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广东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调研

2021-10-27杨旭谢丽婷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承

杨旭 谢丽婷

[摘要]红色文化基因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产生,是党奋斗历史的浓缩与积淀,蕴含着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新时代调研广东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现状,剖析其中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发扬广东红色精神,增强南粤文化自信,促进广东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关键词]广东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路径调研

基金资助: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专项)“新时代广东高校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研究”(DSYJ03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新时代岭南文化的演进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GZYB30);2021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工作专项科研项目“疫情防控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研究——以抗疫精神融入思政工作为例”;建党早期“广东模式”的历史贡献研究(项目批准号DSYJ011);

中图分类号:D642;G127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过程中淬炼出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是其辉煌的奋斗历程,昭示着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最终奋斗目标。在建党 100年的峥嵘岁月中,红色文化基因一直是党发展壮大、永葆生机的遗传密码。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好。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调研广东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有助于更好讲述南粤红色故事、弘扬南粤红色精神、赓续南粤红色文化血脉。

一、调研广东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现状

(一)调研对象分类

问卷调查对象分为教师、大学生、中学生和社会群众。高校师生分别来自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培正学院和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中学师生分别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和梅州市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关于红色资源门组织暑期三下乡队伍对佛山、惠州、梅州展开实地调研。

(二)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学生问卷1600份,回收1562份,回收率 97.62%。同时,访谈教师20人和学生60人,以核实、修正调查结果。参加问卷调查的1562名学生中,来自不同地区,其中广东学生占75.92%,湖南学生占7.75%,江西学生占6.53%,其他占9.80%。参加问卷调查的120名教师中,党员占70%,群众占20%,团员占10%。

二、广东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效果分析

(一)党史教育开展良好但需深化

党组织对党员的红色文化教育的强度得到了绝大部分党员的认可,有97.61%的党员认为组织重视对党员的红色文化教育。但是依旧有38.00%的党员认为组织开展的党史学习活动没有达到教育效果,有40.48%的党员认为自己并没有掌握好党史的基本知识,53.57%的党员表示自愿并积极参与组织开展的党史活动。另外,有82.14%的党员表示当前的教育模式需要改进。分析其原因,是当前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化所致,需要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教育活动之中。

(二)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基因的认识尚浅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数据,大中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都较为重视,分别有70.42%的高校学生表示学校会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和97.27%的中学生表示学校会对红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宣传。高校有95.05%的学生表示对“四史”感兴趣,91.09%的学生认为红色人物及其事迹对自身三观塑造影响很大;中学有41.82%的学生认为校园教育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89.12%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教育是有效的;分别有99.00%的大学生与99.23%的中学生认为每个人都要主动了解并学习红色人物及其事迹。由此可知大中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定位清晰一致,红色文化教育在学校开展情况良好。但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红色文化教育并没有深入课堂,有61.59%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的红色故事没有吸引力。

(三)红色旧址红色景区吸引力尚显不足

2021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显示,全省可移动文物4544件,皆为一、二、三级的革命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中,有重要机构旧址、纪念设施、重要人物故居和墓地、烈士陵园、重要战斗遗址遗迹、会议旧址、社会主义建设代表性建筑、外国共产党在华活动遗址共1513处。佛山、惠州、梅州作为广东省重要红色景区分布地,团队对三地进行了重点调研。

由于受各自的地域文化、历史氛围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众对不同的本土红色资源类型了解程度存在差异性。比如,佛山禅城的民众了解程度较高的主要是党史人物罗登贤、李广海和陈铁军等,却缺乏红色遗迹;而惠州高潭的民众了解程度较高的有党史人物戴焕其也有红色遗迹高潭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但更偏向于党史人物;梅州兴宁的民众了解程度较高的既有党史人物罗屏汉也有红色遗迹两海会馆等,且二者所处的地位是同等的。

三地始终会有部分民众缺乏对本土党史资源、党史文化的了解,这说明即使是党史资源很丰富、开发程度很高的地区,没有一套适合当地民情的、因地制宜的新型传播方式,想要将自身的党史资源发扬光大也十分困难。从民众对党史资源的传播方式来看,民众更偏向于实在具体、贴近现实生活的传播方式来学习党史,例如:大学生宣讲团走进社区、走进幼儿园开展党史小课堂、分发相关文创产品或者前往实地零距离接触红色资源等等。

三、广东红色旧址红色景区文化传承措施调研

(一)各地红色遗址红色景区保护措施

红色资源立法保护存在名称范围不统一、尚无国家级立法等问题,但就趋势与效果而言,法律形式保护红色资源已成为一个趋势。在广东省内,有《揭阳市紅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今年4月,已有10多个地级市通过了保护红色资源的地方性法规。

以《梅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为例,该条例于今年1月份正式实施,通过法规来保护利用梅州红色资源,创新性地将梅州现存大量重要革命文献资料等可移动实物纳入保护范围,条例明确了实行名录管理。该条例能够较明确地说明梅州市的红色资源现况,让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更加清楚梅州红色资源的保护数量和急迫性程度。同时,法规对破坏红色资源的人和单位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具有更大的威慑力,能够更好地保护红色资源。该条例的制定引起社会各界对红色资源的关注,进一步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红色资源保护的重视;进一步构建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长效机制,实行有效合理的挖掘利用模式,促进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形式

