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方式
2021-10-24何凤平周陆俊田文娟
何凤平 周陆俊 田文娟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考虑到某一行业在国际上对于人才的素养要求。就会计专业来说,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体现不出特色培养、优化培养。在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尚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则更是无从谈起。本文选取安徽师范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首先从专业的班次划分、组织名师讲座两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再从课程体系、能力教育、师资力量三个角度指出了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这三个角度分别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1.明确班次划分,针对性培养。会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合作的重点专业,该专业目前有两个国际合作项目:美国西东大学合作开办2+2会计学本科专业,与英国ACCA协会合作开办会计学ACCA方向班。①ACCA班。ACCA课程班要求学生本科四年期间最少修满160+(6)学分,在ACCA课程结构中,课堂教学(含实验教学)和考试所占的学分近125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5%;而专业实习或实训所拥有的学分仅为16个学分,这可能导致学生更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实习的重要性,拥有足够的国际化会计知识,而缺乏真正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在开设ACCA班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只是将14门ACCA考试课程纳入课程中,并与一般的基本会计课程相联系,并没有设计针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教学体系。②中美合作班。该班次坚持“厚基础、精专业、突出拓展能力”的培养理念,运用中外融合的认知建构,培养掌握会计、审计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会计计量、账务处理、成本核算和内部监督的核心能力,熟练运用会计软件、报表编制和风险控制的基本技能,熟悉财经法规和国际惯例,拥有国际会计视野,面向跨国公司、内外资企业会计实务以及国内外会计事务所等工作的外向型商务管理人才。学生两年时间在国内安徽师范大学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两年时间赴美国西东大学斯蒂尔曼商学院进行研习。根据课程设置情况,教学由中美双方教师合作承担,学分和学历实现互认。
2.开展名师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学校定期邀请国内知名财经院校的教授学者,以及从事财务工作的专业人员等来校讲学,为学生带来会计前沿的发展变化情况,共同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与修改,指导学生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总体来说,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学生不仅领略到各路大家的专业风采,更与他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解答心中困惑。通过这种讲学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学习,这无疑有益于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完善,双语教学不充分。师大采用的教材基本是国内高校出版的教材,质量难免参差不齐。教材知识点更是存在滞后性,导致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针对这个知识点的会计准则已进行了修订,而历史版本的教材仍然是修订前的表述,这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况且如果授课老师未同步更新知识,学生则不会了解到准则的变化,更不会主动去探究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师大虽然引进了会计专业的英文原版教材并设置了对应的国际化课程,但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中文授课,未能打造真正的双语课堂。这种形式的教学容易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国际会计教育的真实氛围。学生大多也只能在学习国内会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以及国际会计环境知之甚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双语课程最后只是学生修学分的工具,效果适得其反。
2.忽视能力教育,“三位一体”贯彻不到位。国内很多财经高校会配备会计实训中心,让学生可以依托于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也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师大财会实训中心建设不完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不能及时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有些知识抽象不易被理解。即使部分专业课有配套的实训课程,但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师生互动不密切。学生尽管学习了具体的操作方式,但有的仅限于机械化操作,尚不能灵活运用,甚至出现结课就忘操作的现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早已在各大高校普及开来,即采取课内实习、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然而校外实践方面,学校在企业的选择上并未进行充分调研,合作的企业大多是当地或者附近地区的企业,与国际企业更是缺少交流。有的企业规模较小,会计业务单一,学生实习并未起到拔高的作用,学生对于完整的企业财务流程仍然存在盲区。
目前,师大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地点在省内,且一般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财务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企业或分支机构往往规模小、业务量少、工作重复且技术含量低,对学生专业水平提高有限。而且学校缺乏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以及协议上的约束,使得一些学生的实践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对专业知识的加强很有益,但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工作缺乏完备合理的安排,导致校企、校所衔接不充分,学生未能利用实习机会开拓视野、强化专业素养。
3.师资配备不到位,缺少国际师资。师大会计学专业配备了相对优质的师资队伍,有会计学博士、财务管理学博士等从事本硕的专业课教学,更有一些资历深厚的教授拥有国外访学经历。他们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对国外优秀教学经验、先进专业理论的汲取,可以相对完备地将知识传达到学生手中。但是学校扩充人才的速度较慢,这样就无法及时地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专业教学带来有建设性的想法和创新。此外,师大要想研究出一套完善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的外籍师资力量还有欠缺。外籍教师接受的是国外的会计专业教育,对国际会计前沿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更加敏感,对于国外专业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如果能在教學过程中引入一定的外籍师资力量,那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会计思维,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专业素养将有很大帮助。
三、对策与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统一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具备各校特色,只能提供高校在学生培养上大致的方向指引。所以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创立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除了开设国内专业课程以外,还要适当地开设国际会计课程。只有国际会计知识的储备跟上了,才能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应对国际会计行业发展的要求。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双语教学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的进步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了解管理学、法学、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动,从而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基于高校选用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应该尽量选用高质量的、获得广泛认可的教材,教材内容应紧跟准则变化而更新。此外应适当地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实现真正的纯双语教学,而不是简单用中文教授英文知识。当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教授的质量都得到了保证,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才有可能。
2.强调能力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在高校授课过程中,应将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考虑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比较理想的状态则是通过具体案例,将多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实现知识间的联动,使学生能融会贯通。知识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实践,所以课外教育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利用模拟实训等手段进行实际操作,增强实操能力。为了避免实习环节流于形式,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在学校教育和岗位实践之间构建平稳的过渡机制,实现校企转换的“无缝对接”。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较为完整的财务操作流程,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涉及会计、审计、税务、内控等多个领域。而且事务所集聚了一批会计专业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校企、校所长期合作,高校与企业达成实践教学合作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体制的完善,还应考虑项目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增加值,避免校企合作出现“壁炉”现象(即合作双方的合作积极性出现分化),导致合作的低效率,甚至终止。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部分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国外企业及事务所的合作,这为学生接触到国际会计实务的发展提供可能。此外,高校应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或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进行有效反馈,这样能讓高校的专业相关负责人了解到,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合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实践能力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如此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培养模式的优化。
3.强大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许多高校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敏感性,实践经验不足,不足够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生。高校可以聘请一些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定期来校授课。他们的实战经验是常年只在学校教学的教师不可比拟的,他们对国内外会计行业的发展具备足够的敏感度,所以这样的教师能够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衔接,使知识点更易理解,也更易指导实践。同时,高校应适时选派教师到会计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定期安排教师到事务所进行培训,并参加相应的专业职称和资格考试,这样一方面能时刻关注会计前沿动态,一方面又能在备考过程中更新巩固知识。对于青年教师,学校还可以定期选派部分人出国学习,熟悉国际化财会业务的实践,将国际会计领域的新思想带回国内,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更有效的、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激励机制,使教师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为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的指导。[项目名称: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2019jyxm0089)和安徽工程大学新工科示范课程项目“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技术”(2018xgksfkc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