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体育视角下“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021-10-25陆东东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运动体育

雷 瑛 陆东东

终身体育视角下“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雷 瑛 陆东东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5)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揭示了“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涵义,构建“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此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锻炼的实践平台,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了体育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培养终身体育建立了立体的育人模式。

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

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较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身体状况则不够重视,基本忽视体育教育,不但上课时间不能保证,课中也没有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因此较少学生会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别提享受体育的乐趣。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公民终身运动的习惯,因此,在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我们必须逐步加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不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将成为社会体育多元化的基础[1]。

本研究旨在《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终身体育的视角,针对我国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提出“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试图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笔者阅读了大量有关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著作数十余部,并通过电子网络检索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笔者与江苏省内外多所高校的多位教育学、心理学及体育教育的教授一起探讨关于新型高校体育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完善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力图使课程体系科学化,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体育需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涵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创新方面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数高校并未脱离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框架,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未改变,教学内容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更好地突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培养,课程发展不能突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知识构建[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体育需求的满足、以及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则远远没有体现。大学体育不同于知识类课程,它具有独特的教育特征,体育课包括了课内教学、课外的体育锻炼和比赛,而督促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课重要成果的体现。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在我国高校已存在多年,但目前大多数社团和俱乐部都处于“自由生长”状态,由学生进行管理,教师只参与指导工作,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规划和目标建设,他们并没有在学生的体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见图1),是以满足学生不同体育需求为主线,将“体育教学”“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三大平台有机整合:体育教学平台可以满足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学习需求,体育社团平台则为具备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提供各项群体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而体育俱乐部平台可以给竞技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竞技比赛的参与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三大平台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锻炼形式,为学生扩大了体育活动空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潜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形成自主灵活、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现代大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实现高校体育育人目标。

2.2 构建“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2.1大学生体育与健康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兴趣是能持久做一件事必不可少的动力,运动的习惯和兴趣是保证终身体育的首要条件,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无法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需求,三大平台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迥异的锻炼方式,可让不同兴趣、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享受运动的快乐。

对于具有一定运动技能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练习、比赛、再练习、再比赛的过程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最有效的体育锻炼形式,社团平台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以练代教”的分级教学,而更高水平的大学生则可选择体育俱乐部平台,参加各种校内外竞技水平的比赛,突出大学生自主选择,实现体育教学个性化“以赛代教”的教学模式。

图1 “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

2.2.2高校体育课程创新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态势之一[3],传统的体育课虽然包括课内教学、课外的体育锻炼和比赛,但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他们两年体育必修课的唯一选择,自主参加课外锻炼和比赛的学生人数并不多,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这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要创新发展,跟上多元化教学目标的需要。“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将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体育需求为主线,教师借助三大教学平台分层次以不同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最大限度满足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体育需求。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整合了高校体育资源,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4]。

2.3 构建“一条主线、三大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2.3.1课堂教学平台以强化体能、教授专项基本技能、培养运动兴趣为实施路径

长期以来,由于世俗观念对体育价值观的偏见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校片面追求文化课的高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忽视,降低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不足,身体素质全面下降。

到了大学阶段,对于对某一运动项目有兴趣却没有运动技能基础或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平台可以给他们提供专项技能的基本教学。本研究认为,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上要以容易学会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但体能锻炼必须优先强化,而且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体能的强化是能够使当前的大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以及体育专项技能打好基础[5];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课堂教学小班化可以让教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很快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就会产生成就感,并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而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体育能力、课内学习过程、课外练习时间和学习态度进行内容和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会激励学生重在学习过程,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6]。

2.3.2体育社团平台以“以练代学”的体验式课堂为实施路径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师生关系是“授”与“受”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也一样,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不管喜不喜欢,只能被动接受。

本研究将体育社团平台纳入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转变了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由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动教转变为学生为主导的体验式体育实践[7],教师由教学型向指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练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这种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各种练习,并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小型比赛,在比赛中进行运动技能和战术的使用,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学生通过进行活动策划、组织竞赛、宣传报道、社会交往等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社团平台为学生提供的“以练代学”的体验式课堂模式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身体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在运动中学习的感受,享受到运动的快乐,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全方位储备。

2.3.3体育俱乐部以“以赛代学”赛训兼顾的实战训练为实施路径

大学生中有一些是具备一定专项运动技能、有特长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已没什么意义,他们已习惯规律性地进行体育锻炼,他们需要的是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形成团队协作。

因此,他们的课程以模拟实战的训练课为主,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项指导能力,并在训练课中对学生进行实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运动表现进行及时的指导、评价和分析,让学生在正式的比赛中能够改进,发挥最好水平。

2.3.4三大平台的构建突显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特征

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不同体育需求,体育教学、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三大课程平台面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在教师的评估及指导下自主选择,并根据学期末教师的发展性评价选择保持或流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一条主线、三个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锻炼的实践平台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要把人类积淀的认识成果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思想观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包办和代替的[8]。以满足学生体育需求为主线不断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教育效果最大化[9]。

这种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平台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学习空间的扩展,实践活动的增加,充分保障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发挥他们加强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3.1.2“一条主线、三个平台”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了体育的教育功能

随着人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社会对大学生人才需求的改变,我们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重新审视高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终身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创新,要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

我国现代杰出的体育家和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最重要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就是: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性格、品质、智力等方面具有正面迁移的影响[10]。

这种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生成综合立体的体育育人体系,延伸了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方式掌握更加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体育育人的功能,更有利于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2 建议

3.2.1 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虽然在高校存在的时间较长,却没有形成完整的运作体系,但作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环节,必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实施的现状不仅需要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专业化的设计,更需要对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与运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让这种新型的体育课程体系成为有利于人才培养、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的课程模式。

3.2.2目前,高校在课程评价的范围仅体现对学生单一“学”的评价,以及对体育教师单一“教”的评价。终身体育视角下的课程评价应采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对大学生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体育能力、课内学习过程、课外练习时间和学习态度进行内容和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灵活性和独特性,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这样才能针对不同运动基础和身心特点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3.2.3三种不同的教学平台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通过课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运动能力,提高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程中的感悟转化为人生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能力。

[1]董跃春,谭华,宋宗佩.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51-60.

[2]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88-94.

[3]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74.

[5]孙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重构的实践分析及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73-76.

[6]杨中民.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0(26):71-72.

[7]赵立,杨铁黎,关槐秀.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1.

[9]徐鹏.对影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4-96.

[10]马约翰体育言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84+137.

A Study o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One Main Line, Three Platf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time Sport Practice

LEIYing, etal.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Jiangsu, China)

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9Y062)。

雷瑛(1972—),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运动体育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