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研究
2021-10-24范文肖李宏超
范文肖 李宏超
(1.科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测绘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引言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矿山目前都得到了开发,其中部分矿山开发过度导致土地再利用程度低、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矿山生态修复的土地再利用十分重要,生态修复要考虑环境安全、土地资源和人体健康等多方因素,目的是保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提高土地利用率[2]。在国土空间开发应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升,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废弃矿山的环境修复和改造利用,通过规划修复希望能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潜在价值。
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主要包括矿山的生态系统恢复与构建、修复技术方法、土地再利用方式、工程建设规模等。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分析,明确修复目的,从政策法规、保障措施、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规划建议,分区分类制定生态修复及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利用和开发式治理[3]。
2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目的与要求
2.1 目的
矿山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恢复矿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流失、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等生态环境,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持下,修复受损的土地环境,实现废弃土地再利用,促进当地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2.2 要求
矿山生态修复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保证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的次序,根据矿山实际分区分类确定修复策略和方案。随着各界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认识不断深入,国家及各部委相继从规划管控、系统修复、资源利用、土地供应、保障机制等方面对矿山生态修复提出新要求,从单一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转变至“矿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强调全要素统筹和系统性治理,突出“生命共同体”理念。
3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要点
3.1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应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土地整治、矿山修复建设工程及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是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矿山生态修复功能定位的顶层设计,引领性较强,可从土地再利用方向、生态修复策略等方面,指导制定绿色矿山建设发展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同时,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对接增强实施性,融合总体规划提升系统性,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与其他规划关系
3.2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各层面研究重点内容
矿山生态修复正从传统单一复垦、复绿方式的修复理念向综合性治理、资源循环利用、景观塑造等方式转变,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越发多样,过程更尊重自然原生态,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理念,是复合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根据空间尺度不同,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规划,三个层面规划范围及对象、重点内容及规划设计方法如表1 所示。
表1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各层面研究重点
4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关键问题
4.1 综合分析矿山生态修复影响因素
我国废弃矿山生态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多因性和地域性特征,生态修复要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废弃矿山类型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生态修复的快慢由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生态修复方式由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决定,生态修复的难易由废弃矿山类型特征决定。
4.2 树立正确的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理念
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4],将受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各生态要素进行系统修复、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分步修复受损的生态功能。根据矿山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特征与生态功能区划,综合考虑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矿区自然气候条件等,统筹兼顾各类场地的地形特征,分析矿山生态修复的适宜性;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功能重要性以及修复紧迫程度,准确把握生态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修复方式。
4.3 制定合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主要有农业用地、建设用地、自然封育和生态景观模式。遵循社会效益、经济和生态相统一的原则,综合分析区域土壤、气候、地貌、生物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因素,评估废弃矿山的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结合矿山周边土地利用类型,评估废弃矿山的正负环境效应及复垦潜力,确定其作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等不同用途用地的适宜程度,依据区域空间发展规划,合理制定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5 结语
(1)目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方式仍较为单一,存在缺乏有规模的成熟市场主体、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要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依据上位规划,结合项目所在地生态敏感性、区位条件、项目资金保障程度、可利用资源等进行综合判断,采用科学性利用、开发式治理和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我国废弃矿山数量众多,成因类型复杂,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修复面临诸多问题。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我们必须基于原有生态系统功能,参照当前的破坏程度,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在方式方法上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准确把握自然与人工修复之间的关系,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实施分类修复,合理选择修复方式。
(3)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要充分调查研究,综合考虑矿山所处地理位置、环境功能区划、区位条件等因素,加强论证,因地制宜,实施“一矿一策”,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经济合理、安全高效、切实可行的规划治理方案[5]。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要将绿色矿山理念贯穿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矿山治理要优先治理有地质灾害隐患、视觉污染严重的废弃矿山,通过实施案例精品示范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强化典型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