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入梦来』
——爱国词人辛弃疾
2021-10-25王誉凝
王誉凝
山东大学文学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阕《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佳节热闹繁华的盛景,更塑造了一位令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美人形象。而这位“美人”究竟是谁?是词人的意中人,还是偶然邂逅、惊鸿一瞥的淑女,抑或词人心目中孤高自许、卓尔不群、为追求理想而“九死其尤未悔”的自己?词意内涵的丰富性,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出自己的解读。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比喻人生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过程中达到的第三重境界。
努力提升人生境界,勇攀下一座高峰,正切合了当代青年不断奋斗的人生观。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的重要讲话,寄托了“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的殷切期盼。而青年要进步,走向人生的更高境界,离不开多读书、读好书;《青玉案·元夕》也正切合读书的妙境。习近平在论及领导干部、青年学子读书学习时,曾多次引用此词的下阕,强调读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可以说,《青玉案·元夕》非但脍炙人口,而且意蕴丰富、常读常新。这阕名作的作者,正是有“词中之龙”美誉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少年英雄,毅然南归
辛弃疾(1140—1207),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东历城(今属济南市)遥墙镇四风闸的一个官宦家庭。据《济南辛氏宗图》所载的《世系表》,辛家虽不显赫,但均守土为官,且多出将才。西汉的辛武贤、辛庆忌父子皆以勇武显闻;唐代的辛云京官至北京都知兵马使、代州刺史,“兄弟熟人,并以将帅知名”;辛弃疾也不无骄傲地说“家本秦人真将种”,“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
父亲早早亡故的辛弃疾,自幼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成长。辛赞虽然一度做到开封府府尹这样的高官,但作为世食宋禄的士人,由于家族的拖累而不得南迁、之后又被迫出仕金朝,并非他的本意,且常常引以为恨。正如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所说:“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祖父常常带领家族后辈子弟登高望远,一抒胸中悲愤:“每退食,闭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江山,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辛赞甚至曾在辛弃疾十几岁时,派其到金朝都城熟悉山川地形、军事部署及政治动态,为将来恢复故土作准备。可见,祖父、家族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辛弃疾成长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体现在辛弃疾一生的经历与命运中,闪耀在辛弃疾的文学创作里。
辛弃疾8岁拜安徽亳州的名儒刘瞻为师,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另有传说,他曾拜谒当时知名的词人蔡光、蔡松年。过人的天资、文武兼备的家学熏陶,以及正统的儒学教育,开拓了辛弃疾的视野,培养了他文武双全的才能。少年时代的他已经满腹经纶,并于14岁通过乡试。辛弃疾的同窗有党怀英、郦权等人。党怀英与辛弃疾交好,二人号为“辛党”。《宋史·辛弃疾传》记录了一件趣事:“辛党”二人曾一同占卜人生前途,党怀英拈得“坎”卦,遂留在北方;辛弃疾卜得“离”卦,遂决意南归。当然,辛弃疾南归的原因绝非占卜这么简单,但足见辛党二人关系之密切、感情之深厚。后来辛弃疾仕南宋,以功名和文学名扬天下;党怀英则官至金朝翰林学士承旨,他工诗善文,书法尤为世人称道,也做出了一番事业。
济南辛弃疾纪念馆
能文擅武的少年辛弃疾,终于等来了人生中成长为英雄的第一个契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不顾众臣反对,率军南下攻宋。乌禄趁机发动政变,于辽阳称帝,是为金世宗。动荡的政局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加深了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人民的不满,终于酿成民变。年方21岁的辛弃疾也投身于起义军之中,并率部投奔山东一支起义军的首领耿京,在耿京帐下负责掌管文书,共图国家大事。辛弃疾曾奉命单枪匹马追杀叛变的义军小头目义端和尚,足见其智勇;另外,他还说服了耿京归附南宋,以便日后共图恢复中原故土。