国人民的需要,毅然改变志向。这就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材料。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鲁迅的人生抉择,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预习”部分《秋天的怀念》介绍史铁生的生存状况,引发对亲情的反思。读文本,也在读作者,作者的胸怀气度、胆识魄力,透过文本,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深邃宽广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思考探究”部分《春》第二题,“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去品味段落的美。《秋天的怀念》第三题,抓关键语句“好好儿活”,联语境,谈理解,触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拓展延伸”部分《纪念白求恩》第五题,推荐课外阅读纪念白求恩的类文,探究白求恩身上的优秀品质,找触动点。《植树的牧羊人》第四题,关注社会中默默“种树”的奉献者,记事迹,评言行,谈感受,意在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单元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写熟悉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人生的启迪,教育学生要向好向善向美。“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是生命充实的要素之一,引导学生懂交友之道,展自我风采,丰富人生体验。《少年正是读书时》,让书籍拓展学生的视野,滋润学生的成长。

二、阅读教学过程,本就是一个生命的碰撞、交流、唤醒和感悟的过程

语文教材里有如此之多的生命教育内容。教书进行阅读教学过程又如何去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呢?听、说、读、写向来都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语言的运用情境当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最佳契机。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

学贵有疑,了解学情,重视学生的问题。《植树的牧羊人》中,一开始笔者对学生所提“为什么是牧羊人,不是牧马人、耕田人、养蜂人?”的问题不以为然。和学生一起查资料,才发现这篇小说蕴含丰富的基督救世文化,促使我们去了解西方文明的有关知识;《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立即跑下楼”“我恍然大悟”“跑”“悟”细节与盲聋哑状况矛盾探究;《纪念白求恩》重点阐述白求恩的革命精神,叙述百求恩的生平事迹文字简省对突出主旨是否有影响?《猫》作者一家会如何处理肇事的黑猫,方可凸显作者对动物生命的关注?这些都是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在教学中,积极质疑,推翻预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高阶思维,也促进教师反思,改进课堂教學,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以读促思,巧搭支架,碰撞交流思想。《秋天的怀念》是适合朗读的经典,指导重音、停连、节奏、语速、语调等多种朗读技巧后,让学生在两首轻快、悲伤的曲子中选其一,扮演“母亲”“儿子”、旁白角色,进行配乐朗读。在课文平静的叙述中,感知史铁生语言的感人力量、生命价值观。以“读”为支,架向“深”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领悟感情基调。《再塑生命的人》,研读环节聆听师生的心语,学生找“再塑”“我”生命的过程,读出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爱的赞语:“在成长的路上,我要感谢……,因为……”;角色互换后让老师表达心声:“作为老师,我要赞美海伦,因为……”,以此来把握这对特教师生的深厚感情,感受主人公逆境中的不屈奋进精神与意志。《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学生慢慢读、细细品困顿少年爬悬崖,经历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思考自己童年时的类似经历,从“悬崖的一课”中观照自己的成长。

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是学会阅读的重要途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雪地捕鸟精彩语段,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童年的经历来感悟成长的乐趣。师生走出教室欣赏校园,观看球赛、课间锻炼场景,走出校门欣赏街道、街拍古巷,吟诗写文,讨论交流,学会准确使用一系列动词,把时间拉长一点写场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写作。《再塑生命的人》连结原著中《水……水……》一文,写关于“再塑生命”的百字短论,学生在品读语言、联读类文时勇于表达见解,在写作中感悟生命之美。开展整本书阅读,品味海伦探寻“爱是什么”的文字,学生坦言自己对身边的师爱时常忽视,应该倍加珍惜才对。《秋天的怀念》在语言文字的品析中感悟母爱的伟大。学完课文后,收集有关母爱的文章,组织读书交流会,感悟母亲的绵绵情意,回家再细细观察母亲对儿女的爱,积攒写作素材,激发丰富的灵感。学生再写“母爱”“师爱”的作文,倾吐心声,真情流露,成长感悟溢于言表,而不像以往一样干瘪枯燥、矫揉造作。

三、开发与运用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围绕语文课堂教学本体论开展阅读活动也需要走出误区。

一方面要兼顾工具性人文性,忌忽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

《现代汉语词典》中“渗透”有一个释义为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引领学生生命观,须把握“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王尚文教授在《人文·语感·对话》中认为“其他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教材‘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以《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为例:

师:史铁生砸摔东西,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躲”这些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浓得化不开的母爱。

生:母亲太了解眼前的儿子了。

师:“了解”不够。

生:换成“理解”会贴切很多。

生:面对残疾的儿子,母亲爱莫能助,心自然是疼的,但她放下为母的尊严,让儿子尽情发泄,发泄过后是一如既往关爱儿子,觉悟的儿子开始反思,理解生命。字里行间,母子之爱真实而深刻。

师:讲得透彻,但“发泄”也不够。

生:用“宣泄”更准确,控制情绪是成年的史铁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母亲临终遗嘱加速了史铁生的成长,那一句“好好儿活”不是空喊口号,是大师的妙笔。

师: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成长需要过程,名家也不例外。文字的背后是深沉的爱,是生命的成长。

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需防止或逐字逐句或远离文本的过度解读,防止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层面关注课文思想、精神、情感、人格等“道”的东西,防止忽略学生对作品中感人形象和情境的独特体验,防止把教师的个人解读强加给学生做人生导师,把语文课上成道法课、班会课更是不可取的。注重广泛的阅读实践训练,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需巧搭支架,通过联结、整合、读写结合等策略打通课堂与生活,带领学生涵咏文字,形成核心素养,助力精神成长。

另一方面教师要以丰富的生命内核引领学生的生命,忌逐利短视。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走近教育名家于漪、余映潮、肖培东等教师,课堂无一不新鲜美好、博大精深,彰显语文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生命典范。生命的道理是单调的,而生命的故事五彩斑斓。怎样上好课,教好学生,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睿智的教育方法,丰富的生活经历、独特的个人魅力,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在阅读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当下的言传身教,到关键节点的引领,再到精神世界的引导,都需教师的匠心功力。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打造幸福人生,创造高品质的生活,摒弃短视与功利,凈心阅读,潜心教学,沉心研究与写作,固元根骨,扩展场域,展示教师自己生命的热力与激情。

综上,从教材系统上开发生命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生命教育资源,避开渗透误区开展阅读活动,意在悟生命,巧渗透,促成长,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每一颗生命的种子洋溢着生机和幸福,助力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本文为珠海市教育科研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2020KTG5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曹专.生命教育朝向幸福的努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9.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猜你喜欢

资源开发生命教育渗透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