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与舒伯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方法研究

2021-10-25李书青

艺术品鉴 2021年29期
关键词:舒伯特小调奏鸣曲

李书青

十八世纪的中国仍然处于稳定的君主专制社会,而西方国家则是在艺术和文化上有了学术启蒙体系建立和暗潮涌动的文化思潮,这部分文化的冲击,也激发了更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使该时期的西方国家兴起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潮,并随着时代的更迭向浪漫主义过渡。在对贝多芬三十二首音乐奏鸣曲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贝多芬的早期风格是对古典主义流派的继承和发扬,并对于古典主义的结构和原则进行了充分的诠释;贝多芬中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高度的契合,将浪漫主义的元素和思想缓慢的融入到钢琴曲中,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大胆和奔放。舒伯特虽然也是钢琴奏鸣曲集大成者,和贝多芬的作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二者在同一时代的同一个城市中生活,但是创作风格上一个是艺术歌曲化,一个充满戏剧化,二者的性格决定了其作品的走向,也正是这些风格的不同,让人们对于钢琴奏鸣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使艺术可以在不同作品的演绎下,更加异彩纷呈。

一、贝多芬与舒伯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分析

贝多芬与舒伯特都是生活在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的伟大音乐家,该时期的西方国家正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融交替的时代,维也纳作为古典主义音乐巨匠们诞生的城市,更是一度成为古典主义的代名词,二者也同在维也纳生活,因此会在作品中呈现了一定共性。

(一)英雄性

贝多芬一生坎坷,但是他从未向命运低头,那句最著名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贝多芬对于命运的态度,同时,也证明了其性格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有着能让听众感到紧迫的左手三连音作为对乐曲节奏的推进,同时右手弹奏八度叠加,并且将主题重复的三次进行强调,将英雄主义的磅礴气魄一次又一次的推向了高潮。在乐曲结尾处的加速和强音的处理,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贝多芬于命运战斗的决心,即便是已经到了生命的尾声,贝多芬依然要再一次向命运冲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舒伯特虽然也在作品中抒发着英雄主义的情节,但相较对于贝多芬的明显表达,舒伯特的内心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他作品中英雄性的部分。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谱中,并没有同贝多芬一样的三强音和加速标记,但是会通过矛盾节奏型的演绎方式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和跃跃欲试的英雄愿望,右手的三连音和左手的三对二,表达了舒伯特内心对于战斗的犹豫,但同时,也有着希望积极参与的迫切感。在贝多芬作品的影响下,舒伯特的曲目中也有很多连续的“fz”记号,这是对演奏力度的强调,也是作者对于反抗社会决心的表达方式。

贝多芬和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演奏中都会多次使用力度记号,如“ff”“sf”“fz”等,节奏上也有着明显富有紧迫感的连续音,这都是作者情绪的表达,也是英雄主义情结的诠释。

(二)抒情性

贝多芬在人们心中都是桀骜不驯,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形象,是实际上贝多芬的性格也是存在着温柔、舒缓的一面的。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极佳,在刻苦训练下,十三岁便选入了宫廷乐队,十七岁得到了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大师的指点,因此,对于音乐,贝多芬是热爱的、挚爱的,并且给予充分情感的。贝多芬虽然有着抒情的一面,却不轻易展现,要通过作品仔细的分析和揣摩。乐章临近结尾的小节部分,虽然构成较为简单,但是可以为乐曲的尾声打好铺垫。乐曲中常常会标记着很多的记号,其中也有表达情绪的表情记号,在贝多芬的乐曲中,使用了一长段的“p”到“pp”渐弱符号,用于表达出对于人生经历的感叹,同时,伴随着低八度的音符,也将乐曲中的伤感渐渐流露。在同一章乐曲的后半段贝多芬加入了“Psempre legato”的表情符号,虽然只有一次,但是,会改变乐曲中表达的情绪,由原本的沉重转变为柔和的抒情,让听众可以感受到与之前不一样的贝多芬。

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抒情的部分是比较多而且显而易见的。舒伯特虽然比贝多芬晚出生了二十多年,但是在天赋上舒伯特同样非常出色,十一岁考入了皇家寄宿学校,第二年便进入了皇家教堂的童声合唱团,并且在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水平,与贝多芬也是在当时接触并深受其影响。通过在皇家教堂的学习经历,让舒伯特积累了大量歌剧和合唱曲谱的经验,同时,他也是自由的艺术家,对于生活和友人充满了热爱和赞美。舒伯特的创作受到了浪漫主义很深的影响,他在法国革命时代下,在作品中展现了对尊严、美好和自由的向往,并且结合了新古典主义使其钢琴奏鸣曲的情感更加丰富而真挚。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采用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开篇,用四小节的高声部将乐曲的主题清楚交代,并辅以填充琶音的织体烘托舒缓柔和的乐曲旋律。在伴奏部分中,舒伯特也会应用和贝多芬相似的音型进行抒情,他较为内敛的表达方式会被业界誉为“泪光中的微笑”,也有人称其为“恰似天堂中的贝多芬”。