然而就在1161年2月,辛弃疾奉命赶赴南宋朝廷商议归顺事宜之时,起义军突遭变故,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得知噩耗的辛弃疾义愤填膺,做出了震惊朝野的壮举:他率领一支50人的小队,奇袭敌营,在叛军的重重把守中生擒叛徒张安国,并沿途招揽耿京旧部,汇集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日夜兼程将其押赴临安的南宋朝廷。辛弃疾的好友洪迈在《稼轩记》中这样写道:“……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秦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多年之后,已是暮年的辛弃疾,仍壮心不已。追忆起少年时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他心驰神往,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另一首忆及早年军旅生活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则更为脍炙人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青年俊杰,初展才干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阴军(今江苏省江阴市)签判,并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秋任满,改任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通判。乾道三年(1167)任满,次年任建康府通判。任满之后,回到临安的辛弃疾受到宋孝宗召见,并在乾道六年(1170)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在受到宋孝宗召见的同一时期(乾道六年或七年的元宵节),这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的大词人,创作了著名的《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画像
这一时期,作为青年才俊的辛弃疾在南宋官场上初展才干,对宋金之间的政治局势尤为关切。虽然官职并不高,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然而遗憾的是,辛弃疾恢复中原的理想屡屡受挫,最终并未得到实现;而这一时期他相继写作的《美芹十论》与《九议》,则集中表现了这位青年俊杰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辛弃疾南归次年,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月,宋高宗退位,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宋孝宗被后世普遍认为是最具才干的南宋皇帝,他登基伊始,就平反了岳飞的冤案,重新启用抗金志士胡铨、老将张浚等一批主战派人物,积极准备北伐。朝廷的积极态度给了辛弃疾极大的鼓舞,他不顾冒昧求见张浚,当面陈述自己对北伐的看法与设想,但他的意见并未获得朝廷及张浚的足够重视。而接下来的隆兴北伐也以失败告终,南宋不得不再次与金人议和。统一的希望又一次化为泡影,也在辛弃疾热血沸腾的心中投下了阴霾。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的辛词中,“闲愁”“愁肠”“忧愁”“清愁”等关键词屡屡出现,这不仅是作者少年壮志一时受挫的个人之愁,更是对国家命运、民族前景的深深忧虑: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汉宫春·立春日》)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尽管词人的心头出现了些许阴云,然而身为英雄、一腔豪气的辛弃疾,仍然持续地思索着国家的前途与统一大业的实现,并付诸于文字,这就是著名的《美芹十论》与《九议》。
《美芹十论》写作于辛弃疾在广德军通判的任期中,凝结了作者多年来对恢复大业的思考。全篇除总序外共分十论:审势第一、察情第二、观衅第三、自治第四、守淮第五、屯田第六、致勇第七、防微第八、久任第九、详战第十。题名“美芹”典出《列子·杨朱》:有人告诉乡间富豪芹菜美味,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遂以“献芹”作为赠人礼品的谦称。辛弃疾以此作题,足见其爱国之心、报国之情的恳切真诚。
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这样写道:
臣……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机,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可见,国家大事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如何恢复河山、实现国家统一,他也早已胸有成竹。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分析了金国的优点和劣势,认为金朝内部矛盾重重,绝非不可战胜。与之相对,南宋朝廷更应该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善任贤才,尤其是要公平对待南宋之人与北方的“归正人”;在具体战略上,则应据淮守江,控制边塞,出奇制胜,注意刺探敌军虚实,等等。《美芹十论》引起了宋孝宗的关注,虽然并未得以实施,但辛弃疾的才干得到了事实上的肯定。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馆写有一副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可以说,《美芹十论》已经与稼轩词一样,成为了辛弃疾的符号象征以及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之一。
