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社区空间微循环设计策略★

2021-10-27钟淇琳彭佳慧

山西建筑 2021年21期
关键词:居民空间社区

钟淇琳,彭佳慧,张 丹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概述

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提升,飞速的城市扩张带来了城市规划不合理以及分区内部基础设施缺乏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例如18世纪中叶英国的霍乱、肺结核大面积流行以及其他城市经历过的大量传染病事件[1]。作为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社区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城市规划与社区规划分属不同的层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可以说,交通是城市的骨架,社区是城市的内容。时代不断向前,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社区空间的内部设计组织来消解流行病等对社区乃至城市的影响,让社区以及城市成为韧性、有活力的人类生存空间,是亟待我们思考与解决的。

2 “微循环”理念与社区空间设计的有机结合

“微循环”的理念由来已久,后疫情时代如何解决社区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整体和部分着手,建立一个持续且能够不断完善的体系才能实现建设美好社区以及和谐人居环境的愿景。

2.1 “微循环”概念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系统之间的血液进行循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就是在“微循环”部分实现的,其中主要包括了物质交换、信息传递、能量传递这几个过程。物质、信息、能量三者间有秩序有组织的活动始终贯穿在生命过程中,是生物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2]。

2.2 社区空间“微循环”的概念

作为人为形成与聚集的大集体,社区是一定领域内若干人群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物质、信息、能量之间的活动不仅存在于人与社区之间,同样也存在于社区空间本身,因而社区空间“微循环”可以说是社区整体及其内部的良性动态的发展。

2.3 疫情背景下社区“微循环”理念的提出原因

反思并总结历次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教训时,我们总能发现我们在应对疫情时往往过于仓促,而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如何抓住有限的时间找到并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面对庞大的国家以及众多的人口,快速反应并统筹协调是一大难点,多次疫情防控的经验让我们意识到,分解城市空间,拆分成不同的社区单元,能够有效解决上下游政策传递的滞后性、空间管治的权属性等问题[3]。建立合理的社区“微循环”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组织等多方面完善社区功能,当疫情来临之时,每个社区都是独立的防控单元,整个城市则是一个严密的预防体系。

3 疫情下暴露的社区规划问题

3.1 社区的空间规划

社区的空间规划主要包含了多个方面,包括建筑密度、基础设施密度、人口密度等多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用地关系紧张,发展速度过快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社区内部的建筑密度失衡、基础设施配置严重缺乏、人居环境恶劣等现象。过大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直接导致了卫生环境变差,建筑内部通风不佳,便为疫情的发生提供了场所、不利于传染病的防控,同时也可能存在火灾等安全隐患;建筑用地的大量扩张侵占了绿化或基础设施用地,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市格局不利于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基础设施如社区医疗服务的缺乏直接影响了疫情发生时防控与救治的速度。以中国香港为例,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催生众多超小面积住房,大量建筑间隔过密,带给人严重的压迫感。韩国首尔以及日本东京也存在着居住人口稠密、房屋密集的情况,过高的人口密度以及建筑密度造成的恶劣人居环境,极大的影响了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

3.2 社区的交通组织

当前,一些老旧社区建成时间较长,社区与外部空间无明显界限,使得疫情防控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社区封闭式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同时,社区内部的部分隔离居民在转移等过程中与健康居民的接触导致部分社区发生了社区感染。后疫情时代,交通组织的更新、重要交通节点的设置、不同人流的分流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

3.3 社区管理与居民参与

此次疫情防控,基层的力量尤为凸显,精准到每户每人的防疫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了社区管理的众多问题。首先是基层组织管理范围大、管理难度高的问题,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些伪造出入证、冒用出入证的情况,还有整个社区居家隔离期间生活物资派送不及时等问题,而社区一级组织往往人数有限,遇到相关问题难以解决,繁忙的工作量导致了社区工作者的超负荷工作,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4]。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社区居民的主动加入分担了部分社区工作者工作量。但除去疫情期间,社区居民并没有过多的机会来参与到社区建设,因而往往会造成社区规划建设未考虑到居民实际需要、居民对所在社区事务知之甚少的情况发生。

政府主导管理,社区组织工作,居民参与建议,多元主体共同作用是和谐社区运转的重要支撑,构成了社区人际关系的循环。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缺位不利于社区的良性发展,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管理组织之间的摩擦,影响社区工作的开展。

3.4 总结

社区作为一个大的空间,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其运作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社区的规划设计促进每一部分之间的良性动态循环,才能建立和谐有序的人居空间环境。

