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路径

2021-10-24李长泰

伦理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心德性树人

李长泰

新时代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将人培养成以德性为根本的人才,它需要从教师、学生、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形成系统的德性人才培养体系。“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要落实到现实中去,必须通过为师者、为学者为人者和为国家者四方的主体努力而实现”[1](P27)。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在于树立人本心的德性和在社会上践行德行,本心有德性需要主体内心的觉悟,而制度伦理的规范可以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2](P131),制度伦理通过礼制呈现,制度伦理可以规范人,达到内心德性完善而具有仁德的目标,制度伦理的规范可以培养和树立人的德性而成为有德的人才。礼的制度伦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礼的根本宗旨、礼的行为准则、礼的行为示范和礼的美善理想。参照礼的制度伦理寻求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可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拟从礼的制度伦理视角论述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四层制度伦理路径见图1。

图1

从图1 可以看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路径可从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逻辑上实现。国家立礼是首要路径,通过理来确立制度伦理,礼的根本是理,理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国家重视根本道德观念,尊重礼之理才能培养德性人才。天下行礼是第二层路径,以道确立礼,礼是对道的执行,道是社会的根本价值观,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道德准则,人行使礼义,依据礼之道处世而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人。个人示礼是第三层路径,人以规范的行为进行礼的示范,规范的行为是个人与制度的相结合,内圣与外王的相统一,内外相合而成为表里如一的德性人。本心美礼是第四层路径,礼的目标通向美善,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通过立理、用道和内外相合达到内心至善的美德目标,内心通向美善而内化为崇高的人。从哲学逻辑上分析,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路径体现了体、用、合、美的哲学逻辑。

一、以理立制:国家立礼而重理树人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需要确立国家层面上的教育理念,以德性培育人和树立人。从制度伦理上看,则是以理立礼,礼是制度伦理,礼的根本宗旨是理,制度伦理源自理。理是指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国家确立根本道德观念,以理确立礼的根本宗旨,尊重礼之理才能树立人。国家确立了礼的根本宗旨,才能确立人的精神导向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通过国家立礼的路径确立礼的宗旨,完成德性人在本体层面上的建构,理规定人的根本德性,德以理来阐明,进而规定人的礼的行为。从哲学逻辑上说,国家立礼的路径是“体”层次的逻辑,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第一层制度伦理路径。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国家立礼路径见图2。

图2

从图2 可以看出,国家立礼路径首先要确立德性之理,国家有最高的道德观念和理念才能树立天下人的道德观,使人以德性原则进行规范。国家立礼是先确立道德本理,理产生礼的制度伦理。二程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3](P144)礼即是理。南宋张栻说:“礼者理也,理必有其实而后有其文。文者,所以文其实也。若文之过,则反浮其实而害于理矣。”[4](P114)礼是理的体现,先有理,后有文,礼是文的形式。立德树人的实现先经过国家立礼的路径,确立天地之礼、政治之礼和邦国之礼。天地之礼以“好生”为理,因为天地有好生之德;政治之礼以“好仁”为理,因为政治有好仁传统;邦国之礼以“好和”为理,因为国与国之间有协和的理念。天地有大德,国家立礼则确立大德之理;政治有仁德,国家立礼则确立仁政之理;邦国有和德,国家立礼则确立协和之理。

