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殖酸复合肥施用方式和施用距离对盆栽花生生长的影响
2021-10-25杨清俊梁元振郭景丽
杨清俊, 梁元振, 陈 宏, 曹 艳, 郭景丽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新乡 453731)
花生在世界各地均有种植,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1-2]。花生营养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其含油量占总质量的45%~56%,蛋白质含量占总质量的23%~33%[3],碳水化合物含量占总质量的20%左右,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5],全球花生生产总量也在逐年增加[6]。
施肥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科学合理地施肥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重要保障[7],但过量或过于集中施肥,会引发烧苗、枝叶徒长、倒伏、病虫害加重、萎蔫等问题,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死亡[8]。施肥方式的差异一方面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9];另一方面,施肥距离如果过近,肥料吸收土壤中过多的水分,对作物生长有副作用,甚至会出现烧苗现象[10-11]。正确的施肥方式和位置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12],对农业生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混施和条沟状两种施肥方式,针对条沟状施肥选择不同的施肥距离,对肥料的安全性、花生生长情况和肥料利用率进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河南新乡市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大棚中进行。试验用土为壤土,土壤类型为棕壤,其主要理化性状:pH为8.61,w(硝态氮)为18.8 mg/kg,w(铵态氮)为10.7 mg/kg,w(有效磷)为6.1 mg/kg,w(速效钾)为33.3 mg/kg,w(有机质)为0.14 mg/kg。供试肥料为腐殖酸复合肥,N-P2O5-K2O=12-17-14,w(总腐殖酸)为0.6%,由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花生品种为豫花15自留种。盆栽选择上端直径29.5 cm、下端直径17.5 cm、高19.7 cm的塑料钵,每钵装风干土9 kg。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置6个处理:对照(CK),不施肥;T1,混施(将土壤与肥料在播种前充分混匀);T2,条沟状施肥,种肥距离0 cm;T3,条沟状施肥,种肥距离3 cm;T4,条沟状施肥,种肥距离7 cm;T5,条沟状施肥,种肥距离10 cm。除CK不施肥,其余各处理的施肥量均为750 kg/hm2。
肥料的施用与播种同时进行,T1为土壤与肥料混合均匀后再播种花生。花生均选择距离花盆边界10 cm处播种,每盆种植3粒,幼苗期间留下1株苗。用尺子测量施肥处与种子的距离,然后挖沟施用肥料。连续跟踪测量花生的株高、分枝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株高为植株在自然状态下,主茎基部至主茎最高生长点的长度。分枝数为除主茎外,全株长于5 cm的分枝数的总和。从中心侧枝开始数,选择第4根侧枝上最外侧的叶片测定SPAD值。鲜样收获时直接测定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质量,待杀青烘干至恒质量后测定干质量。植株茎叶和根系干样用H2SO4-H2O2消煮后,分别采用奈氏(Nessler)比色法测定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磷含量、火焰光度计法测定钾含量。
1.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SPSS 20、SigmaPlot 12.5和R 3.4.3等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处理间均值的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出苗和开花情况的影响
对比不同施肥处理花生的出苗情况,CK、T1、T3、T4、T5处理均正常出苗,而T2处理的均未出苗,表明产生了肥害,种子被灼烧导致不能发芽。对比其他几个处理对出苗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观察几个处理的花生开花情况,T4处理的花生长势较好,最早开花,且开花量多于其他处理的,然后是T5处理的。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生长趋势的影响
从播种后30 d开始跟踪记录花生生长情况,结果见图1。图1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Duncan′s新复极差法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由图1可知:T4处理的花生株高显著优于其他几个处理的,T4处理的株高较T1处理的增加32.98%,T3、T5处理的株高较T1处理的增加10.33%、10.80%;T4处理的花生分枝数平均比其他几个处理的多2个;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叶片SPAD值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图1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植株生长趋势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生物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生物量的影响见图2,图2(d)中地下部干质量为每个处理5株花生根的总质量。T4处理的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CK、T1、T3、T5处理的地上部鲜质量分别比T4处理的低55.27%、50.84%、23.18%、25.65%。T4处理的地下部鲜质量大于其他处理的,表明其对花生根系的生长影响较大,CK、T1、T3、T5处理的地下部鲜质量比T4处理的分别低57.71%、41.73%、19.17%、17.29%。T4处理的地上部干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CK、T1、T3、T5处理的地上部干质量较T4处理的分别低45.61%、53.01%、32.81%、37.66%。地下部干质量仍表现出T4处理的最高,CK、T1、T3、T5处理的地下部干质量较T4处理的分别低39.05%、47.46%、35.73%、21.37%。通过对比地上部、地下部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发现施肥方式和施肥距离对作物的生长影响显著,以T4处理对作物的生长更为有利,即7 cm的条沟状施肥更有利于花生的生长。
图2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生物量的影响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知:CK处理的土壤pH最高,T2处理的土壤pH最低,其他几个处理的土壤pH无显著性差异,CK处理的土壤pH比T1、T2、T3、T4、T5处理的分别高4.13%、4.42%、2.78%、3.58%、3.18%。花生属于喜酸性植物,花生的种植与施肥处理对土壤的pH造成一定的影响,均较基础土壤pH增加。由于T2处理花生不出苗,对养分无吸收,所以T2处理的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最高;CK处理未施用肥料,且花生对养分有一定量的吸收,因此CK处理的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最低。
图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5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养分累积量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T4处理的花生养分累积量相对最高,氮、磷、钾累积量分别为T1处理的2.33倍、1.75倍和2.39倍;花生中氮的累积量表现为T4>T5>T3>T1,磷的累积量表现为T4>T3>T5>T1,钾的累积量表现为T4>T5>T3>T1。
表1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生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施肥距离和施肥方式对养分利用的影响显著,尤其是混施的方式,养分并没有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施肥距离不同,造成植物对养分利用存在差异。养分的吸收利用同时受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以及该营养元素的理化性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磷肥,很容易被土壤固定,所以其利用率相对较低。
3 结语
试验结果表明,3、7、10 cm条沟状施肥处理的株高较混施的分别增加10.33%、32.98%、10.80%;地上部、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结果也表现出条沟状施肥优于混施。7 cm施肥的花生生长较快,分枝数较其他处理平均多2个;地上部、地下部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表现出7 cm施肥距离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的,花生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也均高于其他处理的。由上述结果可得出条沟状施肥优于混施,理想的施肥距离是7 cm。优化花生施肥的方式,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相反,不良的施肥方式会造成作物和蔬菜病害或出现异常,化肥一次性施用量过大、追肥距根系太近以及土壤墒情等,均会给肥效的发挥和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同的影响。此外,不同的肥料应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注意使用要求,同时针对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时期以及生产目的综合考虑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从而保证肥效的发挥,以促进作物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