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社会调查方法在美术学研究中的功用

2021-10-24袁春雷

艺术品鉴 2021年27期
关键词:功用美术学山水画

袁春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调查方法当中的一把钥匙,为深入探寻事物本质打开了新的认知方向。坦率地说,社会调查方法是对一门学科或者是对研究问题对象的一种认知态度,我们通过社会调查的某些方法与实践活动,有效地认清了事物本质的价值。作为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怎样有效地掌握并熟练的运用这门学科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美术学学科中通常都会看到这样一条艺术研究与创作要求,即俄文艺理论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很好地说明了美术学相关专业的外出考察和调研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更是对本学科深入研究的关键所在。

技法是理论后的实践操作,是对认知的答卷。理论是知识,对技法有着指导的作用,当然,前人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也不一定就是金科玉律。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改变,对于以往的审美方式会有着许多不同的见解,这也迫切地需要我们寻找新的能够适应当下语境的景象,来重新表达审美诉求,面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要求我们通过某种新方式来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社会调查方法在其美术学之中国传统绘画研究创作学习当中的功用究竟体现在那些方面?

首先,从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来看,当画家试图去创作一幅山水画的时候,他面临的不单单是怎样完成一幅山水画创作的问题,而是怎样体现出该山水画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面对山水画的创作,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中国的三山五岳,那么,我们所创作的并不是一幅简单的图像记录,在大量搜集图片材料的过程当中,会使用到照相机以及速写小稿,也可以目识心记,而这些只是为了完成一幅画的基本阶段。其次,我们还要通过对正要作为创作主体地域景观及人文风情知识的了解,此中山水的特征诸如石质、植被种类以及覆盖率的情况,还有对当地民风的访问以及建筑特色、方言、生活习惯的了解等等。因为,不同的地质环境所造成的植被种类和覆盖率也不同,而植被覆盖率直接影响着水瀑和涧溪的大小形成,而各个时节所应有的烟云在特定的季节里产生的方式以及能见率的多少都是不同的。正如北宋画家、理论家郭熙所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就是要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这就要求画家要进行山水画创作研究,必须要饱游饫看的社会调查活动。其子郭思在《林泉高致》中记录他描写的四季山水景色,有诗云“春山淡治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镜如妆,冬山惨淡如睡”[1]。这些自然的知识都直接影响到画家对山水画的创作,即技法上的变化,它既包括色彩了的不同,也有墨法的不同,更有构图的不同,这也应了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之中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的佐证。

除此之外,画家想要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还应对古代优秀的画家及文人留下的诗句、图画作品加以分析锤炼,以便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那么,文献资料的分析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古代各个时期优秀的画论、画评、画传以及地方志,这些都是研究学习的第一手重要资料。因为,在浩瀚的历史画作中,有许许多多的大同小异的模式化作品,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诸多的关系,有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支撑,也有地域环境阻隔的交通不便。这也直接导致了画家笔下的山水画缺乏真实性,这种带有想象色彩的模式化画作在明清两朝尤为严重,这在学者雷得候所著《万物》一书中对“艺术品模件化”就有很中肯的表述。其实,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史上也鲜有画家绘制巴蜀山水,正如,唐代诗仙李太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当时即便有画家想要描绘蜀中山水,严重地缺乏理性的认知,正是因为地域险要,路途阻隔而无法亲临此地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此类的错误在传统绘画当中数不胜数,如果我们细心考究就会发现某些山水画幅中诸如树叶不动,水中有波;山无茂林远岭,却有大瀑布一泻千里;华山险峻少植被,却作松树成群;而造成此类常识性错误的根源主要就是画者缺乏亲往此地的社会调查活动罢了。

社会调查方法在传统画家那里其实早有认知并加以运用,宋代李澄叟在《山水画决》中有云,“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2]。中国画史上能够载入史册的大家也都基本遵循这一创作法则,即坚持社会调查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学习中的实际运用,因为,他们能够亲临实地考察、观摩写生、体会生活、亲近自然,因而,他们所创作出的山水画作,因地域的不同及地质景观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绘画技法、墨法、甚至构图也完全不同,从根本上来说,社会调查方法的功用对传统山水画技法创新上是有着突破性的贡献的。北宋时画家范宽长期隐居终南、太华诸山中观察不同气候下的山水的形态变化,对景造诣,写真山真水真骨,其山川气势尽收胸臆。以《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山水画作,所独创的豆瓣皴、雨点皴、小劈斧皴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北方山水的浑厚、雄强、险峻等特色。而这些创造性的技法语言并非臆造所得,他是画家长期通过观察,访问于真山真水中,面对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探索、描摹和写生,反复思考整理的结果。