首先,新时代国家立德树人以天地之礼为礼,参照天地大德,国家确立大德理念。天地有大德,大德是天理,国家有大礼,制度伦理以天地之理为礼。国家的道德观念以天地大德为理,国家之礼的宗旨以天地大德为礼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是国家意志,国家确立根本的道德观念,以天地自然规律为根本宗旨,天地和自然界具有大的道德。《周易》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5](P86)天地有大德之理。王夫之解释说:“天地之间,流行不息,皆其生焉者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6](P1042)天地的大德有好生之理。礼源自天地之理,礼以理为根本,礼的方法和路径源自理,以理确立礼的原则而立德树人,则确立了大德的根本宗旨。国家立德树人,首先确立类似于天地的大德宗旨,国家以大德为先,以好生为根本内容,使立德树人有了根本的原理,从本体上寻找立德树人的根源,立德树人才有源头。从制度伦理上看,立德树人要树立道德至理,并以道德至理确立国家的制度伦理。理是国家的根本道德观念,是国家的最高道德价值,从道德至理上说明礼的根源。礼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源自国家至上的道德观念。国家道德观念源自天地大德,大德好生,因此人人应有天地大德的德性。“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5](P17)国家立德树人以天地自然规律为依据,追求大德,爱护生命,呵护生命,养成好生之德,人人好生,则实现立德为人。

其次,新时代国家立德树人以政治之礼为礼,参照为政以德理念,国家确立仁政理念。国家意志有天地至理的本原,通过政治理念来体现,天地有大德,天地有仁义,政治则以仁德和仁义为根本。最高的政治理念是对人民有礼,对人民有礼就是以仁德为理,推行仁政,仁政即是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章句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2](P53)政治理念以得民心为至理,对人民有礼即是政治上推行“为政以德”的理念。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2](P235)传统政治理念以仁为理,以仁为理的政治是对人民有礼,以好仁为根本,确立仁政之理。国家立礼的路径要求在政治上确立仁政之理,推行好仁的宗旨理念,以仁为理即是对人民有礼。礼的根本是仁,运用礼的方法和路径使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政治上立德树人,以好仁为根本内容,使立德树人具有政治依据和政治保障。从制度伦理上看,立德树人要有政治基础,政治上为政以德,推行好仁的传统,即是对人民有礼。政治上好仁,即是以仁的理作为制度伦理。以仁为理是国家最好的政治理念,国家立德树人以政治的仁理为依据,追求政德,为政以德,爱护民众,关注民生,养成好仁之德,人人好仁,则实现立德为人。

最后,新时代国家立德树人以邦国之礼为礼,参照古代国家间外交理念,国家确立协和理念。国家立德树人也通过国家间的交往之礼来实现,以礼仪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礼仪以德性为理,通过德性来体现。《尚书》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5](P119)民众能明白事理,国家间和睦相处,民众关系和睦。以礼仪交往,人民和睦,国家间和睦,礼仪交往即是用德性宗旨进行交往。《尚书》说:“庶政惟和,万国咸宁。”[5](P235)以协和为礼,则国家内部安宁和睦,国家间和睦相处。和睦的原因是以德性为制度伦理的原理,以和为礼,和即是礼。和也是德,和是指和平。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文主义偏重礼仪与行政管理技术的特征,向和平主义转化。”[7](P159)礼仪交往即是德性交往,推进和睦,走向和平,实现立德为人。因此,国家确立邦国之礼,可以推动立德树人。国家的立礼路径要求在国家交往上确立协和之理,推行“好和”的宗旨理念,以和为理即是对内对外有礼仪。礼的根本是仁,礼的运用则是致和,邦国之礼的确立使立德树人目标实现成为可能,邦国交往上以德为交往宗旨,以“好和”为根本内容,使立德树人具有和睦的指向。从制度伦理上看,立德树人要有协和之理,交往上以和为德,推行“好和”的理念,即是说对内对外有和之礼,国家间交往上好和,即是以协和之理为礼,实现立德树人。

二、以道用制:天下行礼而依道为人

立德树人的国家立礼路径确立了以理立礼,通过立礼而确立道德本体之理。确立礼是为了执行礼,礼行天下,天下以道为礼,通过道规范制度伦理,人人行礼,实现立德树人。以道确立礼,道来自理,道是社会的根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人与人的根本道德准则,天下人人行使礼义,依据礼之道而践行人。《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章句说:“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2](P17)道是人依据自然之理而行使的路径。天下以礼来行动才能树立有德性的人。立德树人通过天下行礼路径,实现以礼规范人的行为,完成德性人在致用层面上的建构,礼规定了人的行为规则,以制度伦理培养德性,人依据道而行动,进而实现人具有德性。从哲学逻辑上说,天下行礼路径是“用”的逻辑层次,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第二层制度伦理路径。立德树人实现的天下行礼路径见图3。

