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些文物容易“见光死”

2021-10-22雨田

科学大观园 2021年20期
关键词:船体木质兵马俑

雨田

炭化成碎片的万历皇帝龙袍。图片|收藏拍卖杂志

最近,某大神复原了秦始皇兵马俑的真人动图,又眨眼又微笑当真“活”过来了。有人疑惑:“秦始皇陵那么大,为啥还不开挖,很好奇里面还有什么宝贝。”文物专家表示:“挖出来保存不了就麻烦了,因为古墓出土文物很容易‘见光死。”

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哪些考古发掘的文物容易“见光死”。

我们在参观博物馆时,常会发现有的文物即使上千年仍然金灿灿、亮晶晶的,有的就黑乎乎的一团,差别怎么那么大?原因就在于文物的氧化程度不同。

通常来说,埋在古墓里的文物,因氧气少,惰性气体多,不易发生腐蚀,很多文物即使深埋地下N年,也仍然像新的那样。但文物一旦被考古人员发掘出来,它们所处的环境从地下变为地上,湿度以及光照条件、空气成分会发生剧烈变化,就容易发生腐蚀,甚至炭化,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对文物会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害。

就材质来说,无机质文物是比较稳定的,譬如石头、陶瓷、玉器等受环境影响较为微小,出土后一般不会受到很大影响;金属文物也容易受到腐蚀,但金器就很稳定,出土后仍然金光闪闪。

令考古学家们和文物保护者们最头疼的就是有机质文物,它们包括丝织品、纸质、食物、木质文物等,它们都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是十分脆弱的文物,轻者炭化变黑,俗称“黑化”,重者直接变成粉末甚至灰飞烟灭。而有机质文物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目前科技还没有很好的解決办法。

因此,如果稍微发掘不慎,考古现场就不会变成“灾难现场”。

明代皇陵在历史上一直保存完好,大部分未曾被盗。1955年,在郭沫若等一众学者的呼吁下,明定陵获批进行考古发掘,尽管当时受到了来自夏鼐先生等考古专家们的理性反对。

不出所料,定陵里出土大量奇珍异宝,亮瞎众人双眼。而当时还有大量织锦布料出土,总计165匹,仅万历身边就放了69匹。在此之前,还从没有发现过如此大量的古代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

这些出土的丝织品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万历皇帝的龙袍了,只可惜当年执意要挖掘皇陵,又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封尘多年的龙袍在与空气接触后开始迅速氧化,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已经炭化破碎了,专家花了多年时间才将其复原,可以见其精致华美。

金器、上釉彩陶这类出土文物不容易氧化。图片|收藏拍卖杂志

而其他专为宫廷织造的衣物和丝织品,在发掘后也开始慢慢变硬、变脆、变色、变霉。这些件件堪称珍品的丝织文物炭化,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如果说像丝织品文物炭化还有个“残骸”,那么,考古发掘遇上食物,稍有不慎就会灰飞烟灭,连渣都不剩。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也有不少失误。当时发现了小麦、水稻、瓜果等许多农作物,尤其是装在容器里的水果,被发现后,不一会儿就氧化消失不见了。

当时考古人员在一件漆器鼎里还发现了一碗藕片汤,清澈得就像昨天刚做出来一样,但藕片接触空气后很快融化,几秒后完全消失,汤也变成黑色。幸亏摄影师及时拍下,让我们还能看到个大致模样。

附着在出土文物上的颜料也是很脆弱的,接触空气后很容易脱落,虽不至于让文物“见光死”,但也会让文物原本面貌受损。

40多年前,当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遗址(今兵马俑一号坑)挖开时,看到一尊尊色彩艳丽的兵马俑曾激动不已。遗憾的是,五彩斑斓的形象只维持了不到十几分钟,甚至有的只有十几秒,陶俑上的彩绘便纷纷起翘、卷曲与脱落,兵马俑变成今天大家看到的“灰头土脸”模样。

根据研究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先在陶体涂上生漆做打底,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矿物颜料上色。陶俑见光后之所以颜色会快速脱落,主要原因是出土前后湿度与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巨大所致。

陶俑出土前环境条件湿度大且温度低,出土后暴露在干燥与高温的环境中,使得对水分格外敏感的生漆涂层发生皱缩并卷曲变形,进而导致外层彩绘收缩、起翘乃至脱落。

竹子或木质文物在出土后也很快会发生氧化反应,一些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竹简如果不及时隔绝氧气,就会导致上面的文字消失,从而无法释读,这对文物来说是致命的。

而一些木质古船,在海底沉没多年,有时候也会保存完好,如果贸然打捞,也会导致古船遭受损毁。不过,“南海一号”沉船则是一起成功的范例。

当时,考古人员发现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宋代古船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依然坚硬如初。被海水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烂,除了船体本身用松木制作并刷上多层桐油保护外,船体沉没后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这些淤泥使得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被氧气破坏。于是,专家们便大胆提出将“南海一号”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并存放在一个巨型玻璃缸中,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从而保证文物的安全,也为将来研究宋代造船技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所以,我们花了几亿元的代价,采用整体打捞、室内发掘的新技术,来保证船身和物品的有效发掘和保存,是完全值得的。

正因为很多文物的脆弱性,我们在考古发掘上会慎之又慎,以免再发生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损失。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何一些规模浩大的皇陵古墓等都没有主动进行考古发掘,主要原因是在无法保证文物安全性的时候,我们还不能贸然发掘,除非是无意中被发现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进行保护。

所以,我们选择按兵不动,等科学技术进步了,有充分的条件保护好这些国宝们的时候,再主动发掘也不迟。而现在,就让国宝们再睡一会儿吧。

◎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猜你喜欢

船体木质兵马俑
熟香新酿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木质餐具的清洁与保养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木质风景画
船模玻璃钢船体的制作方法(上)
挖“兵马俑”
多彩木椅
劈波斩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