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扶贫”视域下湘西传统雕刻技艺传承及活化利用策略研究*

2021-10-24蒋晓红

艺术品鉴 2021年27期
关键词:侗族雕刻贫困人口

蒋晓红

一、非遗扶贫传播研究现状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口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传承保存下来,而且,利用其自身的文化资源开辟了扶贫的新渠道。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模式与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模式的区别在于,这种扶贫模式强调“传播第一”,强调“传播技术”的多元结合。

第一,“多媒体赋权模式”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为传播主体,多种传播方式并行。一是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二是将电子商务与旅游结合起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通,注重经济和扶贫。第二,“多元传播赋能模式”的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不仅向媒体学习,而且表现出“媒体组合拳”,单一媒体的不足显然通过立体传播得到了弥补。换句话说,一方面地方性演出可以通过传统的民族活动、VR、AR 等通信技术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展示主动或被动媒体,例如通过短视频、直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并与微信相融合,从而提高通讯质量,使生产得到促进。最后,“多维沟通使能模式”可以运用“多维沟通”带来“多维结果”。这在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文化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可以得到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在经济方面,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不断增加,建立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链。综上所述,“多元传播赋权模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模式。传播导向、系统化、立体化的传播模式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来打破时空鸿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的联系,进一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助力扶贫事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湘西传统雕刻技艺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区域化是明显的。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传统艺术会对这个地区产生强烈的影响。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设计逐渐开始回归人们的视野,成为主流。因此,对于家具行业来说,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可以为设计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元素和主题。此外,研究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雕塑技术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湘西的侗族发展了自己的雕刻技术,最著名的就是芷江明山石雕,因取材明山石而得名明山石雕。明山石又叫作“紫袍玉带”,产于湖南省芷江县明山,质地均匀细腻,色彩纷呈,文理清晰,软硬适度,成板性好,是该石的特点及优点所在,也是石雕工艺和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曾经被定为朝廷的贡石。据调查知早在南宋时期,芷江人民在制作各种工艺品时就开始利用明山石了。自古以来就受到达官显贵以及文人墨客的青睐,在历史的长河中侗族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经过了几代侗族人的传承,不断的精益求精,雕刻技艺变得越来越精湛,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我国木雕艺术中一个重要种类就是傅氏木雕,它是以傅姓家族为主要传承方式而得名的,因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域特色,独特的传承方式,以及广阔的传播范围,这样绵延不绝,世代传承下,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就闻名至今。

巴楚文化是侗族为发展传统民间家具而创造的文化。本文以侗族独特的地方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汉、苗、侗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侗族富有风格的传统民间家具雕刻技艺,展现侗族独特的民族审美。侗族精湛的传统雕刻技艺,不仅在中国家具业形成了自己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家具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侗族传统民间家具的雕刻工艺是我国独特而灿烂的文化瑰宝。

三、湘西传统雕刻技艺传承及活化利用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中,如果不调查清楚受益群体的特殊性,很难做到在制度建设、人才保障、资金投入、文化下乡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一来,落实和有效开展扶贫工作不仅很困难,而且还使贫困群众陷入更加尴尬的处境,最终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境况更加严峻。所以,在提出有效建议之前,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中的必要关系梳理清楚。在保证贫困人口经济收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再来关注贫困人口的非经济利益,可以赋予贫困人口权力,使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在扶贫中提高贫困人口的知名度、参与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许多例子表明,技能转化为资本使经济受益的前提是市场稳定,但其效益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扶贫政策阶段性的阻碍。因此,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目标是稳定的,但不确定性却充斥在实际效果之中。而市场风险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体现。我们要明白只有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回报,扶贫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制作产品主要以“手工制作”、“创意”和“文化”为主,但价格相对较高,让人避之不及。他们属于少数民族消费,需要在市场上开发。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生产,基本上被机器所取代。对劳动力和人员的需求很少。由于行业局限于某一区域,全国市场就很难拓展开来。因此,只有良好稳定的市场项目才能发挥长期的扶贫效果,不能用“拿地”的态度来模仿。目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项目仍处于投资期。如果后续的政策措施跟不上,扶贫工作就还在表面上停滞不前,呈现出开发艺术品与市场化的两难境地。这不仅不能起到扶贫的作用,还牵涉到受益者。因此,要让政府主导的多方力量行动参与进来,使产品销售平台得到稳定的搭建,市场风险得到降低,项目建立并实施动态评估,确保可持续性的政策,使贫困群众真正从中长期受益。

因此,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不应该受到产业发展的影响。明白产业化只是扶贫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一时经济效益的繁荣,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传承和发展。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情况,可以在当地社区振兴工作中纳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证社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基于这些问题,学术研究的实践步伐也需要紧跟上来,应对多变。同时,实际问题的日益不断复杂也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

除了文字和电视频道,传统媒体把相关视频推送到各大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官方账号的方式,便于分享和评论,形成二次化、多元化的传播局面。依托tiktok,用户的文字创作也可以通过微博、B 站、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来进行,通过强连接或弱连接完成人际沟通。与单向“传递与接受”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以消费者的身份在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参与内容创作和信息共享,通过对雕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探讨了雕刻艺术的经济文化价值。通过打造“延伸传统雕刻艺术+电子商务”的模式,以婚礼衍生品的形式实现传统雕刻艺术的产业化,通过在线社交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传统雕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和延伸过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模式,推广传统雕刻艺术技术。

猜你喜欢

侗族雕刻贫困人口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隐形贫困人口
On art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雕刻树叶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雕刻时光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