图3

从图3 可以看出,天下行礼路径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天下以礼行动使人培育了德性,人则具有了道德。天下行礼指的是人依据社会大道来行礼,以礼规范人的行为,培育人的德性。人人行礼,天下形成礼的风气,移风易俗而有礼,则实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天下行礼路径主要从自然之礼、大道之礼和日用之礼三个方面展开,即是说人人依据自然之礼、大道之礼和日用之礼而规范行动,通过礼的行动将礼内化于人心,培养德性,实现立德树人。依据自然之礼使人与物具有自然和谐之礼,达到天人合一,使人善待自然,具有敬畏自然的善心,培养自然善德;依据大道之礼使人与人行使天下公道之礼,达到天下为公,具有天下公道正心,培养社会仁德;依据日用之礼使人与自身具有君子之礼,通过慎独戒惧,使自身具有君子言行,达到一贯本心,培养人的高尚人格。新时代天下行礼路径使人确立自然善德、社会仁德和高尚人格成为可能。

其一,新时代立德树人,以自然之礼为礼,参照自然善德,确立人的敬畏善德。人都有欲望,欲望的扩张产生人与人的矛盾,因此必须将人在社会上的欲望调节到一定的范围内。以自然之礼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具有自然善德,敬畏自然和敬畏善德,培养人的自然德性和品性,则实现立德树人。《中庸》说:“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2](P39)君子具有自然境界,有自然善德,君子“力求与自然合一,以求善心、诚心、仁心”,“视自己为平凡的人,行庸言庸行,归结为心境自然”[8](P249)。自然之礼指的是人处于自然状态,欲望不极度扩张,心态自然。天下行礼路径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参照,通过自然之礼的约束使人培育了平常心,人与自然合一,天人合一,以自然为心境,敬畏自然善德,行善积善,敬畏天地自然,人就提升了自然善德,则实现立德树人。

其二,新时代立德树人,以大道之礼为礼,依据天下大道,确立人的公道仁德。人与人之间有社会规范,天下大道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有大道之礼,大道之礼使人具有仁德。《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P1414)大道之礼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大道之礼规范了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规范了政治的宗旨和准则,不纯粹偏私。人与人之间行为公道,具有正心,公行天下,一方面是个人具有天下公道之心,另一方面是政治上天下为公,仁政爱民。以大道的制度伦理作为行动准则,则可培养社会仁德。以大道规范个人的社会行为,个人公道正直,则政治仁政爱民。新时代依据大道的制度伦理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使人以公道之心行事,礼行天下,则人人为公,则实现立德树人。

其三,新时代立德树人,以日用之礼为礼,依据君子之道,确立人的高尚人格。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将德行内化于人心而具有德性,这个内化的过程即是礼的规范和长期运用过程,因此立德树人的礼制路径需要日用工夫。以礼规范人的日常行为,事事规范,日日见功,这是“克己之功”,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才能为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P132)日用之礼即是人的平常工夫,日用之礼以君子之道为根本,时时在意,事事用功,显微无间,“君子终日乾乾”[5](P13)。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2](P72)以日用之礼进行个人行为规范,使个人内在的修养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形成高尚的君子人格,日用之礼的规范可以实现立德树人。日用之礼以仁道为根本,仁德是核心价值观。心有仁道,才有日用之礼的推行;经常运用日用之礼,以君子之道修身,则仁道内化于人心,形成高尚的君子人格。以日用之礼为行动准则,则培养了人的君子人格,人格高尚,依据君子之道规范人的言行,通过慎独戒惧工夫,则可以使人高尚,实现立德树人。新时代依据日用之礼规范个人的行为,使人以君子行为约束自身,推行一贯之心,礼行天下,人人有君子言行,则达到立德树人。

