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作业质量?促“双减”落地
2021-10-22耿洁范亦萍
耿洁 范亦萍
作业管理是教学管理环节中基础又重要的一环,加强作业管理与设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十条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指导。如何不断丰富作业的内涵,将作业与教学综合改革同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小学围绕生命课堂的构建,积极响应“双减”政策要求,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教学管理中通过规范作业数量、优化作业设计、改进评价方式等手段,积极促进“双减”落地。
一、规范作业数量
1. 明确标准
对于学生作业,学校明确要求,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一、二年级作业在课内完成,不布置课外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按时、整洁、规范”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全批全改,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和复批。通过批改作业,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时加强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作业资源。
2. 明晰责任
学校构建以教研组长和班主任为总协调人的学科作业协商机制。教研组长确定学科作业方案,明确本学科各年级作业质量和教师批改要求,指导本学科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作业内容、形式和数量,指导教师设计好每周基础性作业和每月实践性作业,提高作业设计的计划性、针对性。班主任统筹协调本班作业情况,控制作业总量,并记录在班级作业情况记录表上,确保作业精选优质,并做到学科平衡、分配合理。教导处对作业总量及内容进行审核,确保作业布置符合要求,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二、优化作业设计
1. 培训中转变观念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检测学习效果,长期以来却成了学生的负担,甚至给家长带来了焦虑。为此,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转变教师观念,达成共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作业布置,都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完成过程也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分析教材,精准把握学情,明确作业承载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可以少布置,对于教学重点和学生易错的内容要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
2. 研讨中提高认识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不尽相同,学生对作业的需求和需要的作业指导、反馈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提升教师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的能力,学校各教研组结合作业方案的制订和作业检查的情况,积极开展研讨,重点研究作业的育人功能和科学设计,引导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综合分析作业的目标、数量、难度和学生差异等因素,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通过研讨,教师们认识到,要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科关键能力,结合教材和学情考虑设计作业,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确校正课堂教学,精细反馈作业情况,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不断完善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增强作业实施效果,实现作业减负增效。
3. 实践中不断改进
为了使作业更有针对性,我们不断优化作业内容,在作业设计中突出“三性”。
一是整体性。以往教师上完一节课,便给学生布置当天相应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呈碎片化,缺少整体性。基于单元整体备课的要求,我们组织教师单元集体备课时,尝试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在单元视角下统整作业设计与教学评价,便于教师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系统思考单元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作业等,使作业设计更具系统性、结构性、关联性,提高教师对学科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设计能力,全面提升学科素养。同时,建立各学科作业设计资源库,打通优质资源共享通道,提高作业整体设计的水平。
二是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关注学情,实现作业分层,探索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挑战性作业,供学生选择,既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巩固基础的保障,给中等学生思考的空间,又引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激发学习热情,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实现成长有个性、发展有方向。
三是情境性。打破单一重复的模式,作业样式 设计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书写练习、口头练习、戏剧表演、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有单学科作业,也有跨学科的整合作业,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改进评价方式
1. 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在以往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只给一个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带领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多样化批阅和标注,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不仅关注正确与否,更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一朵朵小红花、一枚枚小印章,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一句句语重心长的话语,一行行鲜亮夺目的字眼,字里行间是教师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此外,我们还尝试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会展示等形式的作业评价,让作业评价真正活起来。
2. 变作业检查为集体交流
以往檢查作业,都是由学校教导处负责,为了便于教师互相学习,学校将作业检查改为交流,即检查作业时,学校教导处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大家一边检查各班作业是否符合教学常规管理的要求,一边学习他人作业布置和批改的优秀经验,在看、评、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大家共同交流,肯定作业中好的做法,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就共同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例如,在数学作业交流中,有的教师用自主知识整理代替简单的重复抄写;在语文作业交流中,有的教师优化名著阅读过程,巧借思维导图记录阅读经历;在英语作业交流中,有的教师设计的作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习内容,由教师布置到学生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设计,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作业的质量。活动结束后,不少教师意犹未尽,留在现场边学习、边记录。
3. 变作业评比为全校展览
以往检查作业时,凡是优秀作业,都由教导处为该学生的作业盖上“优秀”印章。为了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推动全校学生整体作业质量的提高,学校将优秀作业在全校进行展览,以展促学,以评促优。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欣赏优秀作业,不禁被一份份书面整洁、字迹端正、正确率高的作业折服,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并为身边的伙伴点赞,愿以他们为榜样,把作业完成得更好。
作业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全方位考虑,把作业研究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探索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作业。学校鼓励教师不断创新作业形式,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通过作业设计的不断优化带动学校教学实践不断走向深入;而成功的教学实践成果又将推动作业设计进一步优化。
学校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好“双减”工作的各项要求,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