虽然贝多芬和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的创造过程中表达的思想有些许的差别,但是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抒情方面相似之处。

二、贝多芬与舒伯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方法研究

贝多芬的很多钢琴奏鸣曲中都有着明显的情绪表达,被评论家们称为是“火山爆发”、“花岗岩河床中的火流”等形容,特别是创作中后期的作品,充斥着对于音乐的热情和情绪的表达张力,从风格和演奏上都进行了创新,对于奏鸣曲的掌握也更加娴熟,甚至已经成为了其充分表达情绪的载体之一。e 小调奏鸣曲创作于十八世纪末期,欧洲战局出现了局部的转机,贝多芬也为更多的上流社会人士所推崇,但是作品上却缺少了那么一部符合时代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因此,贝多芬开始进行了e 小调奏鸣曲的创造,并在1815 年完成并出版。在对e 小调钢琴奏鸣曲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乐曲会在第一章的开头使用充满活力的快板节奏,演奏方法上属于古典流派,但是并不局限于古典流派,有着明显的过渡趋势,三个乐部的长度基本相近,与传统中的古典模式有所区别。在呈示部的主体部分,四三拍与空拍之间的节奏结合,使乐章一开始便有了紧张的色彩,音效流畅统一,过渡自然明快,使听众能够在欣赏的乐曲的同时,得到心情的舒缓。在第三部分以后,大跨度的旋律转换会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氛围,同时,带来不安分的情绪表达。突然出现的强音标记符号,直接打破了原本较为平缓的假象,演奏音阶急转而下,并在第四十五小节时恢复八分和弦,仅仅用左手就能点燃听众对于革命的热情,渲染之后再用双手和声演奏,将乐章中的情绪推了最高潮,听众们的心情也被调动到了最高的境界。

舒伯特的生命只有短暂的三十一个年头,但是在这短短的三十一年里,不仅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在音乐史上也出现了钢琴奏鸣曲的衰落时期。舒伯特的音乐有着对于生活的热爱、自由的歌颂、家乡的赞美等其他内心的情愫,在对其乐曲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较为早期的作品中不乏贝多芬的影子,由于二者生存的时代和城市都有所重叠,并且舒伯特在学习期间非常尊重贝多芬,这一点作为艺术的传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经过这段时间滞后,舒伯特的作品中逐渐突出了他自己的特点,受到贝多芬的影响越来越小。在舒伯特后期的创作中,也是他步入生命最后旅程的时期,他的作品到达了其水平的巅峰,并且将自己的音乐语言融入到乐章当中,不再估计钢琴奏鸣曲在格式上的限制,随心而创,随意而行。这里对于舒伯特a 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取材,其创作时间与贝多芬的e 小调时间相似,因此,通过分析乐章后可以看出当时贝多芬对于舒伯特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在a 小调的呈示部副主题部分中,右手起手的八个连音与贝多芬乐曲的e 小调是有相似之处的,演奏出了一种无奈低语的状态,左手配合低声部的重复,是对于情绪和状态的深化演绎。在乐章进入展示部之后,其节奏的加快和强音直接打破了原本绝望的状态,战斗与革命的气势让人重新振奋,勇往直前,但是第85 小结之后减弱的转向又让乐章重新回归忧伤的主题,直到最后又一次的重新运用很强记号FF与最弱记号PPP 进行对比,突出了向命运斗争的最后一搏,给听众以悲怆触动,久久无法平静。

三、结束语

奏鸣曲是指多乐器作品的一种体裁形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呈现部主要的内容为需要通过调性呈现出乐曲的从属主题,发展部则是要用灵活的变化对内容进行发展和扩充,最后再现部是要回归本初的一部分,要将主题重新回到最初的设定。传统的钢琴奏鸣曲一般都是遵照三部的结构和模式,因此,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贝多芬在初期创作时也是按照三部走,但是在中后期可以灵活运用奏鸣曲式的时候,已经开始对奏鸣曲的固定格式进行创新,将情感深深地赋予在乐章当中,让固定模式的奏鸣曲可以展现出交响乐般的恢宏气势。舒伯特在创造钢琴奏鸣曲时,依然按照原本的三部分创作,但是浪漫主义的他对于每一部分的表达都进行了创新,使三个部分能够更加融会贯通,而不是单独存在。

猜你喜欢

舒伯特小调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Colorful you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小调[六首]
祭献奏鸣曲(组诗)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