三、以范合制:个人示礼而内外合人

立德树人的国家立礼和天下行礼的路径确立了以理立礼和以道行礼的方法路径。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个人必须展示礼仪,个人以礼为示范,实现内外合一。内外合一即是以规范的行为展示礼仪,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礼仪相结合,个人与制度相结合,内圣与外王相统一。人内外相合而成为表里如一的人,实现立德树人。国家立礼路径是本体开端,天下行礼路径是致用过程,个人示礼路径则是体用合一。从哲学逻辑上说,个人示礼路径是“合”的逻辑层次,个人示礼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第三层制度伦理路径。立德树人实现的个人示礼路径见图4。

图4

从图4 可以看出,个人示礼路径为立德树人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个人对外展示礼的行动,目的是将内在的道德本体与外在的礼仪展示相一致,实现内外合一。个人主体通过礼仪的展示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实现立德树人。个人示礼的路径需要展示三个方面的礼仪:行义之礼、敬义之礼和位序之礼。行义之礼是根本的仁,敬义之礼是仁的运用,位序之礼是仁的形式。行义之礼是展示大义的行动,仁义相宜,即是说推行仁义大礼,展示以大道仁义为根本的礼仪,个人为人真诚,体现人本身的大义;敬义之礼是展示人的敬义,内外合一,本心的仁与外在的义相统一,内外合宜,展示以内外合义为致用的礼仪,个人表里如一,体现人行动的敬义;位序之礼是展示礼外在的形式,伦序调节相宜,伦理通过位置和秩序呈现出来,在位置上达到义和符合义,秩序排列体现正义,名实相符,名正言顺,体现了人在位置上的正义。

首先,新时代个人立德树人,展示仁义之礼,树立人的大义之德。行为的展示是大道仁义的体现,仁义相宜,通过行为展示,树立人的大义德性。立德树人目标需要在行为上展示仁的根本大义,个人内心有仁德,礼则展示人的仁德,礼的行为是外在的呈现。外在之礼的呈现要符合义,仁的合宜执行即是义,仁义相宜,因此礼是仁义的展示,是仁义相宜,是仁道大义的体现,达到言行一致。个人通过外在行为展示和体现了内在的仁德,实现立德树人。新时代人人将诚信作为行为的外在标准,诚信展示了自身德性,体现了守信的外在形象。诚信即是言行一致,这种外在风范是仁义之礼的展示,言行一致则德高望重,赢得威信。个人遵守大道仁义,在外在行为示范上体现大义,在日常行为中遵守大道风范,彰显仁道风范形象。扬雄说:“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9](P96)外在容貌展示内在品德。由于礼的行为展示大道仁义,行为就促成大义的产生。荀子说:“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10](P256)外在的礼体现内在的本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个人示礼路径可以实现立德树人,通过礼的行为展示仁道大义,行为发自内在的仁道大义,行为符合大义,仁义相宜,通过执行仁义之礼,强化内在仁德的修养和修为,确立人的大义道德,实现立德树人。

其次,新时代个人立德树人,展示敬义之礼,树立人的敬义之德。行为展示是内外合义的体现,内外相宜,通过行为展示,树立人的敬义德性。立德树人可以通过行为展现大义,内在本心的敬义和外在的礼仪相结合,内外合宜。《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孔颖达疏说:“直其正也,至所行也。”[5](P19)王夫之解释说:“存之于体者曰‘正’,制之于事者曰‘义’。‘内’以持己言,‘外’以应物言。主敬则心不妄动而自无曲挠,行义则守正不迁而事各有制;天下皆敬而服之,德不孤而行之无疑矣,所以不习而无不利也。六二居中得正,敬德也;顺而不违天之则,义行也;故为坤道之盛,而君子立德之本也。”[11](P86-87)内在的品质为直,外在展现为义,内外结合,达到适宜。外在的礼体现为内在的敬,本心有敬,才有外在的礼,内外合宜。人展示敬义之礼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可能,外现之礼需要内在的敬心,通过外在义的展示增强内心的敬意,久而久之则实现立德树人。新时代个人示礼的路径可以实现立德树人,通过外在行为展示内在的敬义,行为发自内在的直道敬义,行为符合内在的敬心,内外合宜,通过执行敬义之礼,强化内在的敬义之德,推动人的敬义之心,实现立德树人。

