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设计下的美术项目化学习实践
2021-10-22白云云
白云云
【摘 要】本文借助大概念建构下的单元设计,依靠成果引領、问题驱动等方式,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途径,探索以“黄金”“青铜”“陶瓷”三大主题为线索的文化理解,以及基于比较手法的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
【关键词】大单元 大概念 艺术比较 项目化学习
一、“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设计架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2019年编制的《上海市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提到,美术学科的学习按照绘画、雕塑、工艺、设计、欣赏五个主题展开。在“欣赏”主题概述中强调“多元的学习经历,积累审美体验,拓展艺术视野”,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与国际文化理解,进一步提高审美判断与艺术欣赏能力”[1]。201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中学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对中学生艺术学科“感受与鉴赏”之关键能力的描述中谈到,“能解释和评价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被看作是“感官调动、描述感受、评价作品”这一具体表现指标的最高水平[2]。
从上述要求与单元教学指南中不难发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块化”“单元化”的趋势越加明显。教师在教学中也能逐渐感受到,学生若想获得深度学习体验,需要合理借助学科大概念,进行连贯的结构化学习,这是获取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当代美术教育深耕的前提条件。
笔者偶然见到一份限量版邮票(见图1),那是著名的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金面具”(以下简称“四川金沙面具”)和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以下简称“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的组合版。这两张邮票指向风格迥异的“黄金”艺术,看似情况不同,实则大概念相同—都指向“比较艺术文化”这一个学习方向。倘若与教材有机整合,将是一个完美的教学单元。巧合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艺术》教材,第二单元“融入生活的多彩艺术”第二课“火土陶艺”,讲述的正是美术材质所带来的一系列创造,以及艺术文化的形成等。笔者有效开发教材,拓展“黄金”资源,随即设计了一个基于“比较艺术文化”的单元项目化学习活动(见表1)。
为了说明本单元大概念引领下的教材整合运用、教学设计架构、学生项目化学习,以及阶段性学习成果、评价等情况,下文进一步诠释诞生于两张邮票的“比较艺术文化”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方案。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掌握黄金、青铜、陶瓷三种造型材质与技术,能够在对比分析中学会鉴赏与评价艺术文化的基本方法,制作基于问题解决与学习参考的“艺术比较学习手册”(以下简称“学习手册”)。
过程与方法:在“黄金”“青铜”“陶瓷”三个子题的比较鉴赏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具体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艺术作品的材质与美感特点,理解文化异同,尊重中外艺术文化遗产。
【单元名】
学会“比较”—如何理解同类型文化艺术。
【教学资源】
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艺术》教材第二单元“融入生活的多彩艺术”第二课“火土陶艺”,两张“黄金”邮票和青铜艺术资料。
【学习对象】
八年级学生。
【基本问题】
如何通过合理的比较,欣赏与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下同类艺术的不同表现?
【小问题】
(1)四川金沙面具与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是一回事吗?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为何?
(2)如何看待4000年前的世界青铜器艺术?你怎样评价青铜材质在艺术发展中的地位?
(3)为什么中国陶瓷世界一流?中国陶瓷是如何走向世界领先的?你认为其他国家的陶瓷(文化)如何?
【单元设计思路】
(1)性质及特点
立足于教材中设定的“陶瓷”内容,结合“黄金”“青铜”与“陶瓷”在同一逻辑层面的艺术媒介,进行造型、内容、风格等比较学习。这是一个完整的中长期项目化学习活动(8课时)。
(2)学生知识与技能现状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系统的美术学习,对美术学科特有的媒介、材料认识基础较好,普遍知道材质对作品效果的影响,但由于各学科相对独立、知识之间的架构并不相通,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媒介、材料背后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认识并不深刻,由艺术发起的认知系统尚未很好地形成。在欣赏水平上属较浅层次,尤其是缺乏国别比较能力,不能通过欣赏、鉴赏作品进行很好的文化理解迁移。
(3)教学思路和理论依据
教学思路:借助大概念“艺术比较”,提出基本问题“如何通过合理内容的比较,欣赏与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不同表现”,明确学习成果为“学习手册”。随后,将单元切分成以“黄金”“青铜”“陶瓷”为独立主题的三大内容。在主题中,分别以小问题入手,击破三大主题中的数个小问题。最后归纳,合作完成学习手册的制作,落实本单元学科核心素养。
理论依据:大概念、逆向设计、项目化学习。
(4)学习目标(真实性学习任务)
在“黄金”主题学习中,横向对比了解黄金的地理条件对材质的影响,四川金沙面具和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的黄金原料、面具造型取决于什么,折射出怎样的审美特点。在这一主题下完成调查记录,包括图表设计和文字概述两个内容,以学习单的形式呈现。
在“青铜”主题学习中,对比欣赏秦陵“青铜之冠”和公元前四世纪雅典青铜人马,用调查研究、资料查阅、对比分析等方式揭示青铜器在早期出现的必然性、文物挖掘的必要性等,谈谈理解。在这一主题下完成青铜器临摹,或设计一个现代青铜雕塑作品,以绘画形式呈现,辅以文字记录。
在“陶瓷”主题学习中,通过了解土耳其古陶瓷以及日本瓷器的特点,纵向对比,探究“中国陶瓷世界一流”的原因所在。在这一主题下完成图表、文字、临摹或创作等任务。
把以上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成学习手册。
