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乡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研究
2021-10-25刘小林
刘小林
一、现象描述
由于工作的变动,我来到了一所小微学校,我的教学遇到了瓶颈。我发现:放眼全班同学们,大家的作业速度普遍慢,聚焦其中的一位同学作业速度尤其慢,正确率也不怎么高。这开始让我怀疑课堂上的那些活跃现象是不是自己的幻觉,孩子们真正学会了知识吗?
二、问题诊断
我悄悄地实时观察他是怎么完成作业的。我发现:他用笔点在题目上面,一个字一个字的点着读,要想好久才能准确地读出一个字;拿笔写作业时,看他擦了一遍又一遍,才终于列出了算式;需要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时,又遇到了困难,他每用一句口诀,都必须从头背起,背到那一句才能用;在写答句的时候,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有很多字,都是看一笔,写一笔。
三、行动设想
观察到这些现象后,我在脑海里反复思量着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呢?
请家长帮助?请语文老师帮助?还是批评一通?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平时工作都很忙,孩子还是离异家庭,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如果请语文老师帮助又会不会鞭长莫及?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兴趣培养方法:不如以活动为媒介,激发他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提高他的读、写、算的能力。
四、探索历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打算在班上开展“我是小能手”系列活动,调动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审题能手”、“快﹒美书写能手”、“计算能手”。第二天上课时,我就在班上公布了:周五的数学课上将举行“我是审题小能手”比赛,获得“小能手”的人可以得到一枚“审题能手”的印章,并可以得到在家长群里的表扬。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我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了A、B两组,A、B两组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成2人小小组,比赛以小小组为单位。为了提高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参赛的范围,同学们可以事先准备,到时候随机抽取一个号码,每个号码里有两道题,小小组一人一道。比赛的规则是1.大声地流畅读题目。2.快速准确圈出题目的题眼。3.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可以得到“审题能手”的称号。由于事前已经告诉了孩子们比赛的内容,课间孩子们就有事可干了,大家都纷纷加入到了比赛准备中。那个曾经写作业最慢的孩子也得到“审题能手”的印章,并且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同学们的要求下,比赛定期举行着。
对于孩子们的计算慢而又不准的现象。在每节课的课前我们班开展了三分钟的“计算能手”活动,算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就能得到“计算能手”的称号。根据孩子们的现状,这个活动的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价段——口算一些简单的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的乘除法。凡是用错口诀的学生奖励他们抽时间到老师身边过关。第二阶段——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乘或除以整十数。第三阶段——竖式计算和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每一次在活动中集满五次“计算能手”印的同学就可以得到一张喜报,或者是周末免一次计算作业。同学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印章,都舍不得用计算能手印章来换免作业。他们都是把计算能手印章攒好了换喜报。曾经计算慢的那个同学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喜报。
针对孩子们书写慢的问题,我和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切的大讨论和一个书写比赛实验。同学们在交流和实验中找到了把字写快的方法。
五、实践成效
现在曾经写作业最慢的那位同学也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而全班同学的整体作业速度和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看着孩子们能够流畅的读题,准确的圈画题眼,正确的计算。急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了。
六、经验总结
回顾这次不能及时正确完成数学作业的事件的处理过程,从急躁—观察—尝试—解决问题,有着诸多的成长,学生们给了我很多启发。与其说是我在教孩子学会知识,不如说是在和孩子们的共同进步中我也在學会成长。
(一)找准学生的数学“最近发展区”
我们老师常常会遇到让我们很棘手的事件,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己的急躁,接纳学生的不足,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用理性去面对事件,这样才会让事情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才能够找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蹲下来去看学生,去看看学生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授之以渔。研究每个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结构和经验,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出相应的要求,针对每个知识点列出符合学生能力的问题,做到不难不易,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开展收集“能手印章”、颁发“班级喜报”与“免作业”等活动,大大地调动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平时多鼓励,少批评少埋怨,消除孩子们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更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收益一身,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思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迁移能力,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给他们多种而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灵活的思维。应该警惕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对“学困生”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没有最差的学生,“学困生”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