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象思维的图文结合表征方式解析

2021-10-26王小强李双阳王凌雪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图文阴阳语言文字

王小强,李双阳,王凌雪,白 雪*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中医药表型组学研究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脑病科,四川 泸州 646000)

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视觉所观察到的脑中意象得以转换为用笔、纸、墨呈现的图像图形、语言文字表征,不仅实现了对表征之物的逼真摹仿,也促进了人类智力发展、信息交流与历史记载,还形成了不同学科各具特色的思维模式。“象思维”一词由哲学界王树人[1]首先提出,用于区分中、西方的不同思维方式,而后其理念为中医学界所接受,并拓展出“中医象思维”这一术语。中医象思维是指以物象或意象(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符号)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2],并在精气(云气之象)、阴阳(日月之象)、五行(木火土金水)与藏象等理论中广泛运用。中医象思维存在于中医学家脑海里,或以图像、意象、图形,或以语言、文字、符号的方式来表征,并记录于跟师语录、医案心得、学术著作中,诚如《温病条辨》云:“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

近年来中医象思维逐渐被学界所关注,学者们从中医象思维的概念定义、文献研究、方法构建到临床运用都进行了一定探究[3],但是极少从高级思维产生的源头,即人类所创造的图像、语言、文字表征,来解析中医象思维的表征方式及其特点。本文初步阐述语言文字表征、图像图形表征、图像—文字表征互转的特点,继而解析中医象思维中所体现的图文结合表征方式,以期充分揭示、运用与开发中医象思维的图文结合表征方式。

1 语言文字表征

人类高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图形及文字等表征符号的先后产生。创造语言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交流,将眼前、脑中的物象、意象转化为对应的听觉信息,由声波传递给另一个人感知。由于言语有着不直观、无法保存和传播时空局限等缺点,人类又创造出了文字,用于书面表征、记载语言[4]。文字起源从形态上经历了陶铸计数、岩刻、图文字、结绳……以及文字的形意阶段、意音阶段和字母文字三大发展阶段[5]。其间,善于抽象思维的西方民族选择了表音抽象符号——字母,而善于具象思维的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表意具象符号——汉字[6]。语言文字的表征功能体现在人类对事物、规律先进行语言文字命名,事物和规律有了名字之后,人类认知的对象得以被确指,思维随着名字而联想发生、发散,进而对某事物的各个角度进行深入认识。在命名的范畴、概念被人为共识规定后,语言文字就能够指向意义的确指、确切与确定,即语言文字交流时通过表达概念而明确指称、解释事物。因此,由语言文字的连续产生形成词语、句子、段落、对话,具有抽象、便捷、定义指向明确等优势,反映人的抽象思维。

2 图像图形表征

在人类表征方式中,岩洞壁画都被视为是最早的书写形式,其以图画、图像叙事的形式保存并传递了信息、情感和历史[5]。从远古岩画、图腾符号、几何图形、墨油纸画到现代的照片、图标、数码图像,图像凭依自身直观可感的叙事效应展示着表意交流信息的优势[7],也诠释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闻名不如见面”等哲理内涵。图像进入视觉形成意象后,思维随着意象而具象地发生、发散,亦可以由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组合起来的简化图形来示意,并表达出直观意义[8]。由点、线、面、色彩组成的图像、图形、图标,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特点,体现出人的具象思维。

3 图文表征的互转、结合

在人类大脑的思维表征方式中,语言文字将世界把握成语言,而图像图形将世界把握成图像[9]。传递信息时,将图片转换为文字、表格表征,能够将意义不明确的图像信息实现理性化、细致化和符号化,使交流时表达的信息明确无歧义;将文字表征转换为图片表征,能够将文字的深义变得感性、直观和通俗,使得阅读所需要的联想想象困难降低。因此,图文互转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交流情境,提高表达、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

在图像呈现传达文字的概念,文字概念限定图像的意义后,图文结合使人类对摩仿对象的表象与本质深刻认知成为现实[11]。在中国文学中,图文结合具有“语图一体”“语图分体”“语图合体”的三大形态,分别具有“以图言文”“语图互仿”“语图互文”的特点[12],具体形式表现为:①单个汉字。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也记录着语言语音,正如《说文解字》云:“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②图文比喻[13]。在比喻句、意象图中,借语言文字、图像图形描绘喻象,再以喻象来说理不得象或抽象之事物的特征。③图配文与文配图。古代图文载体如山水画配诗、“绣像本”小说便是此类,前者的图像图形所占视野比例多而文字少,后者相反,比例不同但图像与文字却相辅相成,隐喻并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质。

4 中医图文结合表征方式

中医学起源于几千年的中华图文文化,也继承了其“象”的图文结合思维表征方式,如《周易》既用“、”之象,也以“乾、坤”的文字表征天与地,用更多语言文字进行系辞解释。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象思维表现得尤为显著,论有阴阳应象、六节藏象、平人气象等专篇以及大量的取象比类语句,借由自然之“象”说理人体生理与病理。这也就奠定了中医思维是以“象(视觉形成的意象、图像、图形)”为基础[14],再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表征,形成图文结合表征方式,协同完成对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认知,从而传承至今。现简述常见的中医图文结合表征方式。