再观“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所在的烟雨江南,富春山的丘陵小景及烟波江色远没有北方山水画作中的浑厚华滋,却多了一份江南所特有的氤氲淋漓之气。黄公望在富春山水间游走,饱饮烟霞云霭,广搜山峦丘壑,常常“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摸写”[3]。其首创“浅降山水”便是社会调查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学习中的实际功用的结果,而他那幅名冠古今中外的《富春山居图》可谓是最有力地证明了社会调查方法在美术学之中国画研究创作学习中的功用。而明朝画史上的另一位画家王履,就曾以残年余力爬上山势巍峨高耸的西岳华山,通过自己亲临三日的调查创作出40 幅《华山写生图册》和100 多首诗及画跋。其作品意境就表现出了华山的险峻、幽深、苍茫、清旷,将华山万千奇秀的佳景胜迹绘制的淋漓尽致。他因对景写生一扫画坛上前人模式化的颓废之风而载于画史,尤其是他提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4]的见解,在反对明初画坛的复古主义,提倡艺术革新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学人研究创作绘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说到社会调查法的功用,在清朝绘画史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有着广为人知的传奇艺术色彩的画家,他就是僧人石涛,俗名朱耷,明室后裔。他在遍游黄山之后曾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5]的艺术创作实践理论。这也是遵循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在艺术创作研究上的功用,所以,石涛在那个以“四王”为审美统治的清代画坛上是独树一帜的,他的作品尤其是小幅的应景作品更多了一份个人的真情实感,而非千人一面的文人水墨游戏。同时,他的《石涛画语录》是一部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艺术创作理论,而这部理论从始至终无不遵循着社会调查的诸多方法,这部艺术理论著作或可很好地解释为,他终其一生知行合一的艺术践行成果。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但凡有大成就的丹青高手,哪个不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标榜的行者。首先来看看60 年代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响应国家号召去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他带领着江苏众多画家跨越六省考察,行程二万三千余里的写生活动,重新领略了红军当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一是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意志;二是传统山水画创新变革的内在要求;在亲临实地的考察与写生中他们绘制了数以千计的实景山水画作,可谓是一扫前人臼窠,开创了新的审美需求,反映了新时代、新面貌,即“红色山水”典范。傅抱石在长期的实地写生过程中,发现古代绘画技法已经无法满足他快意人生的意境情绪表达,于是放胆横扫、笔锋散漫终于行成了自家独创的面貌,就是后来美术史研究学者称之为“抱石皴”。此皴法气势奔放、气魄雄健、笔致放逸、情绪饱满、激情高涨、可谓时代最强之音。他和关山月一同受邀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那副《江山如此多娇》时至今日仍为后世学者膜拜。

这一时期的优秀画家还有很多,诸如,陕西“长安画派”的奠基人赵望云、石鲁等,他们提出的创作口号也都遵循着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运用。像赵望云的画作理念是反对装饰,要显示出香醇的泥土味;而石鲁的绘画也都是围绕着“生活”进行写生创作,他曾去延安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速写小稿,后来创作出像《转战陕北》这样的高水平画作,然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

在中国浩瀚的美术史长河里,像这样优秀的、善于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法的艺术家还有很多,诚然,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可以轻松获得的,他们的艺术研究创作成果无不根植于生活,深入自然、潜心观察研究、情景交融,这便是唐代张操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6]。也就是强调社会调查方法在其绘画创作研究学习中得功用。

综上所述,我们面对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不能闭门造车、苦思冥想,必须于调查、取证、践行,从而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我们所想要研究的对象等等,这就是社会调查方法在美术学研究学习当中的功用。

猜你喜欢

功用美术学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虎鹤门身法八势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花朵的作用
程灿山水画作品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