最后,新时代个人立德树人,展示位序之礼,树立人的正义之德。行为展示是在位达义的体现,伦序体现节文,通过行为展示,树立人的正义德性。立德树人可以通过秩序礼仪的行为展现正义,秩序之礼展现了伦理道德,对位置和名分的遵从展现了应有的伦理,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体现了天下正义。位置和秩序即是伦理和节礼,是制度伦理,体现了道德正义,礼的展示使人趋向正义。《礼记》中言:“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王夫之注释说:“‘口腹耳目之欲’,或顺或逆,流激而成不正之好恶,以和平冲淡养之,则好恶各安其节,而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反其天则矣。”[12](P897)王夫之说:“礼行,而下不逾分以自侈;义行,而下不崇利以干君。自上躬行之而启迪之,则不待立法而臣民自靖,不待用制而臣民自服。”[13](P914)先王之制礼作乐使人归于正道,通过君臣和君民的位序之礼使人各司其职,各尽本分,养成正义德性,实现立德树人。新时代个人示礼的路径可以实现立德树人,通过位序行为展示内在的正义道德,行为遵从应有的制度伦理,行为符合节文伦理,在位置上达到应有之义的原则,通过执行位序之礼,强化应有的正义,推动人的正义之心,实现立德树人。

四、以善美制:本心美礼而美善化人

国家立礼、天下行礼和个人示礼的路径确立了以理立礼、以道行礼和以范示礼的路径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立德树人最后进入到本心美礼的路径,礼的制度伦理使立德树人进入到美善层次。从哲学逻辑上说,本心美礼是“美”的逻辑层次,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实现的第四层制度伦理路径。以美善之礼实现立德树人,达到礼的最高层次。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通过立理、用道和内外相合达到内心至善的目标,使内心向美善发展而内化成德性崇高的人。朱熹说:“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2](P3)善是极致。王海明说:“善是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的效用性”[14](P26)礼的发展以内心的美礼为善,礼的规范达到本心的理想层次,礼的美在本心,本心以礼之美为善。礼是为了达到善,超越现实,达到内心完美,将自身造就成完美的人。本心美礼的路径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美礼、社会美礼和理想美礼。本心美礼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第四层制度伦理路径。立德树人实现的本心美礼路径见图5。

图5

从图5 可以看出,本心美礼路径为立德树人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通过追求美的礼而实现立德树人。礼的发展具有美的内涵和目标,通过礼达到美,即实现本心的自然美、道德美和超越美,本心趋向美则能通达立德树人。礼之美从自然的美礼开始,自然之礼是以自然状态之礼为美,使人具有自然之心,处于平常心态,达到清心之美。礼之美有社会的美礼,社会之礼以社会交往之礼为美,使人具有道德之心,处于利他心态,达到善道之美。礼之美有理想的美礼,理想之礼以崇高理想之礼为美,使人具有理想之心,处于超越心态,达到完美之心。本心从自然、社会和理想的三层逻辑提升礼发展的目标,使本心内化为有美善之德,实现立德树人。

