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路径

2021-10-21张乐张军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内涵

张乐 张军

摘要: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致力于探寻省属行业特色和共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通过认真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发掘适合该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主要举措有通过自主培养与“四三工程”打造一流的学科队伍、通过构建多元模块打造一流学科平台、通过实施重要项目带动一流学科的科研产出、通过打造长望实验班培养一流学科拔尖人才、通过国际合作垂直拉升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准与国际声誉。近年来,该校成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其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为其他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近年來,国务院与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要求深入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双一流目标的提出,对原先从未参与“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有不同的行业特色、共建单位、发展定位等,各自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路径不尽相同,效果也迥然相异。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效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可为其他类似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1 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

在新的形势下,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类似的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都希望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不同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因一流学科的建设内容不同而异,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气科学为抓手。近年来,该校校党委不但深入研究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总方案,而且带领相关部门仔细学习了相关省份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有关文件或通知,从中吸收有益元素,并理清了该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

1.1 具有气象领域内的一流学术队伍

通常来说,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队伍,因为队伍的水平决定学科发展的水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时追踪世界大学一流学科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认为只有一流的学术队伍才能造就一流的学科成果,明确了气象领域内一流学术队伍的组成,有领军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新世纪优秀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等)、重要的学术骨干(省人才工程入选人员、高水平教授)及具有创新潜力的副教授与博士们。该校认为,在一个一流的学术队伍中,领军人才是关键因素,因为他们不但洞悉学术发展前沿,而且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预见能力。在师承效应和耳濡目染的作用下,领军人才通常能培养出新的领军人才,正如美国物理学界领军人物费米培养出杨振宁、吴建雄一样。领军人才还会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应能带领团队开展该学科的深度研究,学术骨干应能协助学术带头人做好团队研究工作。

1.2 具有气象领域内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

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是高校承担高等教育使命的重要保障。因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党委一直把具有气象领域内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作为该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又一重要内涵。在该校校党委看来,气象领域内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主要体现在能够主持关系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如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大项目等),能够发表一流的科研成果(如高被引ESI论文,SCI(E)论文,一流的著作、高水平的专利、软件、模型等)。国外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之所以能走在全球高校的前列,与这些高校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密不可分,哈佛大学年产一万多篇SCI(E)论文就是很好的例证。

1.3 拥有气象领域内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为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一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要造就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拥有相应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因此拥有气象领域内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该校一流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又一重要内涵。在该校校党委看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元素应包括人才选拔方式、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等,重点从改革、建设、管理三方面[1]解决人才培养问题。

1.4 具有依托气象的一流的行业服务水平

作为扎根于行业的省属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在行业[2]。该校校党委明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认真梳理自己与行业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因此,如何解决行业问题,满足行业需求,为行业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2 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

面对困境,学校党委迎难而上,决定从2006年起深度开展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并通过不断探索,找到了适合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2.1 通过自主培养与“四三工程”打造一流的学科队伍

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对一流学科队伍中原有带头人和骨干成员的培养,主要举措有帮助组建团队、设立各种人才工程培育课题、鼓励并支持人才参加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选派教师赴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或开展联合研究,不断推动学术队伍的博士化、国际化、精英化。

此外,学校通过实施“四三工程”,即“三双”“三给”“三定”“三探”(“三双”即校内/海外双院长制、校内/海外双系主任制、校内/海外双导师制,“三给”指“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三定”即“定团队、定岗位、定职责”,“三探”指探索以柔性方式引进非全时教授、探索在海外知名高校设立博士基金、探索在海外知名高校设立教师培养基地),推动人才引进工作;对于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学校提出水土不服、改良水土的理念。学校还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高层次人才办,全力做好人才引进与保障服务工作。经过建设,一流学科领域内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等高端人才组成的一流学科队伍。

2.2 通过构建多元模块打造一流学科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的平台建设。

在质量工程方面,经过努力,将气象学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将大气科学建设成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在机构建制方面,学校大力推动大气科学学科特区建设,并依托优势学科组建了大气物理学院、水文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同时设置空间天气学、气象信息技术等11个二级博士学位点。

在图书资料和硬件设备方面,购置国内大气科学类最齐全的文献资料,打造了高性能的计算平台,运算峰值每秒达56万亿次。

在科研团队方面,打造了教育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双创团队,以及“农业与生态环境气象”“台风与中尺度气象”“资料同化与中尺度气象”三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还有一批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与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科技创新团队。

在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建设方面,近些年已建成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即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2.3 通过重要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一流学科的科研产出

近年来,学校精心组织一流学科领域内的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工作。2006年前,学校每年获批的一流学科领域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较少,但2006年后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至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年均已达60项左右,在全国设有气象专业的高校内排名第一。在这一时期,一流学科领域内显示度极高的项目也不断涌现。

为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学校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经过努力,依托项目带动产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前,学校一流学科领域内每年发表的SCI(E)论文、授权专利数严重不足。2011年至2016年间,一流学科领域内的SCI(E)论文年均发表数已达200余篇,授权专利数年均达30余件,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主要以大气科学为支撑的地球科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2.4 通过打造长望实验班培养一流学科拔尖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通过一流的学科建设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社会精英。”[3]学校深知拔尖人才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因此不断优化研究生选培机制,决心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一流学科拔尖人才培養体系。2013年,学校正式颁布文件,组建了旨在培养一流学科拔尖人才的长望实验班,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组长与副组长,负责实验班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协调相关问题)。实验班学生选自理工科各专业当年招收的新生,采取单独编班与单独管理形式,日常管理由气象学部负责,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强调过程监控,实行全程导师制,一年级时按班级配学术导师,二年级时按照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导师。采用“3+X”培养模式,3为本科阶段的前3年,X主要指3年(完成本硕学习)或5年(完成本硕博学习)。此外,学校还把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国内与国外导师,保证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学校一流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下,长望实验班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自觉接受科研训练,相当比例的学生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5 通过国际合作垂直拉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准与国际声誉

“现代科学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跨学科发展使得合作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科研合作对于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科学家的活动范围和名望均有正面作用。”[4]学校深知国际合作对调配科技资源、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术水平、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提升我校科研人员国际声望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时,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合作,期待达到垂直拉升的效果。为此,学校与耶鲁大学、夏威夷大学分别成立南信大—耶鲁大气环境研究中心、中美大气海洋研究中心,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共同打造大气成分中心,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成立气候伦理研究所等,还组建了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开展一系列高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合作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气象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也让世界气象精英深刻认识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流学科的水平。学校引进的领军人才王斌教授荣获世界大气科学界最高奖——罗斯贝奖(有“大气科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和影响世界华人大奖,青年学者陆春松荣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以王斌、陆春松为代表的学者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引领者,他们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该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国际声誉。

3 结语

令人欣慰的是,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同年,学校因为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进入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可以预见,该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成绩越发突出。在高校众多、珍贵教育资源非常稀缺的背景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上能找准方向、明确路径,取得辉煌的成就,为其他省属行业特色与共建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0-134.

[2] 陈治亚,郝跃.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5(12):4-6.

[3] 蒋传海.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J].理论视野,2015(12):37-39.

[4] 袭继红,韩玺,吴倩倩.国际合作对论文影响力提升的作用研究——以外科学为例[J].情报杂志,2015(1):92-96.

作者简介:张乐(1998—),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食品科学。

张军(1971—),男,江苏宿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文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金课群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SJG331

猜你喜欢

内涵
丰收节,读懂“粮稳天下安”的思想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争鸣与思辨:“一般应当”内涵的理性认知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由“文化内涵”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