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光辉见证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的流转历程

2021-10-25

传记文学 2021年10期

李 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这部发射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广播电台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战争年代“茫茫黑暗中的灯塔”,其流转过程亦是跌宕起伏、几经波折。在不断发展的历史岁月中,它始终如一地完成了自己的崇高使命,为革命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

历经艰难 运至延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延安地区实行了严密封锁,其中即包括“文字封锁”,这给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延安地区的印刷品,如《解放日报》《新中华报》等只能靠“偷运”才能到达外界,其阅读量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党的理论和主张也很难通过“新华通讯社”传播到沦陷区与国统区。当时,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刊物有《新华日报》《群众》等,但这些刊物时常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破坏,正常的出版发行难以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报刊、通讯等宣传方式已然行不通。形势迫在眉睫,尽快建立党的广播电台已是箭在弦上。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和关怀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展。早在抗战初期,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团结一切抗战力量,鼓舞各界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发展,党中央就已经着手筹办无线电广播事业。然而那个时候,在延安这个没有电力供应和现代工业基础的小山城里,建立无线电广播是极其困难的,而要得到无线电器材,特别是大功率的发射机更是难上加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成就了一个历史性的开端。1939年,周恩来同志因右臂骨折到莫斯科疗伤。当年冬天,他与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会谈,商定在延安建立一座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播电台。共产国际决定援助中国共产党一部发射机,它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产品,技术上比较落后,电力只有10千瓦,用于语言广播的实际输出电力只有350瓦,已经相当陈旧,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1940年3月,周恩来同志从苏联返回国内,这部广播发射机也被拆卸打包,先从莫斯科空运到新疆,再用汽车辗转兰州、西安,最后运抵延安。到达延安后,工作人员像拼插积木一样,又一块一块将发射机焊接起来。

人民广播 肇始开端

在这部广播发射机运到延安的同时,中共中央成立了“广播委员会”,并发出建立延安广播电台的指示。由周恩来同志任广播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员有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仲华。

面对敌人严密的军事封锁和不时而来的飞机轰炸,委员会首先要给电台选择一处发射台台址,并将发射机放置其中。经过几番慎重考量,王诤最终将发射台台址选在了延安西北19公里处的王皮湾,这里只有三十几户人家,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

为筹建广播电台,中央军委三局还特别抽调30多人组成九分队,队长为傅英豪、政委为周浣白。傅英豪和夫人唐旦都曾在清华大学学习电机工程,是当时根据地少有的大学生,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他还曾在武汉新华日报社担任过报务员,对电讯设备非常熟悉。此番担任九分队队长,是周恩来同志专门指派,为的就是希望他能够解决发射机的各类技术性问题。不过,即便是像傅英豪这样富有经验的同志,也遇上了不小的难题。广播电台的环境实在是过于简陋,只有两间破败不堪的窑洞,窑洞内除了发射机,没有其他任何设备。九分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电力设备供电的问题,然而,跑遍整个延安,傅英豪也没有找到一台发电机。费尽千辛万苦,在军委三局的大力帮助下,他才从延安一个修理厂找到两个废旧卡车的车头,又用报废汽车的引擎解决了问题。至于燃料,向仲华从榆林找到一套小型煤气生产装置,用烧木炭的方法来产生煤气。当时还缺少发射天线架,无奈之下,大家就用三根大树杆捆成“丫”形竖在山上。总之,九分队在毛泽东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指引下,在延安通讯材料厂的协助下,克服了各种艰辛。

经过半年多努力,1940年12月30日,在王皮湾村十几平米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了它的第一次呼号XNCR:“铛……铛……铛……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19点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率4940千周……”“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新中国广播”的英文缩写。1941年1月16日,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刊登了在1940年12月月底收听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部发射机在1941年1月下旬,第一次将毛泽东同志著名的《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传送到全国各地。1941年1月26日,党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刊登《新华社启事》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定于2月1日起开始播音,播音时间为上午10时至11时,下午8时至10时,内容有国际、国内和抗战消息,音乐、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图片采自《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选》)

