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实践探讨
2021-10-22邓萍玲
邓萍玲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 成都 610041)
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2 个、安全县15 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宜宾市翠屏区、盐亭县、简阳市、雅安市名山区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本文对创建经验成效进行了系统总结,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创建工作经验及成效
1.1 条件保障先行,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1.1.1 属地责任落实到位 县级政府统筹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和乡镇的力量,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并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核,考核权重达5%以上,用考核“指挥棒”推动创建工作。
1.1.2 机构人员落实到位 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作为关键项,督促县级建立健全严密高效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成都市建成146个标准化乡镇监管服务站和940 个村级服务点,配备专兼职人员2 770 名,基本实现“乡有人看、村有人管”。
1.1.3 资金保障落实到位 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将监管、检测、执法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奖补每个创建市100万元、创建县50万元。2020年省级财政又奖补9 个已命名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每县100万元。
1.2 创建考核从严,切实做到宁缺勿滥
1.2.1 严格创建考核验收 严格按照国家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工作考核、质量安全水平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考核,用最严格的标准推动各地落实工作措施。创建县存在的问题必须经整改合格后,才能通过省级核查验收,坚决做到“宁缺毋滥”。2018 年在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考核验收中,有1个县经整改合格后才予以通过。
1.2.2 严格动态管理 每年对已命名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动态核查和跟踪评价,着力把创建工作打造成“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2018 年以来,已对15 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动态核查和跟踪评价,持续深化创建成果,保持创建成效不滑坡。
1.3 从严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出品安全
1.3.1 强化标准转化应用 将标准转化成生产技术规程、“明白纸”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到户率达到100%。
1.3.2 建设标准化基地 创建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健康养殖等标准化基地占生产基地面积达65%以上。
1.3.3 推进标准化生产 主要生产基地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分别达60%、50%和80%以上、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技术面积达60%以上。
1.3.4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 把创建与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信息、创新、整合”五大工程。一方面提升品牌数量和质量,创建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2 015个,占全省总数的35.3%。另一方面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组织参加产销对接、各类博览会、市(州)长品牌推介活动,提高“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用品牌提升质量,用优质占领市场,用效益增添后劲。
1.4 监管措施逗硬,切实履行守土有责
1.4.1 实施网格化监管 按照“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定考核”要求,把辖区划分为若干个属地网格和基础网格,区域内监管对象分配到不同的监管网格中实施精准监管,防止出现监管漏洞,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监管格局。
1.4.2 依法加强主体管理 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建立、责任告知、质量承诺和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督促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产品自检、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屠宰企业落实进场查验、肉品品质检验、“瘦肉精”检测等制度。
1.4.3 农业投入品监管有力 严格执行农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和监管名录制度,严格执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制度,创建县生产销售的蔬菜、水果、茶叶等种植业产品中禁用农药及畜产品中禁用药物的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建成农资监管平台,逐步将农业投入品纳入平台管理。
1.4.4 质量监测扎实推进 创建县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检机构并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双认证”,综合检测职责明确,每年制定监测计划,监测范围覆盖了所有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合社、种养殖大户、批发市场等,年均每个县定量抽检样品600 余个。在乡镇、重点产业村、规模种养殖基地设立快检室,每个乡镇年均检测样品800 个以上,有效排查了风险隐患。
1.4.5 实施合格证追溯管理 建成省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融合推动农产品合格证和追溯两项工作,在全国首创“合格证+追溯码+品牌Logo”模式,创建县累计45 576 家主体入驻国家(省级)追溯平台,16 583 家生产主体开具合格证2 064 余万张,分别占全省已实施总数的37.8%和24.7%,进一步落实了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1.5 监管模式创新,示范引领效应显著
1.5.1 成都智慧动监 成都市探索了“智慧动监”监管新模式,通过严格管控“三个环节”,构筑“十道关口”(养殖环节的身份关、监督关、检疫关;屠宰加工环节的入场关、静养关、检验关、出场关;无害化处理环节的收集关、运输关、处置关),促进了畜产品来源可溯、质量可控、去向可查,实现了机器换人、机器助人。
1.5.2 乡镇“一图二书三员四定”广元市全面推行乡镇“一图二书三员四定”(产业分布图,责任书和承诺书,监管员、协管员和检测员,定职责、定区域、定任务、定考核)和村级“四个一”(一个人、一间房、一台设备、一套制度)监管规范,创新了基层监管新模式,夯实了监管阵地,实现了监管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
1.5.3 部省市县“四级联创”广元市推行“四级联创”,即国家级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省级创监管示范县、市级创监管示范乡镇、县级创监管示范村。目前,广元市政府已经命名市级监管示范乡镇55个,广元市所辖县(区)政府已经命名县级监管示范村135个,把创建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
2 存在的问题
2.1 创建工作不平衡 目前,全省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2个,安全县15个。其中,成都市、广元市整体成功创建14个县(除苍溪县)分布于10个市(州);2个市分别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占总数的40%;9个市(州)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数量为0。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名额由农业农村部确定,创建受名额限制。另一方面是各地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础有差异,创建受条件限制。
2.2 创建质量不平衡 从省级核查验收结果看,大多数县的创建效果比较显著。少数县的工作还亟需加强,工作考核只是勉强合格,主要表现为基层监管机构落实日常巡查、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还有差距。
2.3 公益性宣传相对滞后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本质就是尊重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创造更多生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但大部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这个“品牌”还没有树起来,农产品生产者没有把农产品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融合起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社会效益作用未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认识不足、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不够。
3 建议
3.1 加大创建支持力度 建议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增加四川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名额,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各市(州)的创建覆盖面,充分发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辐射示范引领效应。加大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3.2 加强监管能力提升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监管体系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明确各级监管检测机构的人员编制,实现“职能明确、人员稳定、业务规范、服务到位”。落实各级监管检测执法工作经费,保障监管工作需要。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质量,推动实施“一县一亮点”,提升整体创建工作质量。
3.3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建议进一步加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宣传力度,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响亮行动”,通过在城镇街边、主要路口树立醒目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牌。采取电视、新媒体等形式,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宣传出去,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与优质农产品融合起来,推动农产品优价销售,促进老百姓增收,充分发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金字招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