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谨”组同训词词义关系探析

2021-10-25马浩琳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训词字书许慎

马浩琳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按照训释的方式来看,同训是直训的一种特殊情况。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说明了直训的弱点:“不论是同义词还是同源词,彼此意义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差异,又往往正是被训释词独具的特点之所在。所以,从对词义内容的表述来说,直训是有很大局限的,我们称之为‘不完全的训释’或‘不充足的训释’。”她提出,词义的训释方式基本为“主训词+义值差”。而直训的缺陷,就在于缺少了义值差这一部分。使用义素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补充同训这一训诂方式的缺陷。

贾彦德先生在《汉语语义学》中提到,我们应该看到“训诂学学和传统语义学固然没有提出义素和义素分析法,但是它们却孕育了义素、义素分析法。”虽然在许慎的年代,并没有产生关于类似于“义素”的概念和理论,贾先生也指出,许慎的思想里实际上涵盖了义素分析法的观念。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同训词,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意义的。

《说文解字》中,同训现象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多。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对《说文解字》中同训词进行统计、分类;运用义素分析法研究《说文解字》同训词的义位及其语义场。使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同训词,这种方式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并且已经被证明是可操作的、有意义的。但是研究的范围不广、内容不全。

在考察《说文解字》中发现,“忄”部字同训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了“忄”部字中选取了训释词为“谨”组训释词作为研究对象。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许慎《说文解字》中训释词为“谨”的同训词的词义。根据归纳,“谨”组同训词有九个。

一、《说文解字》“谨”组同训词形义探析

在研究《说文》同训词之前,要对训释词的词义有透彻的认识。

本章以先秦文献为词义研究依据,以文字字形为依托,以《说文解字》和现代工具书的阐释作为参考,对于两组被训释词的词义做一个明确。值得说明的是,本文引用的古书和古文字均采用繁体。

謹。《说文》:“愼也。从言堇聲。居隱切。”《段注》:“愼也。心部曰:‘愼,謹也。’从言,堇聲。居隱切。十三部。”谨与慎读音相近(慎为十二部),为互训词。暂时不明其谨慎义与字形的关系,但因二者读音相近,便以许慎所释为“谨”之本义。“谨”组同训词如下:

慎。《说文》:“謹也。从心真声。”《论语·学而》:“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敏,谨慎、审慎之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辟不敏也。”晋杜预注:“敏,猶審也。”《清史稿·卷三○二·汪由敦列传》:“老誠端恪,敏慎安詳,學問淵深,文辭雅正。”可知敏、慎皆有谨慎之义。为什么不是慎于事而敏于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此两处“慎”为小心之义,为动词。由以上两例推测,“慎”可能与言语的谨慎更为亲密。

愿。《说文》:“謹也。从心原聲。魚怨切。”《段注》:“謹也。《咎繇謨》曰:‘愿而恭。’从心,厡聲。魚怨切。十四部。”《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樸,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頗為官吏所擾。”为忠厚、谨慎之义。愿从心。《书经·皋陶谟》中皋陶提出“九德”,为人的道德基本准则。可推测“愿”更是一种品格上的谨慎、忠实。

恮。《说文》:“謹也。从心全聲。此緣切。”《段注》:“謹也。《廣韵》也作謹皃。从心,全聲。此緣切。十四部。”《广韵·平声·仙韵》:“恮,謹貌。”上古典籍缺乏。根据其形旁推测与内心有关。

孎。《说文》:“謹也。从女屬聲,讀若人不孫爲孎。之欲切。”《段注》:“謹也。謹者、愼也。”《玉篇·女部》:“孎,女謹皃”《龙龛手鉴·女部》:“孎,謹順皃。”为女子谨慎顺从的样子。

娕。《说文》:“謹也。从女束聲,讀若謹敕數數。測角切,敬也。”《段注》:“謹也。謹者、愼也。”上古文献缺。《龙龛手鉴》:“恭謹貌。”甲骨文字形為,象女子捆绑物体之形。后小篆字形为,右边的字体为“束”字,许慎解释为声旁。但“束”甲骨文字形为或,与右边字字体略有差别,不知是否为传抄讹误导致。若视此字为会意字,由女子捆绑物体的谨慎细致引申为谨慎之义,也未必没有道理。暂且将其释为“女子谨慎的样子。”

孨。《说文》:“謹也。从三子。凡孨之屬皆从孨。讀若翦。旨兖切。”徐灏注笺:“此當以弱小為本義,謹為引申義,三者皆孺子,是弱小矣。”《段注》:“謹也。《大戴禮》曰:‘博學而孱守之。’正謂謹也。引申之義爲弱小。《史記》:‘吾王孱王也。’韋昭曰:‘仁謹皃。’與許合。孟康曰。冀州人謂愞弱爲孱,此引申之義。其字則多叚孱爲孨。从三字,會意。服虔音,鉏閑反。孟康音如潺湲之潺。見十四部。凡孨之屬皆从孨。讀若翦。旨沇切。十四部。”《玉篇》:“謹也,孤貌也。”《广韵》三义:其一,孤露可怜;其二,谨也;其三,戟孨聚貌。原意为弱小,为孱之本字,引申义为谨,后多用本义。故其谨慎义也应是谨小慎微之义。

