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喜欢什么样的文风

2021-10-27

新传奇 2021年40期
关键词:文风新意文章

习近平的文风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是语言凝练晓畅、通俗易懂,常用大白话谈大问题。例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阐述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说明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等。

近日,媒体重温了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一文,文中深刻剖析了文风上存在的长、空、假等问题,强调大力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以下这篇关于文风问题的重要文章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反复品味。

写短文章更见真功力

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文风体现作风》的文章。文中写道:“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布。”

这段话里有故事。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时说:“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说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止一切空话,但首要任务是把那些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去。”

战争年代,局势瞬息万变,行文容不得半点儿拖泥带水。和平时期,身后没了枪声,也不能空泛议论、短话长说。文章一长,大家不爱看不说,也容易失去重点,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内容本身早已离题万里。

写短文章更见真功力,因为要在有限篇幅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回忆:“高扬同志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时,有一次开会讲话只用一页纸讲了4件事,至今我都还记得。他还提到福建老书记项南给报社写的一篇100多字的社论,说写得很好,当年还得了奖。”

在习近平看来,写短文章要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评,最短不足200字,最长仅500余字,行文简洁明快,道理深入浅出,堪称优秀文风的典范。

常用大白话谈大问题

习近平的文风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是语言凝练晓畅、通俗易懂,常用大白话谈大问题。例如,他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阐述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说明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用“狗熊掰棒子”批评目光短浅的干部……这些来自生活的语言,百姓人人听得懂,很有感染力。

习近平还善于用典。2007年8月,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0天之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接受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集体采访。接近尾声时,他谈到“成功、精彩、难忘”的办博目标,很自然地引用了毛泽东的名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赢得现场记者的阵阵掌声。

诗词成语信手拈来,源于生活中不断积累。习近平日常公务繁忙,仍抽出时间读书看报。习近平说:“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

说到底,无论是使用民间俗语还是成语典故,目的在于让人听得懂,知道要干什么、解决哪些问题。在上海工作时,习近平曾谈到作家王愿坚给他讲的一则故事:“小说家柳青写作总要经过长期观察、体验,把人民群众的思想悟透。每次写完都要读给房东大娘听,大娘听懂了才算过关。”习近平说:“我们起草文件时,要想到房东老大娘的反应,想到人民群众的反应,这样出台的文件就能执行下去,不会伤害到老百姓。”

归根结底,文章要“实”。既要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又要实实在在言之有物,不能东拉西扯、穿靴戴帽一大串。对此,习近平曾提到“五讲五不讲”: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

什么样的文章有新意

公文讲究平实准确,也容易陷于枯燥。1958年9月,毛泽东批示《对一九五九年计划调整情况的说明要点》时写道:“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松动一点儿,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春意”指文章在追求准确、实用之余,也应求新、求变。什么样的文章有新意?习近平指出:“这里所说的新意,既包括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又包括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

的确,写文章虽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但也不能千篇一律,总是拘泥于三段论。有时反弹琵琶,形式一变,就会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适当的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的修辞,鲜活生动的数据和事例等,都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不過,追求新意并不意味着要为新而新,甚至搞文字游戏。

(《文汇报》)

猜你喜欢

文风新意文章
一点新意,一点乐趣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科学小卫士系列(六)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
有创意才有新意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