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化贡尖茶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发展前景

2021-10-21洪漠如孟涛夏璐璐曾鑫张旭

中国茶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发展前景

洪漠如 孟涛 夏璐璐 曾鑫 张旭

摘要:贡尖茶是安化黑茶的特色品类之一,在我国黑茶历史上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和产品传承创新的过程中,這一产品类型发展缓慢。作为安化黑茶湘尖系列重要组成部分,贡尖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工工艺与产品特性。文章结合史料研究与实地调查,梳理了贡尖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特点,以期更好地挖掘其经济价值,助推安化黑茶产业发展。

关键词:安化黑茶;贡尖茶;发展前景

Historical Culture Valu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Anhua Gongjian Tea

HONG Moru1, MENG Tao2*, XIA Lulu1, ZENG Xin2, ZHANG Xu2

1. Ningbo Xiuye Tea Culture Co., Ltd., Ningbo 315000, China; 2. Hunan Provincial Baishaxi Tea Industry Co., Ltd.,  Anhua 413515, China

Abstract: Gongjian tea is a characteristic category of Anhua dark tea.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dark

tea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hua dark tea industry and the innovation of product inheritance,

Gongjian tea has been developing slowl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hua dark tea Xiangjian series, Gongjian tea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combined the

historical data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ongjian tea to better explore its economic valu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nhua dark tea industry.

Keywords: Anhua dark tea, Gongjian tea, development prospect

“贡尖茶”一词最早见于《理藩院档案》,是清朝中叶朝廷赏赐青海、西藏上层的贡赐之物。而生产贡尖茶的湖南安化,在北宋置县以前就有关于茶的记录。安化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置县,元祐三年(1088)设置官方集市(博易场)交易茶叶。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化茶入贡,年贡22斤(古代衡制,1斤=597 g,下同)。万历二十三年(1595),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安化茶与西北边政从建县之初就一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明会典·茶课》中有载:弘治三年(1490),“令今后进贡蕃僧该尝食茶……不许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1]。可见,青藏高原上的僧侣与两湖茶从明朝就有了很深的渊源。至清雍正二年(1724),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平定西北之后,上书《平定罗卜藏丹津善后事宜十三条》,其中第六条提到:“每年给达赖赏赐茶叶5 000斤,班禅减半”[2]。也就是说,清廷每年需要给达赖、班禅两大活佛供给茶叶7 500斤,这一规定成为了制度,延续到清朝覆灭。

一、贡尖茶的历史简述

雍正三年的《理藩部档案》中有提到“随谕赐:贡尖茶八十四封。”到光绪年间,《陕西省华阴县造报达赖回藏过境供支清册》中记载“支佛厨房折贡尖茶十斤,共用库平银二两七钱”[3]。民国时期,北京、上海、汉口、太原等茶商号在广告招牌中时常打出“芙蓉贡尖”“安化贡尖”“贡尖茶”等标志公开售卖。彭先泽在《安化黑茶》一文中写到,贡尖茶按照收购习惯分类属于“陕引”,是由茶商在产地收购细嫩茶叶,运销山西、陕西一带[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贡尖茶在湖南安化继续生产。1951年,贡尖茶主要销往陕西、山西等市场;1961—1964年间,大量贡尖茶从广东口岸出口。1967年,由于贡尖茶的“贡”字带有封建主义色彩,于是与“天尖茶”“生尖茶”一起被更名为“湘尖”,按照过去天、贡、生的等级秩序,贡尖茶更名为“湘尖2号”。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又习惯性地把“湘尖2号”叫回了“贡尖茶”[5]。

贡尖茶和安化黑茶其他所有品类一样,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期遭遇了不同的发展机遇。目前,安化黑茶形成了“三尖”“三砖”“一花捲(或花卷,即千两茶)”的产品格局。贡尖茶就属于“三尖”系列之一。

历史上,安化黑茶出现过“七尖”系列产品,即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乡尖、生尖、捆尖[6]。芽尖、白毛尖作为高等级的黑茶,在晚清时期常作为各茶叶商号的精细特制茶用于宣传推广。民国时期,中国茶产业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不断暴露出其产业的局限性。改造传统商号经营模式,重构产业格局,建立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成为时代所需。芽尖、白毛尖由于受众群体小,产品标准化耗时费力,在这场产业“革命”中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乡尖茶也由于销区客户需求量减少,到民国中期不再生产。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对应3个不同等级,做了标准化流程改造,得到了保留和发展。“三尖”茶标准化改造之后,原本用作拼堆的捆尖茶也就因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停止生产。

二、贡尖茶发展的3个阶段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贡尖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1. 从理藩院主导到传统商帮主导