首先,新时代以礼的自然美的性质为参照而实现立德树人。自然之礼是美的,人追求礼的自然之美从而使人具有自然心态而通向立德树人。自然是和美的,自然是和乐的。《礼记》述说了礼是和乐之礼:“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5](P1531)自然之礼是天地和万物的自然秩序,自然之礼是和乐的,和乐是美的。二程说:“礼以和为贵,故先王之道以此为美,而小大由之。”[3](P257)和能够达到美的目标,和的目标即是美与善。由于自然之礼具有和美的性质,人以自然之礼为参照,养成自然心态,使人的心境处于平常心,调节欲望,少私寡欲,使本心德性提升。平常心态即是一种大德,自然心态即是一种美德。董仲舒说:“推恩者远之而大,为仁者自然而美。”[15](P52)自然状态即是美,自然而然即是仁德,清心即是美德。新时代以自然之礼为美,以自然之礼规范人自身的心态,清心自然,以平常心态处世,不骄不狂,心态平和,可以通向立德树人。

其次,新时代以礼的社会美的性质为参照而实现立德树人。社会之礼是美的,人追求礼的社会之美而使人具有利他心态而通向立德树人。社会之礼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礼仪进行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和调节,以和为贵,达到善道,和善为美。张栻说:“若夫乐与好礼,则进于善道,有日新之功,其意味盖无穷矣。”[4](P102)社会之礼以善道为宗旨,意味深长,和美无穷。朱熹在解释“礼之用,和为贵”时说:“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2](P51)社会之礼从容不迫,是美的礼,以和美为目标,人与人之间通过调适,达成道德共识,实现和美。王泽应教授说:“道德共识形成的基础在于人类共生共存的需要、交互主体性的内在要求和个体成员具有的共同性价值追求。”[16](P24)社会之礼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本心在道德共识的调节下形成了利他心态,以善道为美,增强了本心的道德品性,实现立德树人。新时代以社会之礼为美,以社会之礼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具有道德心态,回归道德本心,以和为贵,以利他心态处世,以忠恕为道,善待天下,可以实现立德树人。

最后,新时代以礼的理想美的性质为参照而实现立德树人。理想之礼是美的,人追求礼的理想之美从而使人具有超越心态而通向立德树人。自然之礼和社会之礼向前发展通向理想之礼,理想之礼通达艺术的层次,理想之礼是精神的超越,达到理想崇高。张立文教授说:“艺术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形式。”[17](P295)礼的理解和运用在美的层次上达到艺术的层次。朱熹在解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时说:“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2](P94)以礼规范人伦秩序,对礼的理解达到通透的程度,对礼的运用达到熟练的程度,进入到艺术精美和理想崇高的境界,超越自然生存之礼和社会道德之礼,达到理想至善的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实现立德树人。冯友兰说:“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18](P7)圣人是美善化身,是礼的最高境界。新时代以理想之礼为美,以理想之礼美化人的本心,使人的本心具有至善和超越心态,超越社会,以美善为美,以崇高心态处世,以美善化解天下,成为完美的人,实现立德树人。

综上所述,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可以在制度伦理下探求实现路径,通过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制度伦理进行建构和实现。国家立礼是首要的立德树人路径,通过理来确立礼,即确立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国家重视根本道德观念,尊重礼之理才能在国家层面上以德性树立时代新人。天下行礼是第二层路径,以道确立礼,道是社会的根本价值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道德准则,以天下大义为宗旨,在社会中人人行使新时代礼义准则,依据时代大道而为人处世。个人示礼是第三层路径,即是以规范的行为展示礼,规范的行为是个人与制度相结合,实现内圣与外王相统一,内外相合而成为新时代表里如一的人。本心美礼是第四层路径,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通过立理、用道和内外相合而达到内心至善的美德目标,内心趋向美善而内化成为新时代理想崇高的人。从哲学逻辑上分析,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路径体现了体、用、合、美的哲学逻辑。

猜你喜欢

本心德性树人
德性的自然与不可教的悖论*
——柏拉图《美诺》中的德性难题
跨年时 有所思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关于本心
Gwendolyn Brook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