(5)教学策略与方法
逆向设计法:主题开始时,教师展示驱动性问题与成果实例,然后展开教学。
学习支架法:教师在学生收集资源、整理选用资料过程中,提供帮助。
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驱动,完成一份可展示、参考、留存的学习手册。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给予能促进学生下一步发展的积极评估。
【评价方案及评价量规】
单元评价方案及评价量规如表2、表3所示。
二、“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
此次单元设计耗时较久,连接大概念的小问题设计完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总的来说,可从单元三大主题的实践来介绍此次项目化学习的过程。
1. 项目初探—“黄金”主题
本单元项目化学习由“黄金”而起,因此将“黄金”主题作为单元“第一炮”顺理成章。第一课时,教师介绍整个单元的架构及任务—“学会在比较中掌握不同艺术文化”,后引出“黄金”主题。教师将两张邮票展现在学生面前,交代金面具史料故事,随后邀请学生在图片与视频欣赏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讨论,得出结论,将表格填写完整。第二课时,教师邀请学生制作学习手册,以小报、海报的形式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观点,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如排版、文字、色彩要素等。第三课时,学生将前两课时的收获与资料汇总,用美术技法制作、烘托并完成学习手册的第一部分—“黄金”学习单(见图2)。
2. 渐入佳境—“青铜”主题
在“黄金”主题学习基本顺利的基础上,展开第二主题“青铜”的学习。在“黄金”主题中,“成果导向”有效,本课沿用了这一方式,教师抛出七个带有指向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西方艺术中的“青铜”情况时,做适当考虑。
学生已在“黄金”主题学习中获知了学习方式,因此在“青铜”主题学习中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开始有效地探索与合作。在制作学习手册时,更是离开了“黄金”主题的版式(“黄金”学习单中,设置了三个固定板块—标题、黄金概况、某一话题),转而探索更加开放、个性的创作内容(见图3)。
3. 完美收尾—“陶瓷”主题
在经历了“黄金”“青铜”两轮主题学习后,学生已基本掌握方法,能够在“陶瓷”主题中自行寻找围绕小问题的、带有研究深度的话题,从而整理“陶瓷”这一媒介下的艺术文化比较学习的内容,整合到学习手册的最后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对“成果导向”的方式非常熟悉,故而“陶瓷”主题并没有像前两个主题那样历时三课时,仅用两课时就完成了探讨与创作。在“陶瓷”主题中,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小问题,并自行设计、运用资源美化及整理学习手册版面(见图4)。
三、“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经验
“邮票”是笔者极为偶然的一次发现,却引发了一场有意义的大单元项目化学习。这次学习与传统美术教学相比,优势非常明显。此次实践中,笔者归纳出如下经验,与读者共同探讨。
1. 将看似零散的教学资源化为整
上海现行的八、九年级美术教材已变为2020年版的《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音乐与美术两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合为一本却又相互独立,这无疑给美术教师带来不小的冲击。从该版本教材中找出“散落”“有共性”的内容,并适当引用经典或流行的教学资源,再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能将八、九年级的美术课引导到“单元化”的轨道上来,既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又忠于教材的编写意图。
2. 将看似无关的学科知识相关联
在倡导跨学科学习的当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已自然而然发生。在项目化学习的指引下,学生要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大小问题,必然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此时,良好的单元架构与有效的项目化学习,构建了学生获取跨学科知识的安全网,也帮助学生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如学生在“陶瓷”主题中提出:“陶瓷耐高温,能做导弹的外壳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
3. 将深度学习交给真实问题情境
“解决现实问题”“真实情境”是项目化学习的显著特征。随着本单元实践的深入,这一点越加凸显。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在规范、严谨的单元学习中,在成果驱动的项目实施中,学生会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质量的问题—围绕核心的驱动性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想要知道答案,他们才会花大力气去思索、去探究,这显然能促成有深度的学习,孵化出高阶思维。如学生设计个性化问题时,谈到自己吹过的“黄金长笛”,感觉较一般长笛“音色温润,更加适合演奏”,学生调研探究后发现,黄金的延展性更柔和、振动频率略低,故声音更悠扬。以另一学生的本单元系列作品为例,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他的驱动力比平时强,问题颇有深度,作品水平较之以往更高(见图5)。倘若项目化学习没有制造出真实感,學生的收获不会如此大,体会也不会如此深刻。
四、“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问题反思
一次“偶遇式”实践,笔者发现了美术学科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化学习优势。然而,美术教学是否都可按照单元式、项目化学习来设计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反思。
反思一:面对班级人数过多的现实状况,如何有效划分项目化学习小组,教师需要介入吗?介入多少?怎么介入?这是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反思二:不是每个“大单元”都可以“偶遇”,项目化学习最好的做法是整合教材资源、选取优质对象。把教师本人变成能够策划、执行单元教学与项目化学习的角色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37.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6.
(作者单位: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