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殿魁的笔墨人生
2021-10-26文化产业杂志
《文化产业》杂志 王 露
《水城春》
人物简介:吴殿魁,男,1958年出生,山西河津人,墨言堂主。《语文报·书法版》前主编;“语文报社书法院”前副院长兼秘书长;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统编书法教材(山西人民出版社)《书法练习指导》《书法教学指导》编写者(201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钢笔五体字典》著写者(2020年)。
《春照祥云,道济化雨,林挺瑞木,山溢清泉》
六尺横幅书法
吴殿魁是一位优秀的编辑、一位书法教育家的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创办了被称为“中华手写第一报”的《语文报·书法版》;并组织编写《书法练习指导》,通过国家教材中心审核,得到书法专家的认可,目前已被国内广大中小学校选用。
吴殿魁的书法以隶书为主线,既有庙堂端正之大气,又有摩崖古拙之浑穆,格调高古,字有画意,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吴殿魁先生书法里的鲜明特征与文人色彩,与其三十余年来在语文类、书法类报刊担任编辑、主编等职务所积淀的文学素养有关,与其美术专业的背景也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吴殿魁先生投身书法创作,黑白之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人合一,更不时有佳作见诸报刊和展览。
《文化产业》 :您是从汉隶开始学习毛笔字的吗?之前听闻您最喜欢《张迁碑》,可以聊聊您喜欢这部碑帖的原因吗?
吴殿魁:我小时候学习毛笔,是在祖父的要求和指导下开始的。最早是写仿字(拿麻纸蒙着字帖描写),学习的是楷书,我记得当时学写的是颜体。开始学习隶书,是后来的事了。隶书中,我的确最喜欢《张迁碑》。主要喜它的“简”“拙”“险”。
“简”,就是指《张迁碑》的笔画,接通篆书的成分较多,对蚕头雁尾、左波右磔等通常被认为是汉隶最精美、出彩的特点,几乎是舍弃掉了,因而显得简洁、质朴。
《超然象外》
《墨海腾龙》
《春风化雨、德润万物》
“拙”,就是《张迁碑》中有不少字的左右、上下结构错落,笔画高矮长短参差,字形显得比较拙笨。
“险”,就是说《张迁碑》中一部分字,单个看虽重心不稳,但放到整通碑里面来看,又会在上下交融、呼应中,把这些字张扬的字势化合了。“险”,并没有妨碍《张迁碑》整体的统一和协调。
《文化产业》 :您的书法是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吴殿魁:独特的风格,老实说这个我还真够不上。稍微准确一点说,独特的风格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目标吧。
如果可以,我更喜欢换一个词儿,叫“味道”。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努力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味道来。我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从事语文报刊编辑数十年,在美术、摄影、设计等领域都有所涉猎。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文化,书法文化独特的基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思考,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所以有时在创作中,会自然而然把自己的这些理解表现出来,这可能就是一种味道吧。
至于说形成的阶段,就不太好细分。这么多年学习书法,有两个方面我一直都在用功。一个方面是书法和篆刻的技艺方面,从技巧、艺术的层面不断努力提高,这是基础。一切的艺术,都有技术层面的要求;一切的艺术家,都会有几年几十年对技术的坚持和锤炼。另一方面,就是文史哲等与书画相关的知识方面,我个人很喜欢,也一直在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这里借用陆游的一句诗,来形容我对书法的感受——“汝果欲学书,功夫在书外”。
《读书要见古人意,做事正须年少时》
《笔墨常临秦汉帖,辞穷重读古今书》
《翠竹虚心有节,君子朴实无华》
《文化产业》:您觉得书法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中书法教育对年轻一代有什么作用?
吴殿魁:书法学习对我个人的影响,主要有三点。
第一,书法涵养了我的个性,加强了我性格中“静”的成分。第二,书法滋润了我的生命。数十年与书法相伴、相陪,作为曾经的业余爱好,现在的主要精力投放点,书法充实了我的生命,丰富了我人生的色彩。第三,书法修养了我的身心。特别是退休以后,我天天临帖、读书、写字,这相当于坚持一种别样的锻炼,我觉得,书法对保持人们身心的健康真的大有益处。
书法学习对年轻一代而言,首先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青年一代有责任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书法当然包括在内,这一点责无旁贷。其次,即使不想当书法家,不准备走书法的路子,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一些书法知识,学习一些关于书法欣赏的常识,尽量提高对中国传统书画篆刻的审美能力,对年轻人良好人格的养成,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