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21-10-25杨朝丹
□文/杨朝丹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长春)
[提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和职业水平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然而,目前吉林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配套政策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导致培训内容和方式单一,培训效果差。针对以上问题,从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和多元主体的监管机制;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质量;把创新融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人才振兴,重在教育。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和职业水平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而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主干力量,也是创新农业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因此需要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一、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吉林省在该方面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从2014年2.65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3.13万人,2020年培育目标是超过3万人。二是采取国外、省外和省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吉林省实施“1231”工程。仅2018年组织7批次172人次分别到日本、韩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学习交流,在全国率先实现大批量农民到国外培训。全年组织青年农场主到山东、浙江、江苏等农业先进省市参加实训人数6,000余人次,省外实训人数比2017年翻一番。三是实行分段式、理论+实践的培训方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以及农事季节,采取分段式安排课程,而且根据农民的需求分类分产业进行培训,通过省内外实训基地的考察与实践,提升学员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四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认定工作。吉林省科协、省人才办和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范围内联合组织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定工作,共评定出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工程和农业经营管理4个方面的高级农技师241人、中级农技师1,505人、初级农技师11,884人。(图1)
图1 2014~2019年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模图
二、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的主要建设力量就变成中老年农民,由于受自身素质影响,这些人接纳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弱,而且认为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已有的生产经验足以实现基本的农业生产,并不需要花费金钱和时间进行培训。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虽然有部分农民认识到了学习新技能会带来进步,但是由于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国家政策的了解,认为培训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不愿牺牲眼前换取长远利益。
(二)培训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目前,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农业农村厅、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等多行政部门参与。其中,承担管理任务的是隶属于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的吉林省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但是承担培训工作是吉林省农广校、各地农机站、种子站及部分社会培训机构。其中,省市县三级农广校培训量在35%~40%,各地的农机站、农技推广站、种子站等机构承担30%,其他30%左右是由吉林省农业技术培训中心通过招标等形式进行,培训任务由中标的社会民办培训结构承担。由于条块分割,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培训质量难以保障。而且尚未建立起系统考核评估系统,认证标准不统一,又缺乏相应的补助,难以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三)培训师资队伍不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支撑。然而,目前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不健全,师资规模与层级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准。虽然吉林省从各级农广校、农业站、农机站、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中遴选1,072人录入师资库,但是实际参与到培训中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较低。以吉林省各级农广校为例,专职教师777人,是实际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力量,但是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39%,中级职称34.5%,初级职称为18.5%,约7%教师不具有职称,本科学历498人,研究生学历只有28人,教师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更少。而其他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技站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仍然存在一些学历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的教师,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四)培训内容和方式单一。虽然近几年吉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创新,但在实际调研中仍发现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单一,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以辽源市三家培训机构今年的理论培训课程为例,主要围绕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蔬菜绿色养殖、瓜菜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草鼠防治技术、马铃薯与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农村土地政策、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养鸡技术与防疫等课程开展培训,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高达80%以上,虽然也开设了理论基础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政策、就业创业等方面课程,但是总体比重较小。然而目前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是种养大户、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他们参与培训所期待的培训内容是经营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其次是农业作业技术,然后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现有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
(五)培训资金投入不足、且渠道单一。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日益重视,给各省的职业农民培育经费逐年增加,2018年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为7,158万元。然而,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民培育需求增长较快,所以培训资金缺口较大。按照目前的培育方式,通常一个农民只有通过3个月以上的系统培训,才能较好的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至少需要3,000~5,000元的费用,如果高级技能培训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费用要在8,000元以上。然而,2020年吉林省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培训人均补贴3,5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训人均补助1,200元。培训所需资金和实际补助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培育资金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目前培育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央财政的拨款,而吉林省配套部分相对较少。由于供给与需求不完全接轨,导致效率较为低下。
三、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路径探索
(一)“多媒体宣传+表彰示范+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目前,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及缺乏对政策了解,导致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不高。首先,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以及农技部门下乡等渠道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提高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认知能力。其次,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典型,营造尊重新型职业农民的氛围,通过模范示范作用,增强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可。最后,加强政策激励。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获得认定证书的,对其信贷发放、技术扶持、资金补助、产品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和多元主体的监管机制。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因此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吉林省应借鉴浙江和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即管理和培训统一由农广校执行,建立起一个直接由省政府领导的专门的管理机构,有效解决管理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不协调,通过统一制定培育计划、培育方案,既避免资源浪费,又提升培训效果。其次,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管机制。政府进行宏观监管,对培育过程、培训机构的运行进行总体监督。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推广站等行业组织进行基础监管,从基础上保证培育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最后,建立第三方执行的考核评价系统,重点评估和考核培育的质量和效果,考核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能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并把考核结果与政府政绩及培训机构准入资格相结合,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健康有序发展。
(三)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质量。师资团队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首先,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各级农广校、农技推广站优先推选一批理论较强,且实践技能较强的“双师型”教师;依托吉林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选派出农业技术方面的科研专家;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实际,依托地方农技部门和广大农民推举具有真正实践经验的乡土专家,真正建立起一支“科研专家+双师型教师+乡土专家”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通过对教师完成培训任务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并把考评结果与薪资和职称晋升等挂钩,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定期组织师资培训班,派教师到高等院校或到发达地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和整体素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完善的师资保障。
(四)把创新融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中无论是在模式选择,还是培训内容和方式上都要不断创新,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培训模式选择上,吉林省可以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针对有意愿提升自身农业科技水平、生产经营能力的种养大户、合作社骨干和新生代农民,可以依托各地职业院校建设农广校,采取弹性学制,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中高等农民职业教育,颁发学历证书,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开展职业农民中短期培训课程。根据农民需求,采取分段式、重点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需求。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未来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增加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经营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根据农民不同文化层次、从业需求,还要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分类型、针对性培训。例如,在培训女性职业农民时,除传统知识以外可以适当增加花卉、刺绣、缝纫等发挥女性优势的农业课程。尝试建立“固定+流动+田间+广电+线上”五位一体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精准扶智”的教学新方法。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资金保障。从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来看,稳定和充足的培育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积极探索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首先,省政府从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实际出发,向国家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进行专门监管,确保培育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广泛的吸引社会投资。政府加大对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企业和社会群体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最后,开放农村金融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在技术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新型职业农民一定的无息贷款支持。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扶持的资金筹措新格局,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