当时,广播电台的播音设备很简陋,播音室四周的墙壁很薄,甚至有些透风。外面是一片庄稼地,在播音的时候,如果正巧碰到放羊人赶着羊群在附近走过,羊叫的声音也可能会被播送出去。没有办法,工作人员只能拿延安生产的灰色粗毯子挂在窑洞的墙壁上隔音。当时没有报时器,播音员只能用筷子敲碗发出“铛……铛……”的声音模拟报时。降温设备在当时也颇为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技术员便在窑洞墙壁上凿出方槽,向内填充冰块以使温度降低。可以说,一切都是因陋就简。新华社口播科的3位编辑在一孔土窑洞里围着一张四方炕桌编稿,桌中间点着一盏小油灯。新闻稿经常需要连夜编写,再由机要通讯员送到19公里以外的王皮湾录音、播出。夏天时,机要员途中遇到延河支流涨水,还要将广播稿用油布包好,顶在头顶过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同志们仍旧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们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声音传到了全国各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试播一直进行到1942年年底。1943年春,因为发射机大型电子管损坏又无法补充,广播不得不暂时中断。后来,在各地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与帮助下,延安的无线电工程技术人员终于解决了电力和各种维护器材的供应问题。1945年春,这部发射机又担负起新华社英文文字广播的任务,发射效率很好,连旧金山也可以收听得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前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又恢复了试播。当时,解放区军民正在向日本侵略者展开最后的全面大反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天播送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朱德总司令于8月10日向所有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发布的反攻进军命令。此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每天都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进军和接受敌人投降的消息。1945年9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这一天,也成为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的日子。这台发射机,在当时又担负起口语广播和新华社英文文字广播两种任务。每天口语广播是两小时,广播节目有新闻、评论、解放区介绍等。由于早期电台试播时没有留声机和唱片,每到播音时就呼叫一两分钟电台呼号,来代替开始曲。正式播音后,电台开始用《渔光曲》作为开始曲,后来又有相当长一个时期用《兄妹开荒》作为开始曲。

几番迁徙 终成永存

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空中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封锁,继续向外界传播红色声音,并粉碎了敌人各种反动宣传。当时,国统区的许多人把当地的电台和延安的电台相比较,都觉得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很特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也曾公开向国统区的听众说过:“是的,我们是很特别的一个。我们播音的内容,和国民党统治下电台的播音根本不同,我们讲的,是国内跟国际的真实的消息和动向,是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各种建设的情况,是中国人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对时局的主张;是对于国民党当局腐败黑暗统治的无情揭露,是蒋介石统治地区广大人民的呼声。这些声音从国民党统治下的电台,是听不到的。”尽管当时延安仍处在敌人的封锁之下,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始终想方设法邀请民主人士及爱国人士在电台发表他们对时局的意见。据统计,仅1946年夏天的两个月期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公布过34篇身居国统区及海外的民主人士所写的文章。而这样的红色声音,也在国统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对联系国统区民众和瓦解国民党军队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被广大听众称为“茫茫黑暗中的灯塔”。广播电台曾多次收到从北平、南京、昆明等地突破重重封锁而带到延安的信。在信里,很多听众热情地讲述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收听延安广播的故事。而北平、天津等地的学生,还有听了广播就跑来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中一些起义和放下武器的军官们也说,他们是从广播中才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然后才下定决心回到人民的队伍中。国统区的一些报馆乃至海外的报刊,还将这些广播内容进行抄录,并刊登出来。

当然,由于始终宣传进步革命思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了国民党军重点打击的对象,特别是发射机房和播音室,更是成为国民党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为了确保广播不中断,几年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曾几易其地、几易其名。抗战结束至解放战争初期,电台台址曾迁至延安西北13公里的盐店子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飞机不断对延安狂轰滥炸,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直至14日中午播音结束。14日当晚,位于陕北瓦窑堡好坪沟的备台随即启用,3月2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当时的播音室是窑堡前的一座小土地庙,条件相比在延安时更为简陋,但即便如此,播音从未中断。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第一个大胜利——青化砭歼灭战的捷报,就是从这里播放出去的。之后,电台又曾迁至河北涉县及平山县。这一时期,电台虽已不在陕北,但仍使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之名,以迷惑敌方。1949年3月25日,随着战事的不断深入,电台迁至北平,并更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电台因此脱离新华社。9月27日,电台更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5日,正式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该名称沿用至今,现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而这部历经艰险的“功勋级”发射机,在解放战争时期同样遭受坎坷。1947年3月,我军撤离延安之际,将这台发射机运至涉县。1948年4月,随着延安解放,发射机又被运回延安。1948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重建广播电台,即“西北新华广播电台”。这部“功勋级”的发射机也重新担负起了工作任务。1949年5月,西安解放,台址遂迁往西安,台名也变更为“西安新华广播电台”,这部发射机也运到了西安。后来,“西安新华广播电台”又陆续更名为“西北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而这座发射机始终继续完成着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1959年9月9日,因筹备新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发射机被运至北京。据统计,这部发射机前后经历过三次改装,而在运抵北京之前,工作人员又将它恢复成了原始模样。现发射机除外壳铁板曾经过更换,其余部件基本都保持机器原状。

一部发射机,不仅见证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历程,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光辉岁月。时光流转,这部发射机如今成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珍贵革命文物(现展览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完成了从红色电波发布者到革命文化守护者的角色转变。它依旧如灯塔一般,向人们传递着光明,传递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