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自然的响声中寻生命之态
2021-10-25谢兆
摘要:由杨丽萍编导和领衔的新作《云南的响声》呈现了云南人文的衍生态之美。作为《云南印象》的姊妹篇,《云南的响声》是对前一作品颠覆性的新尝试,概念也由“原生态”上升为“衍生态”。舞蹈以“响声”为创作特点进行的演绎,从这背后折射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民族舞剧;《云南的响声》;生命
生命是一种活的有机体,“人”是“生命”最典型的呈现,舞蹈舞动的过程实际上是生命体验的过程,是“以生命本身显现生命的艺术”。大型衍生态歌舞集《云南的响声》通过自然的各种声响去让人感受自然之美妙,生命之神奇。该剧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担任总编导和领衔主演。整台节目不再以惯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展现,通过乐器制造大自然中的奇妙声响,同时融合各类地方民俗特色,使现众能看到许多来自云南田间地头的民俗文化,更能了解到很多神秘而独特的风俗习惯.感受世间万物生命的奥妙,深刻打动笔者的内心,因此,笔者从以下方面抒发自身的见解。
一、响声是生命的萌发
舞蹈是一门用心灵舞动身体的艺术,它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表现生命。中国的舞蹈相比其他民族的舞蹈更加注重生命的体验和生命的表现,它不仅注重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更加注重所暗示的意义层面。当婴儿脱离母体,那清脆的哭啼声便是生命的开始,胎儿用自己的方式传达生命之音,胎音是生命的萌发,是世界最纯洁,最直接的方式,是心与心的共鸣之声。开始第一幕《胎音》段便是演员手拿化缘的喇嘛,这作为一种乐器,用棒椎从边缘划过,发出一种神秘的嗡嗡响声,这是从胎儿生命中迸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也是舞剧中的第一个声音,通过声音展现生命伊始的神秘。进入《催生》段,明亮的声音忽然出现在光束下,将我们唤醒,所有演员突然苏醒欢腾着迎接新生命的降临。随后母亲却不幸去世,后段出现母亲的灵魂与她的孩子相见,她激情的打着鼓,孩子在旁跳着转圈甩发舞,预示着她们相见的喜悦。人的生命分为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能够做到永世长存的只有生命精神,中国人生命精神的内涵是“和”——阴阳平衡、灵肉无分、血骨相连、圆融归一。舞剧中母亲的灵与孩子的肉相见从背后折射出中国人的生命追求,生命追求“圆”、“和”的美学思想。即使阴阳相隔,但是生命精神长存。这是比较典型的悲喜剧中生与死、命与运、欢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的矛盾冲突,紧紧缠绕着剧中人的肉与灵,也深深地触动观众的心与情。
二、响声是生命的跃动
生命无谓长短,盛花落尽是繁荣,没有衰退哪来兴旺,时间的一切都是生命的跃动,舞蹈是直接体现生命的艺术,它表现的是生命的“生”与“在”,表现得是生命的“兴”与“旺”。《云南的响声》中既有严肃庄重的舞段,又有俏皮活泼的舞段,那些活泼的舞段像极了生命的跃动。在《斗鸡》一段舞蹈中,编导根据鸡的外貌特征,利用服装设计,结合舞蹈来模仿鸡的形态,他们口中吹奏者用芦笙葫芦笙做的乐器,其形态恰恰像极了鸡的嘴巴,葫芦笙坚硬又绵软,富有弹性,使葫芦发出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在整体上模仿的唯妙唯俏。葫芦笙在少数民族地区代表着繁衍,家畜兴旺的寓意,舞蹈通过清晨母鸡鸣叫预示着一天中生命的朝气与跃动。随后公鸡们围绕着母鸡争夺,鲜活的生命在舞台上舞动着,让人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在《醉了的鼓》那一段,更是一出沸反盈天的闹剧。所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也无不夸张地刻画了伶仃大醉时生命欢乐跃动的众生相。这里面为大家展示了好客的少数民族人们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演唱的彝族敬酒歌和劝酒歌。边醉边唱边打鼓,感受生命的奥妙,享受当下。在《牛铃铛》、《老虎笙》、《茶马古道》等片段中也都是杨丽萍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各种奇思妙想想法,用动物的躯壳向观众传达她对生命的追求,赋予了云南少数民族全新的生命,是对生命跃动的另一种表达。
三、响声是生命的赞礼
当荆棘鸟矗立在世界最高的荆棘旁,刺破喉咙,迸发出千古绝唱,那凄婉的曲调是对生命的赞礼;当风吹稻谷,而发出呼呼的响声时,那沙沙的谷子是对生命的赞礼。在《太阳雨》的舞段中,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丰收求雨的场景,女演员分别为两排交叉跪于麦田中,身前放置着簸箕,用簸箕晒动着麦子,仿模仿着劳作的场景,麦子与簸箕整齐有力的节奏相结合,他们把麦子扬在空中,把筛子排成曲线如波浪一样翻滚,一时歌声,一时笑声欢呼声汇成一片,以此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这向我们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求雨的场景,麦子,不仅是麦子,更像着是落到地上的雨滴,像是生命的复苏响声,是对生命的祈求,是对生命的赞礼。这一段舞蹈不仅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对劳动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追求。他们通过麦子的节奏展示出了生命的节奏。舞蹈正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的节奏,或者有节奏的生命,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求返于自己内心的心理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舞蹈不仅是外部的肢体语言,更是内心节奏的呈现。他们用他们的方式祈求,这是对大自然的赞礼,对生命的渴望的追求。
四、响声给予当下编导的创造启发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繁荣文艺艺术,首要任务是多出优秀作品,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据采访到,杨丽萍老师历经了两年的采风,为确保舞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采用了几百件民族乐器与声音,一切能代表生命的声音都杨丽萍反反复复精益求精的筛选运用到了这个舞剧上面。当下新时代的编导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树立“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创作意识。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因为传世之作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同时,作为民族舞作品的创造者而言,应“承历史之传统,做当下之初心”,杨丽萍老师是一位敢于标新立异,独步一时的艺术家,他在创作《云南的响声》时便声称这部作品既不能够趋同他人,也不能够重复自己。《云南的响声》称为《云南映象》的姊妹篇。但是作者在构思立意,创造方法上都有不尽相同,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有新。这种通过发出声响而舞动的艺术形式是以前我国舞剧创作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创新。
《云南的响声》这一作品的创造与演出,无疑不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与追捧热潮。作者深入生活,在坚守本根的基础上,與时俱进,既继承了传统又创新发展,大大丰富了民族民间的语汇,有独特的形式呈现民族文化,让观众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2020.
[2]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3]《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4]王晓晗.杨丽萍民族舞剧的审美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5]于平.从原生态“映象”到衍生态“响声”(下)——杨丽萍歌舞、乐舞集创作随想[J].舞蹈,2010(03):26-28.
[6]于平.从原生态“映象”到衍生态“响声”——杨丽萍歌舞、乐舞集创作随想[J].民族艺术研究,2009(04):4-8+1.
[7]吴德铭,叶进.美妙和谐的天籁之音——赏评《云南的响声》[J].舞蹈,2009(08):22-25.
作者简介:谢兆,女,1997.05.06,汉族,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