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及其引领带动作用的研究
2021-10-25黄余怡
黄余怡
摘要:“共同富裕”是时代命题、是时代之问。人才队伍更是走在奋勇争先的前列,如何发挥好各个领域的人才作用,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当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加快并推动人才引领作用。
关键词:人才队伍 人才引领
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发出对人才邀约的橄榄枝,人才是带动各个领域向上向好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各个领域都在给予人才更大的物质支持以及更大的展现平台,但人才的数量依旧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渴望的缺口,人才引领的带动作用也需要急速提升。
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近年来,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但大多数企业对高素质人才依然“千金难求”。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对人才专业性的要求均有不同,“术业有专攻”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测我国制造业于2025年将会出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2985.7万人,缺口率高达48%,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缺口高达86%。虽然这个数据只是说明了未来在制造业方面存在的人才缺口,但这也恰恰说明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缺口依旧很大。
二是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的流动通常包括流入、流出、晋升、降职、离职等情况。当前,各地各企业纷纷向各类人才提供不同档次的福利,导致人才在自身选择上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诱惑与影响,各行业各领域若是没有对人才的流动进行预判和提前准备,尤其是企业内的高层次人才或骨干力量的离开,将会使该企业造成重要影响。人才的大量流動,难以支撑企业有序健康的发展,同样难以帮助人才在各企业各领域有较好的长期发展过程。
三是培训开发有限。在企业中往往有一些职位总是空缺,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导致企业员工没有很好的成长起来,无法胜任。同样,由于晋升岗位有限且不确定,许多优秀的人才会认为自己在该企业内无法满足其更多的发展需求,而选择离开企业谋求能够契合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因此,拥有良好的培训开发机制对与各个企业和领域都非常至关重要,不仅能增加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一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当前,各大领域各大企业都在进行人才争夺战,,在落户、租房、购房等方面给予照顾,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该企业就业发展。加大引才支持力度,加大对人才的关爱度,在福利待遇、提拔任用、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向本行业本企业集聚,激活企业的动力引擎。企业更是要多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搭建平台,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做到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动人才结构、体系、层次与产业发展相适配,切实以人才引领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
二是优化留才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把人才引进来之后,还要把人才留下来。一方面加大奖励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和创新的人才大力给予精神奖励和经济激励,稳定人才队伍,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给予人才更多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从情感上留住人才队伍的心,增强发展信心。另一方面,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劳动成果转换,对优秀人才,在新知识、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优先提供资金支持,在设备购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高精尖人才、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带动作用,加快特色工业、特色农业项目品牌化宣介、精细化制作、数字化营销,促进经典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艺术等全方位深度融合、规模化发展,大幅度提升产业品牌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人才引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工业平台,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强度、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人才资源集聚热度,用高层次人才汇聚的强大能量,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积蓄共同富裕的强劲动能。
三是健全育才机制,注重人才成长。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外部引进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内部人才培养,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的原则,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培养壮大本土人才队伍。当前,人才队伍存在缺口大、流动性大、培训开发有限等问题,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人才培养,健全选人育人机制,把公司内部专业技术、骨干力量进行再培养,通过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举办专业技术培训、跨区域跨企业交流等途径,拓宽人才的视野,提升实用技术水平。加快制定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现代化职业技能培育体系,加大教育协作力度,加大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切实为加快发展地区提供稳定、高效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10.
[2]戴翔,刘梦.人才何以成为红利——源于价值链攀升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98-116.
[3]马海涛.基于人才流动的城市网络关系构建[J].地理研究,2017,36(01):161-170.
[4]任飏,陈安.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教育研究,2017,38(01):149-153.
[5]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36(0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