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探索

2021-10-22张艺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音乐史学者音乐

张艺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3)

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及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解放浪潮,艺术研究呈百花齐放的趋势。中国音乐史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研究,可了解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扩大中国音乐史研究广度与深度,更好地发挥中国音乐史的文化、史学价值,传播中国音乐文化,传承中国音乐历史。

一、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

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相关研究,总结为以下三类:第一,文献学,研究学者根据中国音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分析中国音乐史;第二,民族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成果,可为中国音乐史研究提供有效参考,有助于中国音乐史中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研究;第三,考古学,研究学者基于文物史料等资料,开展音乐考古工作,深入探究中国音乐史,使中国音乐史研究更全面。基于上述三个研究角度特点,在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众多研究学者根据自身研究成果,撰写中国音乐史,形成大量著作,百年间不同时段中国音乐史的撰写状况不同,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20 年~1935 年

1920 年~1935 年为中国音乐史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史料转变为中国音乐史著作,使中国音乐史以更系统、专业的方式呈现。在20 世纪初期,留学知识分子逐渐回国,结合西方留学经验,开展中西方音乐比较研究,引导更多研究学者开始审视中国音乐,并开展中国音乐史研究。最早出现的中国音乐史著作出版于1920 年,由叶伯和撰写。此后,郑觐文、童斐等学者也围绕中国音乐书出版相关著作。在此时期,研究学者开展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均从文献学角度入手,结合传统治史理念,在大量史籍中获取中国音乐相关史料,通过对史料的鉴别、汇总与分析,归纳总结中国音乐史,考证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乐律、乐制、乐器等内容。

在1930 年后,研究学者在传统治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进化论”思想,创新中国音乐史的撰写。但受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中国音乐史仍以史料收集、史料考订等为主,利用史料阐述研究学者对中国音乐史的看法。如王光祈于1932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序言中,提及中国音乐史撰写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进化论”思想在中国音乐史撰写中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

(二)1935 年~1976 年

1935 年~1976 年为中国音乐史发展的初步繁荣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后,党中央提高对文艺工作的重视,鼓励研究学者重视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研究学者在中国音乐史撰写方面表现出较强积极性,史学观念也出现变化。例如,在1950 年~1960 年,杨荫浏、沈知白等人开展的中国音乐史研究,遵循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指示,将中国音乐史研究从古籍拓展至民间音乐,使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更为广泛,避免中国音乐史受文献资料限制。同时,李纯一等学者从考古学角度入手,利用考古出土的实物,鉴别文献资料中的音乐记载,补充中国音乐史相关资料。总的来说,在1935 年~1976 年,中国音乐史的撰写取得初步发展,研究成果形成基本体系,中国音乐史基本具备独立学科的规模。但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部分研究学者被纳入反动学术权威范畴,阻碍了中国音乐史的进一步发展[3]。

(三)1976 年~1989 年

1976 年~1989 年为中国音乐史的迅猛发展阶段,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带动了文艺理论界的发展,研究学者树立主体意识,对中国音乐史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可以这样说,20 世纪80 年代是中国音乐史相关研究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阶段,研究学者间的思想碰撞、各类音乐作品的批评及反批评不断涌现,推动了中国音乐史的迅猛发展。

基于迅猛发展成果,召开了中国音乐史教学会议,引导更多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投入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拓展相关研究广度及深度。研究学者纷纷抛弃原本的政治成见,基于自身想法,提出对中国音乐史的看法和建议,中国大陆研究学者吴钊、沈知白及杨荫浏等人均推出相关著作,中国台湾的研究学者可开展国外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翻译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水平。代表性著作有杨荫浏于198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沈知白于1982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纲要》;吴钊于1983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略》;汪毓和于1984 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等,但和其他发展时段相比,20 世纪90 年代末出版的中国音乐史相关著作相对较少。

(四)1989 年~2020 年

1989 年~2020 年为中国音乐史的繁荣发展阶段,在该时期,研究学者基于新观念和新的文献资料,推出了更高质量的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使中国音乐史学满足学科标准要求。如孙继南等人于1991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王誉声于199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秦序于1998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等。在该阶段,早期中国音乐史研究以通史类型为主,如祁文源于2002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萧兴华于2005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陈应时等人于2006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简史》;袁家浚于2009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通史(上、下)》等。

受汪毓和的中国音乐史研究理论影响,1989~2020 年间,研究学者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表现出“大断代”特征,研究学者根据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对不同阶段的中国音乐开展研究,分别针对中国古代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实施研究。古代音乐的代表著作如下:陈四海于2000 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下册)》、郑祖襄于2008 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党维波于2017 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溯源与流变》等。当代音乐的代表著作如下:刘靖之于1998 年出版的《中国新音乐史论(上、下)》、余甲方于2006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音乐史(1840-1949)》、居其宏于2015 年出版的《百年中国音乐史(1900-2000)》。现代音乐的代表著作如下:凌瑞兰于2004 年出版的《20 世纪中国音乐史略》、王毓和于2009 年出版的《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居其宏于2010年出版的《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等。

