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实习,警惕误入求职陷阱
2021-10-24卞文志
文/卞文志
求职,是很多毕业生经历的事情,有些学生求职一帆风顺,可是有的学生求职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陷阱,甚至有的学生还搭上了宝贵的生命,造成人财两空的悲剧。求职路上存在着“绊脚石”和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作为求职者,在求职时,有些陷阱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
近年来,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在2018—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分别指出:严格落实就业签约“四不准”要求,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严密防范“培训贷”、求职陷阱、传销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防范就业欺诈行为;要强化权益保护,解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发布求职陷阱提示,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持续清理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让简历“看上去更美”成为赚钱工具
对求职者来说,简历理应力求实事求是,但如今,让简历“看上去更美”却成了某些人的赚钱工具。此前,“重庆女孩帮改简历助3 万人求职成功”的话题冲上新闻热搜榜,也让“简历优化师”成为热词。其实,所谓的“撰写简历”“优化简历”等服务,其背后服务质量低下、人员资质不明、诱导简历造假、隐私泄露频发等问题也随之暴露。
在某平台以“简历优化”为关键词,搜索到2 万多条相关服务信息,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多家店铺月销量超过1 万单。一位提供该服务的卖家表示,近几年“简历优化”市场持续扩大,自己的小店现在平均每天都有几十个订单。咨询多家店铺后发现,“简历优化”服务的定价与求职者的工作年限密切相关,店铺大多根据工作经历的繁简程度、交稿时间等收取不同费用,但“优化”效果却参差不齐。
笔者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在某电商平台上选取了一家“优化简历”的店铺,客服人员初步了解情况后表示,优化一份中文简历65 元,4 小时交稿,随后为笔者分配了简历执笔老师,并称其“具有十多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笔者提交基本信息3 小时后,一份优化后的“漂亮简历”新鲜出炉。但仔细阅读后发现,一些笔者从未提供过的工作内容和证书被写在了简历上,如“计算机二级证书”“驾驶证”等。笔者向执笔老师表示,自己并未考取相关证书,部分工作内容也没有参与过,但执笔老师却回复:“不会有人深究”。
笔者又在另一家标价较高的店铺中选择了一款“简历优化”服务,表示自己并没有取得招聘要求的资格证书,但想请“优化师”在优化过程中添加该内容。随后,店铺客服让笔者添加其微信,表示可以帮忙代办所需证书,并称“基本可以以假乱真”。一位从业多年的企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近年来他在招聘时,收到的“模板式”简历日益增多,部分简历“优化”痕迹明显,尤其是实习经历、校园经历和资格证书是“优化”的主要对象。
对求职者而言,在找工作时,“优化简历不如优化自己”,求职者简历不应依赖他人进行“优化”,且应以真实性为底线。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撰写简历是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反映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如果在简历上造假,将给未来的求职和职业发展留下失信污点。更为重要的是,简历造假有可能涉嫌违法。求职者在简历造假过程中,如果涉及伪造国家机关印章、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等行为,甚至可能会涉嫌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在开展教育时应作为必修课,但实际上,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到位。由于这方面的缺失,导致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期间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缺乏相关的求职技巧和能力。因此,有的求职者会选择“简历优化师”,花钱请他们给予造假。此外,有关部门应对证件、履历的制假和造假行为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简历“整容”背后产业链,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同时,求职者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讲社会诚信,提高自身竞争力,杜绝发生个人失信行为。只有通过积极学习,优化自己,才能在职场竞争中取胜。
大学生付费实习是“天坑”
每年的暑假来临,都会有不少大学生踏上实习的道路。在人们以往的认知里,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赚一笔零花钱,一些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甚至靠实习可以为下一学期攒下学费和生活费。然而,近年来“付费实习”“天价实习”等屡屡成为热点,要想得到一个亮眼的实习经历,有些大学生甚至不惜花高额费用。日前,有新闻报道称,大学生付费实习市场火爆,有学生甚至花费数万元购买互联网“大厂”的实习机会;很多从事留学等工作的中介同时身兼互联网、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岗位实习中介。
这些所谓的“实习中介”声称能为毕业生实习或就业提供指导服务,其实就是在骗取实习大学生的钱财,为毕业生提供的不是就业“捷径”,而是骗人的“天坑”。之前,大三学生张瑛到一家省级电视台实习。对于学习广电专业的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对口和难得的机会。她认为,这家电视台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她觉得这是自己的第一选择。一进电视台,张瑛就进入到一档节目的导演组工作。虽然,工作忙碌,有时甚至要加班到凌晨,但每每看到自己参与的节目成为大家口中的热议话题,张瑛都感到“累并快乐着”。
