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产党宣言》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原理
2021-10-24佘欢
佘欢
《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先贤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回看《宣言》发表的这170多年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迸发着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重温《共产党宣言》这一不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发展生产力”、“两个必然”的思想
恩格斯在1883 年德文版序言中写到:“《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这段引文明白无误地指出生产力只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社会再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矛盾无法调和。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胜利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胜利与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着必然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也曾提出过:“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急需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但在当时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前苏联、东欧甚至我国在这个方面都犯了很多错误,走过弯路。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文革”和“大跃进”运动,希望通过个人的思想和意识来“重塑”社会的根本价值观,意图通过这场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来改变这个社会,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乌托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迅速将经济建设确立为国家的工作重心,果断而坚决地终止了这场价值观再造运动。同时我们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至此“社会主义的理想主义”重新回到了现实,中国走上了惟生产力至尊,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光明大道。
至此以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历届领导集体,继承并发扬了优秀的行动逻辑,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理论一方面强调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发展民生,将现实主义层面上的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一方面会看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科技得到巨大进步,经济危机似乎不易察觉地隐藏起来,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剩余价值依然被资产阶级无情的压榨,巨大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社会矛盾依然突出。究其根本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仍然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是资产阶级控制无产阶级的工具,无法调节的剧烈矛盾依然存在。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更进一步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坚信我们必将走向共產主义。
二、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
1.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人的自由发展。他们认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全向全面发展的过程。马、恩还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前资本主义形态即原始的人,是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人的生产力只能孤立地发展。资本主义形态,以牺牲绝大多数个人的利益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发展,个人不能实现全面发展,但能为将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形态消灭了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有了极大丰富,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
由此可见,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的历史一致性。
2.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是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最后一段中提出,对于未来新社会,他认为这样一个联合体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恩格斯在为《新世纪》周刊题词中还谈到:“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述阐明了“个体”、“全体”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全体要实现的自由发展,首先要让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没有个人的自由发展,也就不会实现全体的自由发展。未来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社会主义要不断促进个人的发展,这是未来新社会的根本发展趋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全党工作共同努力的方向。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是一切发展的关键。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
随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坚持以民为本,从促进每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不尊重人的生命、意志、情感和权益,便实现不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才能坚定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底线、基石。
三、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断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带领中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我们重温《宣言》这一经典著作时,发现它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共产党宣言》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且清楚地认识到正是这些尖锐化矛盾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以一种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来对照批判了有史以来的社会矛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
同时《宣言》还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对“社会和谐”这一命题进行了肯定。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宣言》指出“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的对立。”即批判其缺陷,对其积极的一面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认识不断深入,也是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要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要反对不顾国情、不切实际地谈论自由。虽然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仍不均衡,交往方式仍多样化,个人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仍存在较大差异,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忽视个人自由和发展问题。同时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地、抽象地、极端地谈论自由和个人发展,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不好的影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个人自由、发展问题,把个人的发展问题融入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中,这样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