贡尖茶经历了由理藩院主导到中国传统商帮主导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茶叶贸易从官方到民间,由理藩院主导的贡赐贸易和户部主导的票引制度到逐步开放的资本主义市场化。

在市场化之后,根据部分传统商帮留下的广告资料来看,安化贡尖茶曾经作为两湖地区重要的名优茶,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崇安小种等名品并列(图1)。

在这一时期,贡尖茶的生产技术是各商号的核心机密,其传承方式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即便是经营贡尖茶的商号,也只能通过产业链组合的形式将茶从茶山运销至市场。在晋商留下的茶叶商业文献《行商遗要》中就有记录关于贡尖茶生产所需的各种费用,其中5斤贡尖茶从益阳发往汉口,所需运费为五钱二分五,与百两茶对比,4件百两茶同样的路程需要五钱八。

晋商的运输费用带有镖局的痕迹,运费的构成除了重量和体积,还包括货物价值。运费也包含有保险的意义,故以重量为标的,贡尖茶的价值要高于百两茶。

彼时晋商在安化经营黑茶,自身并不直接参与毛茶的制作,而是设立相关收购标准,由茶山经纪人组织茶农采收制作。晋商抵达安化,只需要将毛茶分出山头品级,然后再制作成成品運销至西北。

这一时期,贡茶分为头黄、二黄2种,头黄用64皮篾之粗雨筛,二黄用52皮篾之四筛,筛出后踹制成陕引大包。成书于道光年间的《湖南方物志》中记载:“安化三乡,遍种茶树,谷雨以前之细茶,先尽引商收买,谷雨以后,方给客商”[7]。最初,贡尖茶属于理藩院主管的贡赐贸易,在道光年间转由引商采办,左宗棠经略西北之后,改引为票。民国之后,封建王朝的贡赐贸易解体,贡尖茶逐步走向市场化,各大商帮经由汉口中转,将其运销至全国各大城市。

2. 由商帮转型至近现代公司经营

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影响,特别是晚清“五口通商”之后,英国资本、俄国资本进入到汉口投资茶厂。至此,原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国茶产业遭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规模化、标准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模效益的体现,首先要仰仗于标准的建立。通过对贡尖茶品质因素的分析,以色、香、味、形为目的,重组整个工序。首先是原料等级,1939年,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回到安化创办茶厂。在创办茶厂的过程中,他通过调研结合实践经验,建立了当时适用的毛茶等级标准。等级标准的建立,为规模化生产创造了很好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贡尖茶的生产到达鼎盛,从1950年到1959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的贡尖茶计划调拨总量为1 375.01 t,1955年达到了366.87 t的历史最高记录(表1)。

20世纪60—70年代,贡尖茶与天尖茶、生尖茶一同更名为“湘尖”系列产品,生产进入了一个低迷期,产量下滑。改革开放以来,贡尖茶迅速得到恢复发展,1976年至1982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贡尖茶计划调拨总量达到727.85 t(表2)。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结合市场和生产成本的因素,在原来贡尖茶的基础上生产了“湘二付”,也就是品质介于“湘尖2号”和“湘尖3号”之间的一个品类。从历史数据来看,湘尖系列确实拥有相对不错的消费市场。

3. 遗产复兴与发展机遇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安化黑茶产业的主体逐步聚焦在了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的累积,让这座历经风雨的老茶厂不得不启动改制程序。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最终在2007年5月完成了改制。

改制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省白沙溪茶厂逐渐走上了品牌建设的道路,既做消费产品也做消费者教育。一时之间,很多沉默已久的传统产品得以复兴。茯砖茶的保健功效、花捲茶(千两茶)的收藏价值先后受到市场的追捧。相比之下,由于“三尖茶”的卖点与历史文化特点没有及时传递给消费者,造成了今天市场的相对弱势。

为了将贡尖茶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产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茶叶商品,2010年湖南省质量监督局颁布了“湘尖茶”地方标准《安化黑茶 湘尖茶》(DB43/T 571—2010)。2016年,又由国家质量监督总局颁布了“湘尖茶”国家标准《黑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2719.1—2016)。

根据笔者对安化众多茶企的实地调研,目前除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间断性地生产过贡尖茶,而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更多的是以“传承工艺”的心态持续生产欺贡尖茶,且产量一直占比很小。总的来讲,贡尖茶在整个安化黑茶产业中属于稀缺产品。供求关系会对市场价值构成一定的影响,当然除此之外,贡尖茶本身的产品价值也很重要。