在“累并快乐着”的满足中,这段日子里唯一让张瑛感到迷惑和心堵的,就是每月电视台还要向她收取500 元的实习管理费:“这个也没有明文规定,他们也不会一开始就告诉你要交费,我们都是道听途说知道有这么个事情,虽然心里有疑虑,对方说要交我们就自觉地交了……”当然,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张瑛的每月500 元的实习管理费只能算作“毛毛雨”。因为,一些大学生如果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或者一些“大厂”实习,如与投行、券商等相关的知名公司,就必须交天价“实习费”,而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刷实习经历的“捷径”。但是,越来越多购买过“天价实习”的大学生发现,自己“买”来的实习经历实际上“挺水的”,实际情况与中介承诺不相符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更不要说花了钱仍然没找到实习工作的情况。
与此同时,中信证券等多家名企都曾发布声明称,从未与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整个招聘和求职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这更为大学生们敲响了警钟。长期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湖南大学辅导员于涵宇表示,毕业生寻找实习岗位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收集、筛选的过程,是学生能够对自身就业胜任力进行提前考核的很好途径,如果只是依靠中介去找个实习,反而失去了实习本身的意义。
在于涵宇看来,学生通过实习,熟悉工作内容和企业组织框架,积累工作和项目经验,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技能需要补充的地方,督促自己进一步精进在学校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实习的学生可以更快地进行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不管是从心态上,还是工作方式、方法上,都能更快地适应接下来的工作需求。然而,于涵宇认为,“在和大量单位HR 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普遍的反馈是,实习是很重要,但很多单位并不看重一个所谓的‘大厂’实习经历。实际上,在面试过程中,通过一些相关问题,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学生究竟是真正在实习,还是只是花钱买了个名头。即使没有经历过实习,同学们通过总结和复盘在学校的实践经历和学生工作经验,同样可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潜力。”
高价购买“内推”求职服务不靠谱
时下,秋招正在进行。在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留学生的网络社交圈中,关于求职的广告五花八门。在一些广告描述中,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通过其专业辅导和特定途径,顺利斩获投行、券商、事务所、互联网等行业的优质offer。一些求职辅导服务机构除了提供修改简历、笔试面试辅导、行业分析、实习机会推荐等服务,多数还承诺能“内推”“保offer”,价格一般在1 万元至10万元之间,少数针对国外顶尖咨询公司的“保offer”服务费用,甚至高达数十万元。
有许多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发出提问:动辄数万元的“钞能力”真的有用吗?这些机构是真的能帮助大学生,还是在靠渲染焦虑情绪赚钱?据一位曾先后供职于两家求职辅导机构的专业人士介绍,“咨询顾问提供的信息大同小异,自己上网多搜搜或多询问已经工作的学兄学姐一样能了解到。花钱买‘内推’入职机会大多会被‘打脸’;‘保offer’的承诺能否兑现因人而异,如果遇到不靠谱的导师,或者学生自己实力不足、努力不够,都会导致求职失败。”由此可见,毕业生几万元花费得到的求职服务实际上很不靠谱,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有这样一个案例:顾梦瑶本科毕业于国内双非院校、硕士毕业于英国一家排名并不靠前的大学商科专业,2018年,她回国求职。由于求职服务市场还不成熟,从定价到服务内容没有标准可言,需仔细甄别,所以顾梦瑶在求职时花费了不少心思。虽然,顾梦瑶的目标是去大型龙头企业,但考虑到自己偏弱的学历和实习经历,刚回国的几个月她一直很焦虑。留学期间,她就在微信群、公众号上看过求职服务机构的广告。求职时,网络上一搜一大把的“一对一职前培训”“付费实习”“保offer”等服务吸引了她的注意。“既然当年能花钱购买留学辅导服务,也就能花钱买到理想的工作机会。”带着这样的想法,2019 年5 月,只有一次实习经历、还没找到理想工作的顾梦瑶与上海一家留学生职业教育平台签下了“名企职达计划”合同,付费4.2 万元。
这份有效期12 个月的合同显示,平台将为顾梦瑶提供定制求职方案,文书准备,行业、公司及职位分析,笔试面试指导等服务,并提供“VIP 保offer 特别辅导咨询”,如无法履行“保offer”义务,将退还该部分服务费2.32 万元。几个月后,顾梦瑶发现平台提供的服务很“水”,根本不值数万元的价格。“他们发来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快消公司的网申链接,都是公开信息。在我参加的财务类、风险控制类两个不同方向的职位面试前,面试辅导教师竟然是同一个人。于是,我开始自己找工作。”顾梦瑶说。她被这家留学生职业教育平台骗了,他们所谓的“内推”和“保offer”求职服务根本就不靠谱。
2019 年12 月,顾梦瑶被自己报考的某银行录取,打算与平台终止合同,可要拿到退款却阻碍重重。对方先是说合同没到期,后来又以她没有配合该平台的辅导步骤,一直拖延。律师告诉她,平台提供的很多服务都无法量化,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拿到退款。在后来的半年多内,顾梦瑶陷入了和该平台工作人员漫长的“掰扯”过程中。
类似顾梦瑶的案例还有很多,面临就业的青年学子们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就业陷阱。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 万,同比增加35 万。中国青年网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76.2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令人困扰的事情。实习,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直接办法。在就业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不少大学生执着于找到一个好的实习经历,为自己的简历加分。然而,付费实习的边界在哪里?天价实习究竟是骗钱的“天坑”,还是就业的捷径?对此,不少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认为,大学毕业生应理性看待实习机会,实习单位收取费用也应有一定的监管机制,用高额中介费“买”实习经历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