写下《美芹十论》几年之后,辛弃疾又写作了政论长文《九议》,呈送宰相虞允文。针对《美芹十论》中提出的一些战略问题,《九议》做出了更详细的论述;并在《美芹十论》的内容基础上有所延伸,增加了如策反金兵、操练军队、建造战舰等一系列具体的军事建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在《九议》中明确提出了“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的观点,把对恢复事业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不只是抒君父不共戴天之愤、思报国耻而已。
总体来看,《美芹十论》和《九议》体现了青年辛弃疾对国事的关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具体、全面地分析了宋金两国的国力与形势,旗帜鲜明地表示南宋不能满足于偏安一隅,而应积极进取,以战争换取长久的和平;关于具体的战略部署和军事策略,他也做出了详细的论述,足可见作者对兵家之道的熟稔。稼轩词名震古今,辛文也独具一格,尤以气势夺人。《美芹十论》和《九议》作为辛弃疾文的代表,气势磅礴,奔放恣意,而又逻辑严密,论证条分缕析,语言简洁苍劲。读辛文,不难想见辛弃疾为人,令人心驰神往。
三仕三已,宦海沉浮
辛弃疾南归的壮举及《美芹十论》《九议》中展现的才华,得到了朝廷的关注。时任宰相虞允文力主恢复中原,十分赏识辛弃疾。据传,虞允文时常随身携带一方竹简,上面写有可用之才的名字,其中便有辛弃疾。乾道八年(1172)春,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南宋时代的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临近宋金边境,经济长年凋敝,百姓生活艰苦。辛弃疾甫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施行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恢复经济与促进生产:他上书请求免除滁州百姓的上供钱,并为百姓提供一系列农垦、经济、房屋方面的帮助;改善滁州的经商环境,大幅度降低商人税收。种种美政,终于使滁州恢复了生气。
滁州任满后,辛弃疾在淳熙二年(1175)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在任期间,他奉命组织镇压了赖文正领导的茶商起义,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干,以此为契机,辛弃疾积极组织建立了地方武装“飞虎军”。《宋史》有载,飞虎军“雄镇一方,为诸军之冠”。
辛弃疾书:《去国帖》(故宫博物院藏)
应当说,从南归到被宰相虞允文赏识、出任滁州知州以来,辛弃疾在南宋的仕途可以称得上顺风顺水。在平定茶寇之后,辛弃疾被擢升为秘阁修撰,而后又陆续担任京西转运判官、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湖南转运副使、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职位变动十分频繁。与他的性格一脉相承,辛弃疾为官以刚严果毅著称,对官吏赏罚分明,待百姓则比较宽和,主张教化百姓,多年来政绩斐然。时人项安世有诗赞之:“十五年前号畏途,祇今开辟尽田庐。分明总是辛卿赐,谁信兜鍪出袴儒。”(《文村道中》)
遗憾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辛弃疾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施政风格遭到了朝廷中一些官员的非议和攻击。《宋史》记载,时任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辛弃疾,罪名是“奸贪凶暴”“虐害田里”“凭陵上司”“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这些骇人听闻的罪名导致了辛弃疾第一次被罢官,退居带湖,时为淳熙八年(1181)年末。客观来说,辛弃疾施政风格的确严厉,但从本质来看,他遭遇弹劾的根本原因并非简单的朝野之争,而是因为他刚毅的性格和施政主张与南宋怀柔、庸懦的士风格格不入;而“归正人”的身份更加剧了他这种边缘化的处境,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剧。在辛弃疾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他共遭遇7次弹劾。这对一位赤胆忠心的英雄和才华超群的官员来说,伤害不可谓不深。辛弃疾在淳熙六年(1179)写下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怀悲愤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仿佛预言了自身此后宦海浮沉,遭人嫉妒、两度被贬的命运: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事实上,辛弃疾也深知自己刚直的个性不为世人所容,故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带湖畔购得一处地产,着手修建宅邸,以为退隐之所。