同时,在“大断代”的基础上,也有研究学者专门针对某一历史时期,开展中国音乐研究,总结为“小断代”特征。例如,李纯一于1994 年出版的《先秦音乐史》、孙群星于1998 年出版的《西夏辽金音乐史稿》、关也维于2006 年出版的《唐代音乐史》、秦序于2009 年出版的《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等。另外,也有研究学者从民族学角度,开展区域音乐史研究[4]。例如,王文华于2001 年出版的《黎族音乐史》、边多于2006 年出版的《西藏音乐史话》等。拓展了中国音乐史研究内容,推动了中国音乐史的创新发展。

二、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研究缺陷

(一)忽略近现代音乐

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撰写的著作普遍存在忽视近现代音乐的特点。和中国古代音乐相比,关于近现代音乐的中国音乐史研究较少。例如,在叶伯和、王光祈和郑觐文等人出版的《中国音乐史》中,均以古代音乐为主,重要论述从中国音乐到清代的发展历程,很少涉及近现代音乐。结合研究学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著书原因,可明确该现象的原因:当时中国正处于发展时期,为使世界更清晰、准确地认识中国音乐,研究学者以古代音乐为主,既可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的源远流长,也可树立民族自信。

(二)民间音乐占比少

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研究学者更为注重阳春白雪的宫廷音乐,下里巴人的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比较少。特别是在古代音乐史研究中,例如,在叶伯和的研究中,以国乐、礼乐为主;在郑觐文的研究中,以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宫廷音乐为主,很少涉及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研究存在侧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史的拓展,使中国音乐史的认知受到限制。

(三)研究方法较单一

通过基于中国音乐史的百年发展历程分析可知,研究学者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使用的方法相对单一。在中国音乐史的起步和初步繁荣阶段,研究学者均是在治史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优化调整。在中国音乐史的迅猛发展及繁荣发展阶段,研究学者借鉴西方实证主义理论,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选择归纳、推理等方法,拓展了中国音乐史的文献资料收集利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音乐史质量。但就中国音乐史价值而言,目前所用的研究方法仍存在完善之处,不足以开发中国音乐史的价值,需进一步妥善优化。

三、基于中国音乐史的未来展望

(一)注重古今融合转换

在中国日益强盛的当下,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更在于深入认识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为现代中国音乐发展提供指导。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近现代是古今转换、新旧交替的重要时期,中国音乐史研究属于文化范畴,研究学者在进行中国音乐史研究时,需注重古今融合转换。细化来说,研究学者应明确中国音乐史的撰写目的,如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便于中国音乐教育等,依托于中国音乐史的不同研究目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古籍文物等内容,深化对中国音乐的认识,更为准确地编撰中国音乐史,融合古代音乐与近现代音乐。

(二)遵循雅俗共赏原则

对于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占比少问题,建议研究学者遵循雅俗共赏原则,在中国音乐史中分别开展雅乐与俗乐的研究,系统性、全面性地研究民间音乐,对中国音乐发展有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细化来说,研究学者应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古代音乐和近现代音乐放在同等地位,以包容的态度撰写中国音乐史,方可最大限度涵盖中国各种类型、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进一步细化中国音乐史的分类,促进中国音乐繁荣发展,为中国音乐史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三)借鉴西方成功经验

对于中国音乐史研究方法的不足,建议研究学者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学习音乐史撰写方面西方思想和方法,结合中国音乐特点,进行中国音乐史的撰写,提高中国音乐史的质量,缩短与西方国家差距,更好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史研究时间早于我国,研究学者对音乐家的研究相对多样,各个区域的音乐史也基本各成体系,形成相对完善的西方音乐史。我国研究学者应借鉴其音乐史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开展中国音乐史研究。细化来说,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研究学者应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将音乐家纳入研究范畴,音乐是由人创造、表演、记录的,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不应抛弃音乐家,研究学者应将音乐家纳入研究范畴,从音乐所处的社会背景入手,对音乐家进行客观评价,可加大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深度;第二,加强区域音乐史研究,目前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已经出现以区域为基础的音乐史著作,但尚未覆盖我国各个地区,区域音乐史研究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研究学者可根据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因素,从音乐、文化两个角度开展区域音乐研究,对新史料进行鉴别、分析与汇总,归纳带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区域音乐史。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音乐史研究从文献学、民族学和考古学三个角度入手,百年发展历程分为1920~1935 年、1935~1976 年、1976~1989 年、1989~2020 年四个阶段,存在忽略近现代音乐,民间音乐占比少,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建议研究学者注重古今融合转换,遵循雅俗共赏原则,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创新中国音乐史研究,推动中国音乐史发展。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音乐史学者音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藏族音乐研究中的原创性学术观点及其价值——以西藏音乐史的分期问题为例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学者介绍
音乐
加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