各地推进“党史学习深入基层深入支部”取得了一定成效。佛山组建了一支由12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并选出100名基层宣讲员分赴各市直单位和各区、镇街、村居、企业等开展宣讲:顺德地区推出“大巴党校”,建立12条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线路;高明地区则通过“村村响”大喇叭开展粤语宣讲。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8月,佛山已累计开展集中宣讲9000多场次,覆盖各类听众、观众90多万人次。在梅州,大埔县开展专题宣讲、百姓宣讲、巾帼宣讲、微宣讲、“党史进校园”红色故事会、“红色信仰时代之声”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党史故事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村居。在惠东,惠东县举行“四个一”“七个100”等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开展的100场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挖掘、挑选10名“草根名嘴”组成宣讲队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同时,惠东还利用16个镇街党校、288个村级分校,灵活组织党员干部围绕主题教育进行专题学习。

四、广东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路径选择

(一)党史教育活动为契机,党建为载体赓续红色血脉

面向党员以全面学习党史为重点,体悟红色精神。采取理论中心组学习、读书班等形式,分专题开展学习研讨。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党支部围绕学习红色文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基层党史宣讲,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支部书记围绕红色文化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党课,开展基层党史宣讲。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培训,结合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红色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寓于党史教育之中,将党建党史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以常态化形式赓续红色血脉。

(二)红色基因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构建高校学科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与育人作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将红色基因与不同学科有机融合,弥合教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视野局限,从历史文献中挖掘红色文化基因的思政元素,共同培育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规律赋予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红色课程体系理论整体研究与具体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形成红色文化基因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设计”模块,提炼红色课程思政教学范式,探索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规律,构建思政课程与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

(三) 红色故址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鲜活现场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期间留下的许多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的旧居旧址,蕴涵着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重点发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精神内涵,打造精品展陈传承红色文化。如彭湃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海丰人民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活动场所中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广东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充分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风范、将大量手稿文献实物史料与弘扬客家传统文化融于一体的梅州叶剑英纪念园;有力推动农民运动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的“农民运动的摇篮”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考察红色故址风貌、充分挖掘文化元素传承红色文化。通过历史实物、照片、音频、视频以及讲解,构筑真实历史场景,营造情景交融氛围,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与崇高;通过情景氛围的营造、情理思想的强化,实现对红色文化和红色情感的双重认同。

(四)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年活动相关联

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引导其树立红色理想。如组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红色+系列主题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追寻红色足迹,校外实践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组织红色访谈,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组织党史教育红色文化宣讲团,青年自发讲述党的奋斗历程、英勇事迹和精神,向革命先烈学习;组织灯塔学习会、微团课大赛讲述感人红色事迹;组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红歌大赛、红色事件演绎等活动;开展“红心向党,朝阳阅读”读书月活动,荐读共读红色书籍;组织集体观影,号召广大青年鉴往知来,砥砺奋进。这些活动可以使广大青年从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中汲取动力,从党的优良传统和優良作风中汲取营养,从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汲取智慧。在活动中凝聚红色文化精神,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以体验式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引起青年的情感共鸣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五)发掘优秀红色文化作品,创新红色文化载体

鼓励红色文化方向项目研究,以科研实践增进红色文化作品的发掘。重点培育红色文化项目,塑造高质量红色文化作品。注重将红色资源活化为可视、可听、可读的红色文化精品。梅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古大存军长》《梅州巾帼英雄谱》《梅县红色堡垒》《红色课题36专集》等具有梅州特色的学习参考资料,筹划打磨提升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大型广东汉剧《青溪悠悠》等一批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并拍摄制作《从三河坝到井冈山》和《红色根据地》纪录片,制播“红色印记·光辉历程”系列专题片等。以《血色三河》为例,该歌剧以三河坝战役为主线,讲述了客家共产党人在三河坝战役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奋斗的故事,反映了革命先烈追求理想的初心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此歌剧主创团队阵容强大,均为国家级或地方知名艺术家,他们对舞台、灯光和服装等追求高质量的标准,能够让观众在享受美轮美奂的歌剧表演的同时,接受一场革命精神的洗礼;歌剧主演来自于梅州当地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他们在保留地方客家特色的同时,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还原可歌可泣故事,让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感体验。此外,佛山首部原创红色舞台剧《西海大捷》、惠州举办的“百剧庆百年”儿童微剧展演活动等作品,都是在活用地方党史资源的基础上,面向百姓,创作精美的文艺产品。

(六)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

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发红色文化微网课,开展红色知识竞答、红色文化专项征集活动,深化对红色内容的学习掌握。制作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作品,通过两微一抖、易班平台、哔哩哔哩视频、“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南方网、大洋网、金羊网、南方+等多平台进行多样、实时、互动的信息传递,推进红色文化传播的大众化与生活化,拓宽红色文化传承的辐射区与覆盖面,提升红色文化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创新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路径,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学习氛围。构建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新模式,实现“广东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实践”常态化发展。以红色文化引导广大青年深刻感悟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精神,将红色基因渗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参考文献

[1]激活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青年干部演讲比赛演讲稿摘登[J].党史文苑,2014,4(14):4-8.

[2]张金梅.广州地区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探索与实践[J].党史博采(下),2019(04):26-28.

[3]潘坤,王继红.红色档案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02):57-58.

[4]王振杰,张贵星.构建“红色记忆”传承的常态化机制[J].人民论坛,2018(08):134-135.

[5]郑昌东.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选择研究[J].理论导报,2016(02):48-49.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