三、贡尖茶的产品特点及消费现状

1. 贡尖茶的工艺特点

贡尖茶采用安化二级黑毛茶制作而成,按照湖南黑茶采摘鲜叶的标准,一级黑毛茶一般要求采摘一芽三四叶为主,二级黑毛茶采摘一芽四五叶为主。黑毛茶的加工,包括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和七星灶烘焙5道工序。制作贡尖茶的黑毛茶在七星灶上的烘焙时间要比天尖稍长。

黑毛茶制好以后,按照安化传统工艺需要在专业的茶仓醇化,通过成堆醇化一段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让茶叶中内含物质得到进一步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物质,以此来降低黑毛茶的青涩味。把醇化后的黑毛茶按生产要求拼成大堆,再经过称量、汽蒸、装篓、紧压、捆包、打气针、自然晾干(10~15 d)等主要工序完成篓装贡尖茶的制作,茶叶通过紧压后紧结成块状,易于取用和运输。历史上贡尖茶每件为50 kg茶,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为每篓43 kg(图3),20世纪60年代初期改为45 kg。贡尖茶的包装形式经历了由竖立式到横卧式的转变过程。外包装沿用了竹篾包装,但竹篾的精细程度不同,其选料上也有很大区别[8]。目前,贡尖茶的外包装定型在25 kg(图4),篓子尺寸为长52 cm、宽34 cm、高34 cm。较以前50 kg的质量、长52 cm、宽40 cm、高58 cm的篾篓包装有了很大的改善,也符合现代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晾干之后的成品,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环境下可以长期存放。

2. 贡尖茶的品质特点

贡尖茶干茶色泽乌黑油润,香气纯正,新茶略带松烟香,滋味醇和,汤色明亮通透,回甘生津,持嫩度高的嫩梗散落其间,使得贡尖茶的品质风味更加浓醇馥郁。

3. 贡尖茶的消费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化黑茶的生产、销售已经逐渐摆脱“统购统销”的局面,全国各地都能通过销售网点购买到越来越丰富的黑茶产品[9],贡尖茶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2020年5月,笔者在青海做安化黑茶消费调查期间发现,目前在西宁、海北、海西、果洛等地的寺院里,僧侣们除了以砖茶熬煮奶茶搭配青稞作为食物,日常还熬煮品饮25 kg装的大竹篓贡尖茶。

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活佛,日常生活中除了参与固定的宗教仪式,在餐食间隙都喜欢品饮贡尖茶。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喝的茶叫什么名字,只能按照外形和风味特点描述:那种带有茶梗,有松烟香,滋味甜润的茶。在果洛,笔者就见到有茶商根据僧人的描述仿制贡尖,以透明塑料袋包装,打开茶叶呈散茶状,茶梗粗老,叶底多为开片,烟味浓郁,其品质无法和正宗的安化贡尖茶相提并论。但品饮贡尖茶是青海等地僧侣们的传统消费习惯,很难改变,在产区和销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才造成他们购买仿制贡尖的局面。

四、展望安化贡尖茶的未来

安化贡尖茶具有比较清晰的历史传承脉络,自其诞生以来一直未间断生产。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安化制茶人也让安化贡尖茶的制作工艺延续了下来,同时也使得其消费不间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除了活佛,西北地区的很多干部、知识分子以及老百姓都品饮过安化贡尖茶。

贡尖茶是安化黑茶高品质产品的代表之一,在新时期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先,随着传统原叶茶消费观念的改变,武夷岩茶、普洱茶和安化黑茶在都市消费市场的流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茶叶消费者单纯以原料老嫩度来评价品质高低的观念。较之外形,更多的传统原叶茶消费者更强调内质。安化贡尖茶茶青细嫩,按照传统工艺加工制作后,非常契合当代原叶茶消费者的审美和诉求;其次,在健康茶生活的大背景下,貢尖茶的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安化黑茶产品单一的局限,在中高端产品上可以适时补位;最后,贡尖茶的传统工艺没有中断,具备发展所需要的相关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正安, 唐和平. 湖南黑茶: 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二卷[M].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4.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M].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2.

[4] 彭先泽. 安化黑茶[J]. 湖南建设, 1941(1): 26-34.

[5]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志续修编辑室.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志(1939—2008)[M]. 2009.

[6] 伍湘安. 安化黑茶[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7] 黄本骥. 湖南方物志[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

[8] 纪晓明, 王双如. 50年代湖南黑茶显露的市场信息[J]. 中国茶叶, 2006, 28(5): 38-39.

[9] 孟涛, 邹勋. 安化黑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 茶叶通讯, 2011(1): 17-20.

猜你喜欢

发展前景
从支付宝看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大学生的影响探微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在市政路桥施工中的运用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浅析当代电炉炼钢技术发展前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