淳熙九年(1182)起,辛弃疾退居带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自此之后,他以“稼轩居士”自许,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退居生活。带湖秀丽的风景,抚慰了词人的心,在他的眼中,湖边的鸥鹭、水中欢快的游鱼,都是自己全新生活的挚友: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退居时期,辛弃疾时而与朋友诗酒唱和;时而在家中安享天伦;时而寻山问水,流连自然;时而闭门读书,自得其乐。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清新自然,质朴可亲的田园乡居词,如著名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关于这一时期辛弃疾的家居生活,还有一桩趣事:辛弃疾嗜酒,常常与朋友不醉不归。妻子在家倚门盼归,在窗纸上写了很多劝告丈夫少饮酒、善自保养身体的絮语。辛弃疾看到之后,感动不已。这件趣事也出现在词作《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中:
昨夜山公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试与扶头浑未醒,休问。梦魂犹在葛家溪。
千古醉乡来往路,知处。温柔东畔白云西。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
在退居带湖五年之后,宰相王淮向朝廷请求再度起用辛弃疾。辛弃疾遂被任命主管冲佑观,壮志难酬的英雄之心重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末,辛弃疾被任命为福建提点刑狱。在这次赴闽上任途中,辛弃疾专门去拜访了名儒朱熹,朱熹“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的理念,得到了辛弃疾的赞同,并影响到了他在福建的施政。辛弃疾在处理政事的同时,仍不忘国家的统一,向皇帝上《论荆襄上游为东南重地》一疏,指出南宋如果一直偏安一隅,那么国家可能最终统一于宋、金之外的第三股势力。辛弃疾的预言可谓一针见血。公元1276年,临安被攻陷,国玺交出,彼时辛弃疾已去世70余年。
辛弃疾此次短暂出仕,仅仅三年就再度被弹劾落官,不得已再次退居,来到了江西省铅山县的瓢泉,此时的辛弃疾已年近花甲。岁月老去,人生坎坷,始终牵挂于心的恢复大业却愈发显得虚幻与渺茫,这更增强了他命运的悲剧色彩。
纵观辛弃疾一生的宦海沉浮,不可谓不坎坷:作为一个梦想金戈铁马,上阵杀敌,恢复河山的英雄,他在南渡40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辗转在各类官职上,难以在某个固定的职位有大的建树;而二度被贬,赋闲在家的退居经历,消磨了他的青春,消耗了他的生命与活力,也注定了辛弃疾难以得偿所愿,最终郁郁而终的结局。
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
“词中之龙”——包罗万象的稼轩词
“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宋王朝的孱弱偏安与悲剧坎坷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辛弃疾的创造力。辛弃疾诗、文、词皆作,现存政论文21篇、诗歌145首,而辛词尤为著名。辛弃疾现存词作多达629首,其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堪称南宋之冠,故被王国维誉为“南宋词坛第一人”。与一味雕琢粉饰及借闺阁妇人语以抒情、有失却本色之嫌的词作不同,稼轩词可豪情万丈,亦可沉郁顿挫;可清新淡雅,亦可悠游闲适;可悲歌慷慨,亦可秾丽绵密;真正达到了恣意挥洒,随心而为的境界。邓广铭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按照辛弃疾一生的轨迹,用编年法,将辛词分为“江、淮、两湖之什”“带湖之什”“七闽之什”“瓢泉之什”“两浙、铅山之什”及“作年莫考之什”几个部分,由此,辛词与辛弃疾一生的遭际之间的关系便更显明晰。按照题材与内容来看,稼轩词可以大致分为英雄词、爱情词、农村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辛词由于数量庞大、题材众多,故而存在为数不少的词作,不能被涵盖在上述几个主要大类中,笔者将它们统归为“杂类”词。
1.雄深雅健的英雄词
辛弃疾词作中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当属雄深雅健的英雄词。这部分词作虽然数量并不算很多(约30首左右),但几乎篇篇是精品。它们风格豪放,气魄宏大,闪烁着灼灼的英雄气和爱国光彩。清人王士禛主张,辛弃疾词是真正的英雄词。吴熊和认为,辛弃疾“英雄词”的特点是力求把爱国壮志化为战斗行动,在统一祖国的不世之勋中,实现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辛弃疾的英雄词或借古抒怀,或追忆往昔,或登临感怀,或托物言志,手法不拘一格。借古抒怀有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追忆往昔之作则首推前文提到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除此之外,前引《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也广为流传。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则是他登临感怀之作的代表,作者登高望远,慨叹人生际遇,二作不仅是辛词的代表,也是宋词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外,辛弃疾借物抒情的作品如《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相传项羽兵败垓下,虞姬自刎,与项羽诀别。死后虞姬化作虞美人草,如唱《虞美人曲》,则应拍翩翩起舞。词人以虞美人草起兴,抒发壮志难酬的生命慨叹与对国家兴亡的思考。
