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合与缝合跟骨骨折手术切口的疗效比较
2021-10-27董瑞一王丽华买丽丽苑娜郑继会武永东魏金栋
董瑞一 王丽华 买丽丽 苑娜 郑继会 武永东 魏金栋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1%及全部跗骨骨折的60%,约75%为关节内骨折[1],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多受累塌陷,保守治疗常造成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2],但术后切口皮缘坏死或继发感染可导致切口不愈合、内固定物外露,甚至发生骨髓炎等并发症[3]。Folk 等[4]对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进行研究,发现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5%。本研究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钉合跟骨骨折手术皮肤切口,在切口愈合等方面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闭合性跟骨骨折,骨折为SandersⅡ~Ⅳ型,需手术治疗;②无明显手术禁忌证;③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方案及风险,自愿手术并签字;④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 ①多发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需手术治疗者;②开放或陈旧性跟骨骨折;③患有严重心、肺、脑等基础疾病;④伴有糖尿病足或足部感染;⑤不能配合后期随访。
1.2 一般资料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96例,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21~49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左侧39例,右侧57例;高处坠落伤68例,交通伤28例。以Tscheme-Gotzen分类法评估软组织损伤。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 组(钉合组)和 B 组(缝合组),每组48人。A 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21~48岁,平均(31.42±7.65)岁;左侧21例,右侧27例;SandersⅡ型11例,Ⅲ型29例,Ⅳ型8例;软组织损伤C0级12例,C1级27例,C2级9例;骨折至手术时间131~219 h,平均(170.15±23.49) h。 B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21~49岁,平均(30.71±6.54)岁;左侧18例,右侧30例;SandersⅡ型9例,Ⅲ型32例,Ⅳ型7例;软组织损伤C0级11例,C1级29例,C2级8例;骨折至手术时间146~223 h,平均(170.48±20.41) h。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左右侧、骨折分型、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至手术时间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予以消肿、止痛、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治疗,待肿胀消退、足跟外侧皮纹皱褶试验阳性后再行手术治疗。术中两组患者均采用扩大L形切口,复位满意后应用合适的跟骨外侧接骨板及螺钉固定。所有患者手术切口闭合均由同一术者及助手完成,常规间断缝合皮下组织,避免遗留死腔,放置1根引流管。皮肤切口闭合分别采取以下2种方式:A组应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常州贺利氏PWH-W35)钉合切口;B组采用强生普通1号丝线缝合切口。术后2 d换药1次,第2天拔除引流管,第20天拆钉(线)。切口如有分泌物或感染,可提前拆除缝合钉(线),开放引流。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①记录闭合跟骨皮肤切口速度及术后切口渗出持续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术后第1、3天及切口愈合后拆钉(线)时的疼痛程度;②观察术后两组炎性反应(红肿)、皮缘坏死、切口裂开、内固定物外露、切口感染、过敏反应(皮疹)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切口“蜈蚣状”瘢痕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指标
A组闭合切口速度明显快于B组,术后拆线(钉)时VAS评分也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渗出持续时间及术后第1、3天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指标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
A组皮缘坏死及“蜈蚣状”瘢痕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炎性反应、切口开裂、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物外露及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典型病例
