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奇观钱江潮

2021-10-23徐艳文

浙江林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观潮钱塘江大潮

徐艳文

杭州钱塘江大潮以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闻名于世,并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钱塘江观潮始于唐,盛于宋,观潮最佳地点原来靠近杭州,明代以后由于江槽北移,江流、海潮改道,现改在海宁盐官城南的占鳌塔下。因此,盐官成为观潮胜地。钱塘江大潮发生的时间需要按农历计算,农历每个月的月初、月中,钱塘江都会有大潮,这之中又以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钱塘江大潮潮涌最大、最为壮观。

观潮公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安澜广场。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日,我到此地已是八月二十,游览过盐官古镇,乘车来到镇南的观潮公园。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见安澜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花岗岩牌坊,上额刻“天下奇观”四个大字,为海宁籍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所书。中额刻着孙中山的名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牌坊石柱上有楹联:气象苍茫涵日月,波涛吞吐自春秋。石牌坊后面并列的三座石拱桥,栏板上雕满各式各样的波涛浪花。走过石拱桥,是三座并列的石坊,坊额上刻“日夕萦念”四个金色大字。“日”指白天,“夕”指黑夜,“萦念”是连续不断的思念。钱江大潮像浩浩荡荡流入大海的江水,因对故地的思念,白天、黑夜来来回回从不停歇。

走过石坊,见前面是一座三层高台,台沿上镶着一块“白石台”的石匾。据说,此台原为乾隆御驾观潮处。因石坛早已湮没,2002年,当地政府以汉白玉石料重建一座白石台,用于观潮日的大型庆祝活动。白石台两侧建有圆弧形红墙,靠墙立有十多块汉白玉石碑,上刻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巡视钱江海塘或观潮时题写的诗文。

钱江海塘大堤。大堤顶宽七八米,铺有方形道板砖,两边土坡上植有草皮,不远处有一座宝塔。站在堤上朝江面望去,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大堤南侧是一条宽约十多米的平台,平台外侧立有坚固的石栏杆。平台内侧石坛上有一对铸铁卧牛,栩栩如生。

我见观潮时间尚早,便沿着江堤向西游览。步行数十步,见一方花岗岩平台上立着九个造型奇特的铜像。该铜像主题名唤“观潮之约”,只见每座铜像面部颇为具象,而身体上却布满波纹,象征江中滚滚而来的潮水。铜像前斜放着一块铜板,上面刻有其背景介绍:“1923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任鸿隽、朱经农、曹诚英、胡适、陶知行、马君武、陈衡哲等一行应徐志摩观潮之约,相聚海宁。那天上午,胡适、曹诚英和陶知行从杭州坐火车出发,徐志摩等一行则坐上海方向来的卧铺专列,大家在斜桥会合后,分坐两船,经水路前往海宁县城(盐官)。下午一点半,海宁潮如约而至,潮声澎湃,万马奔腾,瞬间汹涌西去,众人尽兴而归。”

洋洋大观 人山纷赞阵容阔

江堤历史文物。看过《观潮之约》,登上江堤观赏宝塔。这座塔称“占鳌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砖身木楼,呈楼阁式,高39.73米,周长25.32米,六面七层,飞檐悬铃,围廊翼栏,有石阶木梯直达七层之巅。清康熙年间维修时曾改名“镇海塔”,1983年修缮后,复名“占鳌塔”。登上宝塔最高层,延绵浩荡的钱塘江和盐官古镇尽收眼底。

继續西行,见海堤下面的平台上有棵大树。这棵大树的历史要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清高宗弘历亲临海宁勘视海塘,三月初三下谕并御制《观海塘》志事诗一首,并在占鳌塔西植朴树一棵,旨在弘扬“以朴为贵”的理念。迄今老树已逾二百余年,仍巍然挺立。过了乾隆手植古朴处,走进一座重檐六角亭,亭额挂着一块“毛泽东观湖诗碑亭”匾额,亭中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上刻1957年9月11日,毛泽东主席来盐官观潮写的《七绝·观潮》。西面还有一座“中山亭”,是民国5年(1916)9月5日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蒋介石等来盐官观潮的纪念亭。由于担心大潮将至,我看到这便急匆匆返回观潮台。

候潮台观潮。这时,候潮台已经挤满了人,有人一边看手机,一边说快来了。然而,朝江面望去,仍是风平浪静,一点动静都没有。江滩浅水处有座水文观察台,看观察台水泥柱边水流的方向,还是朝东流的。我心想,要是涨潮,水流必定先朝西流。后来发现,直到大潮来时,水泥柱旁的水流仍然是朝东流的。当我们全神贯注看着江面时,突然远处隐约出现一条白线,自西向东慢慢移动,到了近处反而不见了。正当大家纷纷议论时,耳边隐约听到隆隆的声响,一会,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犹如万马奔腾。踮起脚尖朝东看,江面一条白浪滚滚而来,惹得人们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拍照。一瞬间,一条横江巨浪到了眼前。当巨浪冲击到水文观察台上时,腾空翻出一片波涛,似有横扫一切的气势。一眨眼工夫,大潮呼啸着过去了,留下一片白沫,向西奔腾而去。

猜你喜欢

观潮钱塘江大潮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抓“变化”,品味钱塘江大潮之奇
习主席视察黄河
问潮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男子观潮被卷走后又被拍回岸
钱塘江
赵学敏书法作品《七绝·观潮》
全家都来学中文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