4.1 图文相配

将中医知识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一者先以“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再配以文字定义阐述;再者以文字叙述为先,再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像图形,加以具象感观展示。前者以面象图、舌象图、体象图、脏腑图为典型,均是先将图像进行展示,然后用文字加以命名,并解释其所主生理、病因、病机与证候,使人更好地进行矛盾辨析;后者以太极图、八卦图、五行图、脉象图、经络腧穴图、内经图、圆运动图等为典范,先以学术性语言文字论述深奥理论,再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图形进行表征,具象化使人更容易理解、记忆与反思。以“阴阳学说与太极图”为例: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阐释宇宙间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包含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等内容[15]。与之相配的是产生于公元10世纪的太极图,见图1:以黑鱼、白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来形象地表示阴阳学说之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此图也能示意《道德经》所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以黑色圆圈示“万物”“负”“抱”,黑鱼示“阴”,白鱼示“阳”,两鱼头部互相冲击示“冲气”,该图总的黑白色彩分布均衡示“和”。

图1 太极图

4.2 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种已知事物的表象、特性、本质规律等知识,来类比、推理另一种未知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方法,也可表述为“假物取譬”“引喻察类”[16]。这种思维方法常在人们不了解未知事物的面貌、图像、形象,而文字一时间又难以阐述清楚时,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想象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17]。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取象比类需要先对人体的脏腑、生理、病机等进行文字的命名与阐述,再以自然界之象进行比喻、类比说明。此思维过程中,“比喻句”的表征效果尤其依赖于喻体的图像、形象的产生,即借助于喻象文字刺激出脑中的记忆、联想或想象的图像。因而,比喻句的前半部分可以视为语言文字表征,而包含着喻象的后半句则是图像图形表征,整个比喻句便是图文结合的表征方式。

《黄帝内经》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前半句言“阳气”是抽象的文字表征,后半句“天与日”则是具象的图像表征,整句便是以人们日常所见天、日之图像来说理“阳气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又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中,“纲纪”常被现人理解为规律、主宰,这样理解便与取象比类方式相去甚远,达不到古人所理解的深度。倘若从取象比类的图文表征来理解,“纲”本为网上的大绳,“纪”本为丝缕的头绪,“纲”对于整个大网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作为丝缕的头绪,“纪”对于纷乱丝团有着引线穿针的作用[18]。因此,此句可理解为“阴阳”就像万物网络上的大绳、头绪一般,具有提纲挈领、乱丝引线的作用。具象化时,还可以用“图”去理解,即脑中想象一幅图:万物变成了相互连接的大网,纵横交错,令人眼花,但是网络中有粗的大绳,也有细的头绪,抓住这两条就能够解开由症状、体征、病机等组成的疾病“网络”。再利用文字表征,将这两条重要的绳线被命名为“阴、阳”,这样的理解便成就了“阴、阳”的具象与抽象结合解释。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解释方法去阅读中医古籍,利用汉文字的象形内涵,去解析、理解中医思维,会得出不同的认知见解与深度。

4.3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医术语,中医术语需注重把握单个汉字的具象感性思维,而西医术语则是强调由词组、语句所组合形成的指代、概念、逻辑、抽象思维,不会去摹仿脏器形象和功能意象。西医理论的书写来源于拼音语言系统,在英译汉的西医传播过程中虽然采用汉字进行书写,但是并不使用汉字的拟象功能及其思维方式,而仅使用了汉文字的指代、表音、记录功能。因为西医学的图文结合表征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自然学科之上,以解剖图、生物图、分子图等(不取自然之象)配合拼音文字系统加以详细阐述,形成自然学科所具有的基础科学思维方式。现今中国的西医学界已经习惯将汉字作为一种表音文字,来指代机体的生理、病理与治疗,然而在中医学中仍需学习体会汉字的象思维,才能掌握中医学思维。

中医被承载于汉文字古籍之上,不可避免地运用了汉字思维所具有的字形、字音、字义、叙事、意象陈述等思维[19]。汉字的创造也是思维的创造与呈现,汉字与思维在起点时就是在相互建构中不断发展[20]。在古代,中医根据尸解与临证观察获得了脏腑结构和功能认知,运用取象比类、文字释义的思维方法确定了五脏、六腑之名[21-22],以及增液行舟、釜底抽薪、提壶揭盖等中医术语。比如中医学的“肝”,形旁“月”肉表示是肉体组织,声旁“干”不仅表示读音,而且是“肝”脏含义的主要来源:“干,盾也(《说文》)”,“肝”是体内较大的实体器官,外形颇似古人造的盾牌,于是古人就把“干”的功用类比于人体脏器的“肝”,具有保卫人体的功能[22]。釜底抽薪、增液行舟、心火上炎、肝气郁滞等术语,其图文表征的特点不言而喻。在理解中医术语时,不能单纯如拼音文字一般去认为这些字仅指代生理学上的器官,还要理解这些字词的图文结合的思维方式。

5 结语

随着西方文化的融入以及汉字简化、拼音化,汉字的功能也开始符号化、拼音化,国人日渐不再重视原有的建立在“象”基础上的图像思维方式。中医学传承不能只是文字材料所形成的著作,还应传承历代医籍所创造的图文相配、取象比类、中医术语等图文结合表征方式[23],并借助现今的绘图手段不断优化,才能传承与发展中医象思维。因此,将文字描述的中医概念、理论、术语转化为较为匹配的图像或图形化,再与文字配合,利用图文相配构建中医教材新范式,借助取象比类构建人与自然整体发散思维,重拾中医术语内涵,构建传统中医临证思维,便能更好地理解、分析、记忆中医知识,激活图文表征思维能力,实现中医原创象思维的现代传承与创新。然而,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图像图形,都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再现、认知的方式,只是辅助人们记录事物表象、探究真理本质的工具,因此学习中医不仅需要掌握中医学科的图文表征方式,还需要注重超越图像文字材料的表象去看待事物本质,并辨证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即需要透过语言、图像、文字的表象去看待中医学长期的临床实践及经验积累的本质,诚如《孟子·尽心下》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猜你喜欢

图文阴阳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画与理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