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

2021-10-27马志妍张士辉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源学习者教学质量

马志妍,张士辉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甘肃 兰州 730070)

2019 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工作任务,随后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布《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部署百万扩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1];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和2021继续扩招200万。扩招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优化了人才结构、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凸显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属性,实现“优化教育结构”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此次扩招在扩招对象、招生考试方式、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带来冲击。

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的生源由传统生源扩大到由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组成的非传统生源,在一定程度上为院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质量监管等带来一系列新命题和挑战。当社会生源迈进校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优质学习质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职院校实现类型教育必须面临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 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

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116万,其中社会生源52万[2]。2020年一些院校缩减了扩招专业类目,如医学不再扩招;一些高校改变了扩招人员范围,人才培养方式也随着调整。这应该是高校在总结了2019年扩招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的尝试性调整。高职院校只有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才能达成“将劳动力存量置换为优质人才资源”[3]的社会重任,但扩招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现实困境也不容忽视。

1.1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挑战

由于扩招生源的人员结构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齐,学习需求复杂多样,学习态度差异明显,为高质量优质教学带来挑战。

1.1.1 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与传统生源相比,扩招生源来源复杂,知识体系不完备,文化基础薄弱,技术水平因所属领域不同也各不相同;另外,学习时间分散,缺乏完善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精力,还因年龄跨度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异显著,因此扩招生源面临“理论水平层次不齐、学习效果不佳等现实困境”[4]。

1.1.2 学习需求复杂多样

扩招生源报名自主,大部分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更新的需求。但由于生源的多元化,不同群里又有不同的个性需求。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对学习各有不同需求。退役军人与其他群体相比,生活状况相对较好,更倾向于自主创业和择业[5];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部分劳动人口由于职业技能欠缺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被迫失业,今年又受新冠肺炎的影响,岗位缩减带来部分人员下岗,这些人员除了职业技能的学习外,更需要就业能力提升教育;而占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民群体,情况和需求更复杂,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绝大部分人从事非农业行业,因此亟待职业技能提升,而继续从事农业的人员,需要农业新知识和技术,特别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还需要学习互联网知识,实现农产品的推广销售。

1.1.3 学习态度差异明显

扩招生源大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有生活的压力,也有职业提升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但从学习动力和期望跟预期差距巨大,部分人员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劲,明确通过学习技能和提升学历,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但也有不少人,对再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和动力,报名注册后,就 “销声匿迹”,不能及时有效参与教学活动,为教学活动组织带来很大的冲击。

以某扩招班的上课情况统计为例,为了满足学生学习时间分散但保证教学质量的双重需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班共51人,线上注册40人,线上有学习记录的仅有20人,参与线下课堂教学21人中,20人都是有线上学习记录,其中一人是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及时在线上学习。为了督促学生及时跟进教学进度,辅导员老师通过各种渠道通知,教学活动的实际参与情况令人担忧。

图1 某扩招班学习情况统计表

1.2 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困境

高职院校一年扩招100万,其数量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短期内对院校的资源配置、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等带来挑战。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硬件资源的短缺,师资数量和能力不匹配等,这些直接关乎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不能快速配置到位。

1.2.1 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院校的资源配置带来挑战。首先,校舍、教室、实训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对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教育来说,充足的实训实验设备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前提。其次是师资力量短缺,由于院校用人受到严格限制,据统计“很多高职院校生师比高于18∶1”,给本来就有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带来巨大教学的压力,师资力量不足,直接制约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再者,经费投入不足,我国院校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均是政府主导的,受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影响,大量资金集中在优质院校中,一般的普通院校面临资金短缺,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产业发展,更无法引进优质师资。

1.2.2 教学组织难度增加

由于扩招生源来源复杂,传统的集中组织教学活动难易实现,为应对扩招生源教学,院校采用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送教上门,设立企业学区等多种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但线上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监控和过程管理,教学质量难易保障,送教上门、设立企业学区只能针对生源较为集中地方设立,往往集中的生源比例仍然较低,大部分存在生源分散,教学组织难度大的问题。