A组患者男性,34岁,右侧跟骨骨折,SandersⅢ型,切开复位内固定完成后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钉合切口。手术完毕皮肤缝合器钉合后的切口见图1a,皮肤张力较小,皮缘对合良好。术后第2天切口见图1b,可见局部稍肿胀,皮肤张力可,皮缘无变黑坏死情况,伤口已基本无渗出,可予以拔出引流管。术后第3个月复查时切口见图1c,愈合良好,可见线样瘢痕,两侧可见愈合钉眼,未出现“蜈蚣状”瘢痕。
图1 跟骨骨折术后不同时间切口 a. 手术完毕 b. 术后第2天 c. 术后3个月
3 讨论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跟骨形态及位置对足弓形成和人体站立行走有着重要作用[5]。跟骨骨折多由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所致[6],骨折粉碎程度较高,保守治疗常无法恢复关节面平整,从而引起畸形愈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7]。目前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跟骨骨折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8]。虽然手术治疗能降低致残率,但术后切口皮缘坏死、感染、内固定物外露、骨髓炎等并发症始终是棘手的问题[9]。Lim 等[10]报道,跟骨骨折手术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为 19%~37%,其中切口皮缘坏死发生率为 2%~10%,切口浅表感染发生率为10%~27%,切口深部感染发生率为1.3%~2.5%。因此,探究跟骨骨折术后皮缘坏死原因,以及据此采取相应预防及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跟骨表面软组织覆盖较少,血供较差,周围结构解剖较复杂[11],且跟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后皮肤水肿、张力增加导致的微循环受损、微血栓形成是对皮肤血供的初次损伤,术中皮肤切口及皮下组织剥离是对皮肤血供的再次损伤,术后皮瓣边缘缺血坏死成为跟骨外侧入路最常见的并发症[12]。因此,手术切口缝合对手术疗效非常重要[13]。缝合线缝合有许多缺点,例如操作复杂,需穿针、缝合、打结、剪线等步骤,费时费力,同时丝线表面较粗糙,缝合时需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引出,对周围组织产生摩擦而造成损伤,且丝线与人体组织易产生排斥反应,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粘连,加重了拆线时的牵拉痛。丝线缝合将切口两侧皮肤捆扎到一起,形成“O”形缩窄环,阻断了部分皮肤血供,而且针眼处易形成色素沉着,形成 “蜈蚣状”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不利于切口愈合。
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应用于外科手术可简化缝合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感染发生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骨科、妇科、泌尿外科等皮肤切口闭合。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应用于跟骨骨折手术切口闭合具有如下优点。①缝合器中的缝合钉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炎性反应小,金属强度高,不易变形,缝合时只需将皮缘对合后依次按压钉合,无需穿针、缝合、打结、剪线等步骤,操作简单,大大缩短了缝合时间[14],且钉合切口速度达到(16.63±2.66) cm/min,明显快于缝合切口速度[(9.71±2.10) cm/min]。②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钉表面光滑,仅约3.9 mm进入皮肤,基本不进入皮下组织,异物刺激少[15],同时缝合钉不会造成色素沉淀,不会出现类似缝线拉痕的痕迹,因此不会造成“蜈蚣状”瘢痕[16]。本研究中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A组未出现“蜈蚣状”瘢痕,而B组有15例(31.25%)出现“蜈蚣状”瘢痕。③皮肤缝合器缝合为机械缝合,避免了手工缝合线过松或过紧的问题,且缝合时将切口皮肤向中间收拢,使得缝合切口向上突出0.2 cm,达到皮肤外翻缝合的效果,避免了丝线缝合时经常出现的皮肤内翻问题。此外,缝合钉是将切口两边的皮肤钩住,而不是像缝线一样将两边皮肤捆在一起,避免了缝合时缩窄环对皮肤血供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切口愈合[17]。本研究中A组有1例(2.08%)出现皮缘坏死,而B组有8例(16.67%)出现皮缘坏死。④拆钉时按压拆钉钳缝合钉两端自皮肤内取出,可避免缝合钉皮肤外部分从皮肤中穿过,从而降低针道感染的风险。由于缝合钉深入皮肤较缝合线浅,而且表面较光滑,拆除时在皮内产生摩擦的力量较弱且距离较短,所以产生的疼痛较轻。本研究中拆钉时A组疼痛VAS评分为(3.50±1.01)分,明显低于B组的(4.10±0.81)分。
综上所述,一次性皮肤缝合器钉合跟骨骨折手术皮肤切口闭合速度较快,皮缘坏死率较低,拆钉时疼痛程度较轻,“蜈蚣状”瘢痕发生率较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且能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