2.秾丽绵密的爱情词
金戈铁马的英雄辛弃疾,亦有“铁汉柔情”的一面。辛弃疾的爱情词数量约百余首,几乎占据他词作总量的四分之一。这当然与词体本身适合书写儿女情长的文体特点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足可见词人笔力之深。辛弃疾写作的爱情词,寄托了词人高洁的爱情理想,也刻画了一些在词人人生中出现过的女性形象,增进了后人对辛弃疾的理解。
《青玉案·元夕》意旨深远,若作爱情词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人人向往的美妙爱情境界。在辛弃疾的爱情词中,表现理想的女性形象,寄托自己高远、浪漫爱情理想的作品,还有《水龙吟·昔时曾有佳人》:
昔时曾有佳人,翩然绝世而独立。未论一顾倾城,再顾又倾人国。宁不知其,倾城倾国,佳人难得。看行云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下、襄王侧。堂上更阑烛灭。记主人、留髡送客。合尊促坐,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止乎礼义,不淫其色。但啜其泣矣,啜其泣矣,又何嗟及。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也体现了辛词“以文为词”的特点,全作思路晓畅如行文,一气呵成,表现了词人对“遗世独立”高洁美人的向往,与另一阕《水龙吟》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相映成趣:作为一位英雄,辛弃疾理想中那位“揾英雄泪”的美人,正是这样一位高洁、孤傲、颇具风骨的佳人。
辛弃疾的爱情词中,还出现了他的妻子范氏及几位侍妾的形象。辛弃疾的妻子范氏,为范邦彦之妹。范邦彦赏识辛弃疾的才华人品,遂将妹妹范氏许配辛弃疾,当时辛弃疾已30有余,范氏也已26岁,但二人婚后一直相敬如宾。二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也在辛弃疾的词中出现,除前文所提《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之外,还有在夫妻二人年龄相加为百岁那年范氏的寿辰上,辛弃疾亲笔写下的《浣溪沙·寿内子》;另外,还有一则小故事,也可作为辛弃疾、范氏恩爱的旁证:《清波别致》载,范氏生病,辛弃疾延医诊治,一位名叫整整的吹笛婢女侍立在侧。辛弃疾对医官说“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范氏病愈之后,辛弃疾果然践行前约。
据邓广铭考证,除范氏外,辛弃疾另有侍妾6人,她们各具才华:田田、钱钱、飞卿能识文断字,常常代辛弃疾回复信札及处理一些文字工作,阿卿能歌善舞,整整善于吹笛。这些侍妾的形象在辛弃疾笔下也显得活灵活现,如《糖多令》:
淑景斗清明。和风拂面轻。小杯盘、同集郊垌。著个轿儿不肯上,须索要、大家行。
行步渐轻盈。行行笑语频。凤鞋儿、微褪些根。忽地倚人陪笑道,真个是、脚儿疼。
侍妾活泼天真、娇媚可人的情态跃然纸上,词人的一腔柔情也呼之欲出。而在辛弃疾第二次于福建任上被贬,回归带湖之后,他效仿晚年的白居易,遣散了侍妾:彼时他已经57岁,侍妾尚年轻,他也担负起了为她们寻找归宿的责任,并为她们一一写词作别。侍妾与辛弃疾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例如在阿卿离开后,他曾作词怀念: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他听。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西江月·题可卿影像》)
概而言之,辛弃疾的爱情词一改其大声鞺鞳、激扬奋厉的面目,借用沈谦《填词杂说》评辛词《祝英台近》的一句,辛弃疾的爱情词可称得上“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3.别具一格的农村词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虽然并不算很多,但它们却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宋代农村生活的图画,亲切可感,清新俊洁。这些作品不少都是稼轩退居带湖之后所写,格调清新自然,真实可亲。这些作品有的表现了恬静优美的乡村生活;有的展现了农民劳作、生活的真实场景,表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而稼轩词中对农民疾苦的关注,更为难能可贵,也在事实上拓宽了古代山水田园诗词的境界。
辛弃疾在为官任上,始终表现出对农民、民生的关切,年成的好坏、庄稼的丰歉,是他非常关注的问题,也出现在他的词作中,比如《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中所写: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在稼轩的笔下,农村的风光如此令人神往,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农村的风土人情也淳朴可亲,如《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刻画的这位浣纱少女:“一川淡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寥寥几笔,女孩羞怯可人的情态便跃然纸上,读之如闻其声。