二、用义素分析法来看“谨”组同训词

通过义素分析法,我们可以分析出直训中所缺少的关于词义“义值差”的描述。根据王宁老师的解释,我们已经能够通过主训词确定两组词的共同义素。现在要做的是发现每组词的义值差,也就是区别性义素。通过第一节,笔者已经对各个词的“谨”义位、“敬”义位的区别做了详细的分析,现统于后:

慎:[+谨慎][+言语方式]

愨:[+谨慎][+内心状态]

願:[+谨慎][+品格]

恮:[+谨慎][+内心状态]

孎:[+谨慎][+性别女]

娕:[+谨慎][+性别女]

孨:[+谨慎][+程度较重]

各个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而构成了以“谨”为中心的语义场。通过对于“谨”组同义词义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许慎同训词与现代语言学语义场观念的不谋而合。“谨”相当于语义场的上位词,各个被训释词都具有“谨慎”这一义素,但在不同方面却又有与他词不同的区别义素。虽然许慎对于这种区别的叙述存在漏洞,但是他以同训的方式展现给后人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下对于词的选择。我们在看待同训词时,在确定了训释词的义位之后,重点应该落在对于同训词之间的区别差异上。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同训词形成了以训释词的本义义位为上位词的多方面的语义场层次。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关系,笔者将以图绘的方式进行展现:

以不同的尺度,可以出构建不同的语义场的层次。例如,以“谨”组为例,以“表达方式”为尺度,就有“内心状态的谨慎”、“言语方式的谨慎”两组下位词。但是,这样的层次系统是不完整的。例如有表达“女性谨慎的词汇”,却没有表达“男性谨慎”的词汇。

三、义素分析法与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

训诂学萌芽于对于古书的训释。后汉代提倡读经,为了更好、更系统地训释古经,训诂学由此兴起。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更好地理解语义场的不完整性。如果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表达内心状态上的谨慎的需要,那么在“内心状态上的谨慎”方面就会发展处更为细致的层次。比如有表达品格上的谨慎“愿”。这些层次显然不是为了迎合构建语义系统的需求,而是当时语境阐释的需要。

字书被创造的目的,应该是让查阅者能够又快又准确地了解到字的意义。这就要求训释的简洁利落。许慎的“直训”方式,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训释词基本上均为被训释词的上位词。以上位词来解释下位词,虽然忽略了下位词彼此之间的个性化义素,但是能够最准确、最迅速地让人明白一个未知词的词义。现代所编著的字典也经常采用这样的训释方式。比如《新华字典中》解释“琳”字义项第一条便为“美玉”。显然,“美玉”不止有“琳”这一种,“琳”为“美玉”的下位词。

到了清代,距离字书创造的时间也很长了。字书对于字义的解释,可能已经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清代兴盛起对于字书的注解。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著名的“说文四大家”。这样的注释,实际上和字书产生的目的差不多:为了解释上古文献中的字义。

但是,字书被创造之时,距离上古文献的时间还较短,可能只有个别字义的用法不太相同。随着时间流逝,不仅仅是字义产生了变化,整个语境也大不相同。这时候,字书不单具有“查字”的功能,也应该成为研究语境的工具。读字书的人不仅仅需要知道一个字在上古时期的字义,也要知道这个字与其他字有什么区别。而后者,可能就是当时创造字书时为了更加便捷而省略的部分。

西方语言学的引进,给传统训诂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它也给训诂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训诂学不应局限于对于字义的阐释,而应该落脚于词义系统的还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许慎以简切入,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词与词之间的关联,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词义系统的存在。西方义素分析法多分之繁,将这种模模糊糊的存在变成能够真实分析的系统框架,从而达到还原词义系统的目的。

传统训诂学和西方语言学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训诂学基于文献材料而产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训诂学探讨的不仅仅是汉字的字义,更是对于字所被使用在的文化语境的理解和溯源。单单用语言学来统帅训诂学理论,是不可取的,也是忽略汉语人文性的做法。但是,训诂学也具有一定的弱点。“训诂学只着眼于古代的书面语,目的也只限于注释古书,还不是关于语义的独立、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没有提出什么语义方面的理论。”将训诂学科学化、系统化,并且不能忽视其高度的人文性,是现代文字学学者、语言学学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猜你喜欢

训词字书许慎
践行训词精神 护航安全发展
善读无字之书
东瀛的钟声
——井上有一作品回顾展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以全新视角解读习总书记为消防队伍授旗并致训词的重大意义
许慎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雁字书
游许慎文化园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毕业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