4 社区空间的“微循环”设计策略

4.1 社区的空间规划

1)社区建筑设计。实现社区空间的微循环,建筑单体与建筑群组都要做到循环。实现建筑个体微循环,我们需要最大化的做到人与自然、建筑的融合。仿生建筑即是人类与自然融合的一个很好地体现,如生物体内肌肉包裹着的腔室、组织之间的空隙给予了建筑师灵感,他们将其运用到建筑中便得到了具有调节微气候的中庭和具有拔风作用的高效、低能耗的内部空间。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便是巧妙的将人体中肺部的换气功能融入进去,肺的通气是靠肋间肌和隔肌的舒缩来实现的,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都引起胸廓扩大,肺内压下降,空气进入肺实现吸气动作[5];而这个高300 m的总部大楼中间有一个直通到顶的中庭,建筑被分为4组,每组都带有一个空中花园,他就像是肺部的肺泡,为建筑提供氧气,与中庭结合在一起成为整栋建筑的建筑之“肺”。由于烟囱效应的存在,污染空气上升,新鲜空气从下部进入,及时的实现通风换气的功能。绿色建筑在建筑内外覆盖大量植被,可以减少夏季灼热的光照,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也为建筑内部创造了新鲜的氧气,加快了室内外的空气循环,同时大量植物形成的景观使人放松身心,心情愉悦。无论是仿生建筑或是绿色建筑,他们都加速了室内外空气的循环进程,营造出了宜人的空间环境,让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拥有愉悦的心情,降低了疫情的可能性,实现了人与自然以及建筑的和谐共生[6]。

2)合理的社区基础设施配比。对于建筑群组来说,实现微循环,需要满足社区基础设施的最低必需配比,拥有完善的交通组织,创造绿色自然的人居环境。现行的2018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进行了相关规定,划定五至十五分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内以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代表的基础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不宜小于0.3 hm2,十分钟生活圈内不小于1 hm2,并应形成完整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而针对疫情,我们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即为社区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此次疫情充分揭示了当今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的潜在问题。武汉疫情发展初期大规模的病例增加,定点医院接诊能力有限,床位数量不足,社区没有相应能力进行隔离治疗,导致了许多社区感染以及家庭集中感染的情况出现,而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方舱医院的建设缓解了武汉市内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有限的困境,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各大城市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医疗资源短缺,突出了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通过疫情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能实现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治,让社区内的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病情抗击的第一道防线,改变以医院为就医核心的问题,当类似新冠的疫情再次发生,势必会有大批患者涌入医院,造成医院内医疗资源的短缺,交叉感染概率的增大,使得医院首当其冲地成为风险最高的地方[7]。现在全国各地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已经根据各自城市需要与建设情况分级设立了相关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标准(如表1所示),虽然仍存在区域设置不合理、综合服务人口和半径过大等问题,但相关城市的试点推行说明社区级别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是未来社区基础建设推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北上广深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标准

3)社区的绿色空间。城市最基本的活动空间之一即为社区开放空间,社区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为公共绿地,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情况。而社区花园、口袋公园、街头绿地等投资较小,使用灵活便捷,疫情来临时可以作为临时的疏散空间,根据居民需求安置临时性设施,减缓疫情下公共场所压力过大的问题,降低疫情的传播风险[8]。除了微型点状绿地建设,还可以增加社区生活圈的中条状、带状绿地,同时结合大型空旷地带,延盛行风的方向构建城市通风廊道,让自然风吹入城市内部,形成城市的“新风系统”,有效的分散空中的细菌、病毒从而避免疫情的发生。如中世纪巴黎的街道充满着污秽,再加上通风不畅,病毒不能扩散出去,因而时常引起疾病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乔治·奥斯曼将其改造成了现代化的林荫大道,设计了多处森林公园,在改善景观效果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城市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9]。

4.2 社区的交通组织

疫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大规模的疫情发生,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暂时封闭便成为必要选择。疫情发生时交通系统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那么无论是救灾物资的运输或者是人流的疏导,都会受到阻碍,一旦发生堵塞,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大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当疫情来临时,社区处于封闭状态,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而如何做到减少人流聚集,同时又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至关重要。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要结合社区的地形、区位、布局等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借鉴传统的里巷制度,使社区形成外环路,内环路,组团路三种交通方式[10],增加出行道路选择,使居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其生活所需的辐射范围,分散人流,从而降低疫情的传播,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又具有活力的社区环境和人车共存的交通氛围。

4.3 智能社区建设

社区管理过程中,为了促进社区管理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除了建立微信群、社区居民代表委员会等方式外,还可引入智能社区建设概念,通过APP、小程序的相关设计智能化管理社区,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减轻社区管理者不必要的工作量,提升社区管理质量。

5 结语

无论是建筑、基础设施、绿地空间还是交通组织,它们每一个小部分都是社区空间的组成部分,当我们采用各种措施让它们可以做到自身的“微循环”,那么他们组合之后的和谐统一发展便可以形成社区的“微循环”,从而降低疫情的发生概率。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便提到“天道循环,生生不息”,表达了唯有循环才能长久的思想。而对于当今后疫情时代的社区来讲,“微循环”是一个良性循环,它不仅是后疫情时代的产物,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同时它也在促进着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给予城市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城市真正实现万物繁盛,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居民空间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