1.2.3 日常教学管理困难多

由于扩招班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少,互相不了解,为日常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带来困难。如班级组织活动,班委缺乏号召力,大部分人“隐身”不现身,对活动不闻不问;班级的日常活动少,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使学生难易体验到学校、课堂的隐形文化,缺少应有的文化熏陶。

2 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对策

高职院校的扩招,是国家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激发发展活力,将职业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不能因为扩招而降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扩招背景下的现实困境,应积极寻求有效应对策略,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培养出能真正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6]。

2.1 建立分类培养机制,灵活组织教学

扩招已实施2年,院校也针对扩招生源的培养进行了多方尝试,当总体来看,大部分院校并未对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基础的学生实现分类培养,仅对教学组织和管理进行了调整。

针对不同职业方向、专业基础和文化水平的学生者,实行分类培养机制,制定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如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习者,可开设补习类课程;围绕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的,除了开设通识类的课程外,也可提供弄选修类课程,学习者可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有选择的学习。

院校已经在实践中建立起了较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针对生源较为集中的企业或乡村,实行送教上门,就近实施教学;对农民工、下岗人员实现旺季上班淡季学习的错峰上学制度。

2.2 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建立“校企”育人体系

2.2.1 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满足多样需求

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大部分职业院校牢牢把握机会,建立了以校园网络为中心的设施齐全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但在常规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教材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实际利用率低。在扩招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学习时空的不同需求,信息化教学平台更能大有作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训实验的虚拟化成为可能,同时为学习的过程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更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建档立卡”。

2.2.2 构建“校企”育人质量体系,实现精准育人

在扩招背景下,要广泛开拓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创新,探索引企入校、企业办学办专业以及建设职教联盟、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模式,建构适应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7]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者能学到自己想学,学到的知识也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不因扩招而降低教学质量,是高职扩招的初衷,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线。院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突破口,依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严把教学过程质量关,建立课程和教学过程管理质量标准。

2.3 实行弹性学制管理,建立学分银行

由于扩招生源的社会性属性较强,实行全日制管理,难易使其平衡工作、家庭和学业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建立弹性学制管理。但弹性学制需要高校对已有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学分管理、资源调配等做出变革。

扩招生源由于角色多元化,其学习时间和学场所都存在不固定性[8]。院校应该积极推进和构建基于“学分银行”的弹性学习制度,突破传统专业和学制限制,将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真正搭建起“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使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地点,通过学习分累积互换的方式,实现高效学习和终身学习。

2.4 革新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动态质量检测体系

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底线,实现质量型扩招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底色。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统计发布数据,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生源来源更加多元、选拔更加开放、教学形式更为灵活,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型”教育阶段。在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普及性”属性,又要实现教育的“高等性”属性,如何有效保障双重性属性下的教育教学质量?

2.4.1 兼顾“普及性”和“高等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型属性,是要满足个体成长的社会需求和个人增值性需求。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和作为学习者对个体发展成长的个人需求。而高等性属性是对学习者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的期待。

扩招后,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对接产业发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分类培养,建立质量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机制,针对多元的学生群体,建立学习诊断与优化机制,可针对一些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实行课程补习制度,以确保提升技能的同时,实现文化知识的提升。

2.4.2 建立动态质量检测机制

高职要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围绕教学的各方面,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起动态的监测机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监测到培养质量是否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并可以进行及时的诊断与修正[9]。注重质量检测的过程性管理、智能平台建设,智能化数据平台不仅可以为教学质量保障提供数据变化轨迹,还能实现数据源头采集和开放共享,为学校顶层设计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3 结束语

扩招为高职院校带来生源数量增加、生源构成多元化、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但数量的增加不应以牺牲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高职院校应该以扩招为契机,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类型转变,驱动教育个性化实施,实现教育供给侧精准改革,打破传统“围墙”内的教育,将教育真正延伸至就业在培训、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区域技术服务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类型转变,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生源学习者教学质量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跨省生源调控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