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观察
2021-10-25李陈晨贾铁英胡世荣
李陈晨,杨 宇,范 艳,贾铁英,胡世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北京,100078)
中风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便秘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1]。中风后便秘的发生率约为50%,其中处于康复期患者的发病率高于急性期,所以对于处于康复期的中风患者而言,便秘的转归极为重要[2]。便秘对患者身心健康均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和生活质量[3]。除了采用生活方式和饮食指导干预外,西医治疗大多采用大便软化剂、刺激性泻药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但长期用药极易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对于便秘患者而言,停药后极易复发[4]。因此临床中医护人员将治疗和护理的重点转至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上,其中耳穴压豆疗法能够刺激相应穴位,疏通全身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改善大肠的传导功能[5];穴位按摩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便秘造成的腹部不适感[6]。目前将二者联合用于中风后气虚便秘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给予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探讨其临床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内科学》中气虚便秘诊断标准;②患者病情进入稳定期;③患者中风后继发排便时间延长,排便频率≥3 d/次,且粪便干燥坚硬;④患者的意识较为清醒,可以配合本方案的治疗;⑤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方案了解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病情处于进展期,意识模糊,无法配合本次研究参与治疗;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③精神存在异常,无法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④中风前存在便秘症且长期使用开塞露等药物;⑤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功能损害。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8~74岁,平均(59.37±3.85)岁;病程 11~28 d,平均(14.37±1.25)d。研究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3岁,平均(59.89±3.96)岁 ;病程11~27 d,平均(14.44±1.36)d。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口服大黄碳酸氢钠(国药准字H35021103)3片/次,3次/d。
研究组给予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①耳穴压豆:穴位选择主要与大肠、直肠、三焦相对应,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选择相应的脾、胃、内分泌、交感等穴位,作为患者的辅助穴位。首先使用碳棒对患者上述穴位的出现的阳性反应穴位进行确定并做好相应的标记,随后使用酒精棉球对患者的耳郭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一只手将患者的耳郭进行固定,另一只手使用镊子将一次性的王不留行籽耳豆贴置于患者的耳部穴位,并用手指将其进行按压,直至患者出现酸胀或轻微疼痛感。嘱咐患者及家属每天对该部位按压4~5次,每次按压时间约3 min,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或辨证需要将按压的力度进行调整,可以帮助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每天更换一侧耳廓进行治疗。②穴位按摩:在耳穴压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穴位按摩,主要为腹部穴位按摩,在患者完成耳穴压豆的2~3 h内进行。首先在患者的腹部涂上石蜡油,并对其行逆时针由轻到重逐渐按摩5 min,再对天枢、气海以及神阙穴各按揉3 min,以患者腹部穴位位置微微发红或轻度发热为适宜,按摩频率为2次/周。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1.3.1 干预效果评:显效:患者大便表面凹凸有致,排便频率为1~2 d/次;有效:患者大便表面光滑,呈软状,可以通畅排便,排便频率为1~2 d/次;无效:大便呈颗粒状,且患者排便过程较为困难,排便频率为≤2次/周[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00%。
1.3.2 便秘症状积分:利用Likert 4级评分法对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情况进行评估,主要症状为患者的排便频率和排便时间。①排便频率计分方式:0分为排便正常;1分为排便有轻微困难,且便后有不尽感;2分为排便间隔时间为3~5 d;3分为排便的间隔时间>5 d。②排便时间计分方式:0分为排便时间正常在10 min以内;1分为患者排便时间为10~<15 min;2分为排便时间为15~<25 min;3分为排便时间≥25min。③次要症状包括便后乏力、疲倦惰言、面色苍白、脉弱、舌淡苔白,计分方式:0分为无症状;1分为偶尔出现症状;2分为经常有症状。症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程度越严重。
1.3.3 生活质量:运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表(PAC-QoL)[8]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担忧/焦虑、躯体不畅、自我不满意度和社会层面不畅,每项得分均为28分,满分计共11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3.4 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调查。该量表共包括4个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干预效果评价
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 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效果评价[n(%)]
2.2 2组患者便秘症候积分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及中医便秘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便秘症候积分情况对比(±s) 分
症状排便频率排便时间便后乏力疲倦惰言面色苍白脉弱舌淡苔白研究组(n=60)1.01±0.10 1.03±0.16 0.52±0.11 0.39±0.13 0.42±0.13 0.51±0.09 0.43±0.12对照组(n=60)1.51±0.34 1.69±0.39 1.21±0.26 1.22±0.23 1.16±0.18 1.05±0.16 1.13±0.22 t P-10.928-12.128-18.932-24.335-25.816-22.785-21.637<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差,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PAC-QoL评分对比(±s) 分
表3 2组患者PAC-QoL评分对比(±s) 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n t P 60 60 55.182 65.911<0.001<0.001 t P治疗前78.54±6.33 79.57±6.59 0.873 0.384治疗后29.57±2.68 20.15±2.31-20.623<0.001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6.00%(57/60),高于对照组的53.33%(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中风患者发病后,外部邪气侵入机体并在患者的脏腑位置淤积,导致其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9]。中医学脏腑理论认为,胃、大肠、小肠在人体水谷运化和气血的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便秘实证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虚证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中医治疗便秘以调节脏腑机能,调理脏腑阴阳,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为主[10-11]。相关研究[12]指出,耳穴与脏腑的关系密切,对耳穴给予相应的刺激可以帮助疏通机体经络,将机体的气血运行给予调节和纠正,保证机体的脏腑功能完全恢复。此外,耳穴压豆操作安全性较高,无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操作过程较为方便。本研究中耳穴压豆穴位选择主要与大肠、直肠、三焦相对应,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患者选择相应的脾、胃、内分泌、交感等穴位。选穴脾、胃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取肾穴,温阳散寒以除阴结;大肠、直肠下段以及皮质下便秘点以疏通大肠腑气,协调大肠传到功能[13]。在耳穴压豆基础上给予腹部穴位按摩,可以进一步缓解便秘给患者造成的腹部不适感[14]。本研究中腹部穴位按摩选穴天枢、气海以及神阙穴,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又是大肠募穴,按摩可以促进与改善胃肠功能;气海穴益气助阳而治大便不通;神阙穴属任脉经穴,健运脾胃,通过按摩可以刺激肠蠕动而促进排便[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便秘改善程度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P<0.05),提示耳穴压豆联合腹部穴位按摩通过对对应穴位的刺激,起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和增加机体肠胃蠕动的作用,从而改善中风后气虚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