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体仿真的GIS汇控柜防凝露控制策略研究
2021-10-26张记飞刘英男邹立升
张记飞,刘英男,郭 源,邹立升
(1.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临沂供电公司,临沂276002;2.山东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济南250061)
GIS 汇控柜是对一次电气设备进行二次控制、测量和监视等功能低压装置集中布置和安装。汇控柜内凝露时柜内或柜门玻璃窗凝结水痕,易引发电气短路、受潮设备严重放电、内部元器件霉变等问题,存在运行安全隐患[1]。
研究表明凝露的产生与温度(℃)、湿度(%RH)两个要素紧密相关[2],为了降低凝露现象给汇控柜带来的危害,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常见防凝露措施有湿度控制法和温度控制法[3-6]。湿度控制法采用柜内安装除湿器,但柜内部分区域出现凝露情况,除湿器只能做到局部除湿;温度控制法是指通过加热器等温控设备升高柜内壁温度,使之始终高于柜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以实现防凝露。未考虑除湿装置的安装位置对除湿效果的影响,会造成汇控柜内部局部凝露。针对某220 kV 变电站典型汇控柜,建立典型柜体模型,采用fluent 流体仿真[7-9],选取风扇、除湿器的最佳安装位置,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提出汇控柜环境温湿度控制策略。
1 仿真分析
1.1 柜体建模
选取某220 kV 变电站220 kV 1 号母线PT 智能组件柜进行设计建模,柜体外观如图1所示,汇控柜尺寸高×宽×深:2000×800×800 mm。
图1 柜体模型Fig.1 Cabinet model
1.2 流体仿真
采用gambit 软件建立汇控柜物理模型,并划分网格,然后倒入fluent 软件进行流体仿真,湍流模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工程仿真常用模型(standardk-∈湍流模型),开启能量方程,考虑重力因素,进风扇和除湿风扇采用质量流量入口边界条件,排风扇采用压力出口边界条件。
本文建立如下控制方程:
连续性方程为
动量方程为
能量方程为
质量输运方程为
式中:ρ 为湿空气的密度;Yi为组分i 的质量分数;D为湿空气扩散系数;Sm为质量能源;SE为能量源项;mv为水蒸气的冷凝速率;γ 为水蒸气的汽化潜热。
ρ 湿空气的密度计算公式为
SE能量源项计算公式为
Sm质量能源计算公式为
水蒸气冷凝速率计算公式为
排风扇的典型流体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风扇参数曲线Fig.2 Fan parameter curve
根据柜体结构和风扇流体曲线参数进行流体仿真,仿真目标是气体在柜内充分流动,消除柜内局部凝露。现场运行汇控柜不易开过多风扇安装孔,因此选取2 个一进一出风扇,同时除湿器自带风扇,因此设置3 个风扇内部布置,仿真位置结合经验,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仿真设置Tab.1 Simulation settings
1.3 仿真结果
仿真A 风扇对侧布置,出风口风扇布置在距离顶部30 cm,进风口风扇布置距顶部30 cm 的位置,上进下出,有除湿风扇设置,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仿真A 空气流动轨迹及流动速度分布Fig.3 Simulation A air flow trajectory and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仿真B 风扇对侧布置,出风口风扇布置在距离顶部30 cm,进风口风扇布置距顶部30 cm 的位置,上进下出,有除湿风扇设置,顶部有出风口,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仿真B 空气流动轨迹及流动速度分布Fig.4 Simulation B air flow trajectory and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仿真C 风扇对侧布置,进风口风扇布置在距离底部30 cm,出风口风扇布置距顶部30 cm 的位置,下进上出,有除湿风扇设置,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仿真C 空气流动轨迹及流动速度分布Fig.5 Simulation C air flow trajectory and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仿真D 风扇对侧布置,进风口风扇布置在距离底部30 cm,出风口风扇布置距顶部30 cm 的位置,下进上出,有除湿风扇设置,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仿真D 空气流动轨迹及流动速度分布Fig.6 Simulation D air flow trajectory and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1.4 仿真结论