4.其他杂类词
除以上三大类外,稼轩词中还有为数很多其他题材的词,囊括咏物、抒情、写景、叙事、理趣、谐谑、酬答等多种题材在内,从题材到写作方式都极其自由,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这些作品可被归为“杂类词”
“雄奇雅健,深婉雅丽”,这是文学史对辛弃疾词风的概括,而“词中之龙”则是对这位英雄词人的最高肯定与赞誉。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而又有所创新。首先,他的词作境界宏大,将雄奇伟岸的景物和金戈铁马的英雄形象及英雄美带入词坛,为词坛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慷慨豪情;第二,稼轩词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直陈胸臆,或活用典故,共同服务于词人情感的抒发。稼轩词在语言上,最大的创新就是“以文为词”。辛弃疾将古文、辞赋的章法和手法引入词中,辅以典故的活用。应该说,词的写法至稼轩而耳目一新;第三,稼轩词在风格上也多种多样,不仅以豪放见长,更体现出瑰丽多姿的丰富性。
壮志难酬,含恨而逝
宁宗朝时,壮心不已的辛弃疾,终于再次等来了出山的机会。宁宗即位始,朝廷主战派重新抬头,并开始启用一些主战派德高望重的老臣。庆元四年(1198),朝廷下旨恢复辛弃疾集英殿修撰职,主管武夷山冲佑观。此时的辛弃疾“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鹧鸪天》)。已经年近花甲的他,报国之心不减。而随着朝廷北伐之意的逐渐明朗,辛弃疾也在嘉泰三年(1203)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同年,他受到宋宁宗的召见。辛弃疾的政治主张与朝廷不谋而合,于是朝廷任命他为镇江知州。这对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辛弃疾来说,或许是实现恢复中原理想的最后机会。
然而,辛弃疾深知不论从当时的时局还是宋军的战斗力来看,恢复大业都显得颇为渺茫。从作于这一时期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我们不难体会他的忧虑与一腔悲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命运再次与年老的英雄开了一次玩笑,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再度因小错被弹劾罢官,再一次返回了铅山。这一次,辛弃疾知道,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就此破灭。
毛泽东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不久之后的开禧北伐也以失败告终。颇具戏剧性的一幕是,主战派的韩侂胄被礼部侍郎史弥远密谋杀害,首级被割下送给了金兵。这对宋廷来说,不可谓不是莫大的屈辱。在开禧北伐期间,辛弃疾又被重新启用,且谢辞不准。而在开禧北伐的次年(1207),老病缠身的辛弃疾再次回到铅山。同年九月初十这一天,文坛巨星陨落,68岁的辛弃疾带着对国家的遗憾与忧愤与世长辞。据说,他在去世前还怒目圆睁,高喊着:“杀贼!杀贼!杀贼!……”
结语
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悲剧英雄,他的一生不但传奇,而且令人扼腕。所幸今日,作为后生晚辈的我们,依然可以读到《稼轩长短句》,领会辛词的魅力。辛弃疾其人其词在当时就已名扬天下,且泽被后世,典型代表就是以陈维崧为领军人物的“阳羡词派”。而稼轩精神更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比如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谢枋得及其同仁,就以辛弃疾精神自勉:“吾党必有成稼轩之志者。”毛泽东同志就十分喜爱稼轩词,曾亲笔摘录《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阕,并多次引用。至今,这幅书法仍然悬挂在北固楼大厅内供人瞻仰。夏承焘在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所作的序言中也指出:“岂第稼轩功臣,与洪(兴祖)、顾(嗣立)比肩已哉!”稼轩精神与稼轩词一起,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瑰宝,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奋勇前行。
注释:
[1]习近平:《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9年4月30日。
[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共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来源《学习时报》,作者习近平。
[3][4][5]参见巩本栋:《中国思想家评传:辛弃疾》,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第40页,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