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孩子?

2021-10-23悠悠我心

世界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义工孩子教育

悠悠我心(王莉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直是教育中的热点话题。每当我们在回顾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温故而知新。

一个中国孩子问爸爸:咱家有钱吗?爸爸说:有啊,这些钱以后都是你的!

一个美国孩子问爸爸:咱家有钱吗?爸爸说:我有钱啊,这是我努力工作换来的!

这是一幅漫画所展示的内容。

钱归谁?金钱观的背后折射出中外教育的不同。我们的父辈都是倾其所有地将一切给我们,而我自己也是如此,总想着拼命努力,把能留的都给孩子。这是中国的传统思维和文化特性——一切为了孩子,一切都给孩子。网上有家长对一位教育学者抱怨:在孩子还没上大学时就把给孩子买房的钱准备好了,但是孩子却没有上进心。学者调侃道:你连房子这样的“大件”都给孩子准备好了,孩子还需要上进心做什么呢?

反观国外,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比如,父母在孩子18岁后就要孩子自食其力,上大学的费用也是靠自己打工去挣,等等。良好的教育可以唤醒生命,不同的教育模式塑造出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培养独立,从娃娃抓起!

我们先看看国外名人的家庭教育方法。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父亲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里根11岁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賠12.5美元。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先借给你,1年后还我。”从此,里根每逢周末、假日便去打工,半年后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里根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在她5岁时,父亲就教导她: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他注重培养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她7岁时,父亲只允许她看3类书:人物传记、历史和政治书籍。父亲有意引导女儿就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机智沉着、充满穿透力的雄辩艺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奥巴马为两个女儿制定家中纪律,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设闹钟、干家务等,锻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不仅名人们如此,普通家庭也一样。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孩子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意志品质的衡量往往通过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来评判,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翻阅大量国外家庭的事例介绍,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个共同点——独立,这让人深思。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其中有一条“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事实上,他们对孩子的自立训练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比如,六七个月大的宝宝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学着自己吃饭。玩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或跟小朋友一起做,很少缠着父母。很多孩子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三四岁时有了害怕心理,家长就买小夜灯彻夜亮着……这些家教理念非常适合我们揣摩和学习。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父母要做个敏感的观察者,根据孩子所处敏感期的不同,按照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在发展心理学中,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在儿童期(1.5—3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解决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儿童掌握了大量技能,学会了坚持或放弃,一方面父母必须规范儿童的行为,同时也不能任由孩子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只有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国大部分家庭提倡孩子独立自主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在他们看来,大包大揽下孩子无法成人,反倒成了你意愿和财富的傀儡。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却选择不做——这也是一种“无为”和“有为”的辩证法。

到中学阶段后,一般美国家庭的小孩都有自己的兼职工作,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即使有钱人家的小孩也要自己打工挣学费。有个美国律师家庭的孩子参加短期留学项目,孩子就是自己去筹款的。方法之一是打工,如果钱还不够,便去筹款找赞助人。家长的工作是教育小孩如何找赞助人,比如如何写信、跟人家陈述。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开始写赞助申请信。信发出后,有个老太太回信了,提了3页纸的问题,问她学什么、怎么学、出国学习有什么好处等。孩子就跟考大学申请入学一样,一丝不苟地一一回复。不久,老太太寄来了1200美元。

这一切都很费事,最简单的办法是家长直接给钱,但这叫“授人以鱼”,看似捷径,可少走的路日后要用生活的弯路来还。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开动脑筋筹划、如何独立开展一个项目、如何去感恩珍惜,这些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是教会他们抓“鱼”的“渔”。

美国义工在卢旺达开展慈善援助工作。

猜你喜欢

义工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