对比仿真A~D 的结果,其中仿真A,B 和D 的气流轨迹分布存在多处局域气体不均匀的情况;仿真C 风扇对侧布置,进风口风扇布置在距离底部30 cm,出风口风扇布置距顶部30 cm 的位置,下进上出,有除湿风扇设置,可达到充分扰动整个汇控柜流场的效果。
2 现场测试
2.1 测试环境
在汇控柜内安装主控终端采集封闭汇控433 MHz 无线通信将数据汇总到站内集中通信模块,集中通信模块通过4G 网络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回系统平台[10-13]。为测试不同安装位置防凝露的效果,在某220 kV 站内设置实验柜和对比柜,对温湿度数据进行连续记录。
1)实验柜待用Ⅶ218 汇控柜按照模式C 的位置安装。
2)对比柜待用Ⅵ217 汇控柜按照模式A,B,D的位置安装。
在不同运行模式下,选取相同时间段,根据初始值和末端值的差值比较分析不同安装位置的效果。温差是影响凝露的关键因素,露点温度的初始值和末端值越大,则除湿效果越好。露点温度是指在水蒸气含量以及气压均不改变的情况下,空气冷却至饱和空气时的温度,计算公式为[14-16]
式中:EW为水上饱和水蒸气的压力;RH为相对湿度;Dp为露点温度。
2.2 模式C 与模式A 对比
选取2020年8月20日18:00 至19:00 作为实验数据采集段,实验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对比Tab.2 Data comparative
2.3 模式C 与模式B 对比
选取2020年8月21日19:00 至20:00 作为实验数据采集段,实验数据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数据对比Tab.3 Data comparative
2.4 模式C 与模式D 对比
选取2020年8月22日18:00 至19:00 作为实验数据采集段,实验数据对比如表4所示。
表4 数据对比Tab.4 Data comparative
2.5 实验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模式A,B,C,D 的风扇安装位置均能起到降低柜内露点温度的作用,其中,模式C 在降低露点温度和除湿效果上最好,验证了流体仿真的准确性。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风扇对温度有明显作用,除湿器对湿度有明显作用。持续监测2020年8月整月数据发现晚上18:00 到次日6:00,温度持续下降,湿度持续上升,这个时间段为凝露高发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在湿度未达到80%时,单独开风扇,可抑制凝露发生,而柜内湿度达到80%,柜内外温差大于等于3 ℃时,单独开风扇也会产生凝露,此时加入除湿控制,可破坏凝露发生的条件。
3 控制策略
3.1 数学模型
通过实验数据,柜体表面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柜体与外部热交换程度和外部的温度成正比。因此采用环境温度作为柜体表面温度参照值。根据凝露发生的机理,以控制露点温度和柜内外温度差为主要判据,通过监测汇控柜内温湿度、环境温湿度变化来控制柜内温湿度,使柜内露点温度低于柜外温度,破坏露点产生的条件,主动防止凝露的发生。
在夏季,易发生凝露的时段为18:00 到次日6:00 和雨后,外部温度降低,柜内湿度上升,柜内温度高于柜外温度,湿气遇冷(柜内壁温度低于柜内露点温度)易形成凝露。通过露点温度和柜外温度判定汇控柜内是否出现凝露,在未出现凝露的状态下,当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时,露点温度均低于环境温度,不能形成凝露,此时无需控制柜内温湿度。当露点温度接近柜内温度时,凝露易发生,因此在露点温度和柜外温度差逐渐减小时,执行相应控制手段。
防凝露关联变量包括柜内温湿度、柜外温湿度、风扇和除湿器开关的逻辑变量。不同的逻辑变量构成不同的汇控柜内温湿度动态特性。
数学模型为
式中:T内为柜内温度;RH内为柜内湿度;Td 为柜内露点温度。
由凝露原理可知,RH内<80%时,露点温度受柜内温度影响较大;RH内≥80%时,露点温度受柜内温湿度影响都比较大。
3.2 控制策略
定义T外为柜外温度;RH外为柜外相对湿度;k1为风扇开关量;k2为除湿器开关量,取值为0,1。
(1)风扇控制策略:柜内湿度大于柜外湿度或柜内温度高于柜外温度,启动风扇,循环柜内外气体,降低柜内外温差。
RH内>RH外或T内>T外,k1=1。
(2)除湿控制策略:柜内湿度达到80%,柜内外温差大于等于3 ℃时,开启除湿。
RH内≥80%且T内-T外>3,k2=1。
4 结语
三种措施中,风扇对温度有明显作用,除湿器对湿度有明显作用。温度是影响凝露的关键因素,说明风扇防止凝露的效果比除湿器防止凝露的效果好。除湿风扇控制策略:柜内湿度大于柜外湿度或柜内温度高于柜外温度,启动风扇,循环柜内外气体,降低柜内外温差;柜内湿度达到80%,柜内外温差大于等于3 ℃时,开启除湿。除湿器单价上千元,而两个风扇价格仅为几十元,用单价较低的风扇来配合除湿器进行温湿度调节,延长除湿器使用寿命,降低除湿器故障率,降低汇控柜凝露风险,经济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