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的仿古小镇转型设计

2021-10-21孙一乂艾伟朱梓博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孙一乂 艾伟 朱梓博

摘要:疫情期间旅游业受到重创,为促进当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在保护古镇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在大自然的健康生活空间和场所释放压力,在产品供给、生态环境和管理机制上改革创新,将疫情带给乡村旅游的危机转变为契机,塑造乡村旅游文化,打造生态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仿古小镇;转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0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掀起开发热、旅游热,仿古小镇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热点。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旅游业停摆,原本热闹非凡的乡村旅游遇冷,全球旅游的停滞值得旅游业反思。

1 后疫情时代文旅小镇生存状况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年清明节假日旅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复苏后的旅游市场以城市休闲游、周边游为主,这对处在城市近郊的文旅小镇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一些景区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预售、直播宣传、推出“云旅游”、向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的形式,在开放后迅速吸引了大量客流,减少了损失,在文旅小镇的倒闭潮中存活了下来。但更多的文旅小镇没有撑下去,它们往往在疫情前就存在大量问题,疫情只不过加速了其倒闭的进程。由于南京等地再次出现疫情,旅游旺季客流缺失,旅游业上半年持续亏损。可见,疫情将成为持久的生存环境,这些文旅小镇应当时刻警醒自己,反思与改进模式。

许多专家学者对“后疫情时代”一词进行了阐释,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在文章《后疫情时代,教育应该如何转型》中对该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指疫情完全消失,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室外活动都是基本安全的,经济和发展都已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而是疫情还有可能发生,任何国外输入病例,或者管理不当而造成的病例增加都会使疫情卷土重来。”即使已经处于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依然要落实到位,不得疏忽。不少事例证明了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文旅小镇要发展,就需要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另外,近年来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镇,如昙花一现,设计缺乏特色,业态单一,运营混乱,既没有实际发展经济,也没有起到宣传当地文化特色的作用,又逢疫情暴发,迅速衰亡,令人唏嘘。淘汰不合格的小镇对地方来说是及时止损,从全局而言则是对文旅小镇发展方向和轨道的纠偏。想要真正发展文旅小镇,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融合当地文化,及时改进管理机制,促进生态平衡发展。

2 后疫情时代文旅行业发展方向

疫情虽是挑战,但也在许多方面带来了机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型媒体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1],基于5G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线上功能更加全面丰富,网络项目、自媒体带来的流量则为文旅行业的宣传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扩大当地经济来源。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也有所改变,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亲子陪伴、释放压力的短途旅游、近地旅游备受青睐,尤其是解封之后的儿童项目,热度必定高于以往。另外,更多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更加钟情主打自然生态的产品和地区,这对生态文旅行业而言是个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网红经济热度不减,邀请网红宣传、打造网红打卡点等,仍是短期内加快景区复苏的有效方式。

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最大冲击便是人流量的突然缩减。主题娱乐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弗兰克提出,在疫情时期金融动荡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推迟购买房、车等高价商品,但在此期间仍会寻求娱乐,将其作为一种低成本选择。在后疫情时代,旅游无疑会迎来爆发期,需要对人流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所以,文旅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便是合理调控人流,满足消费者释放压力的需求,提供大自然的健康生活空间和场所,改善管理方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平衡消费者的聚集与自然健康空间的分配。

未来应该抓住机遇,响应国家号召[2],将疫情带给乡村旅游的危机转变为契机。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文旅方面的消费,要努力提高文旅行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文旅品质,保证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示范化,创建更多的项目设施,挖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带动文旅特色小镇经济繁荣发展。

塑造乡村旅游文化,打造生态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也是未来文旅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 仿古小镇转型建议

3.1 产品供给改革

文旅产业要注重互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将非同质化供给转化为有效供给[3]。仿古小镇在科技日渐发达、建筑设计愈发前卫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注重产品供给在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当地文化融合方面的改变。可适当增加一些集健康、古风、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项目设施,进行主题规划,提升设计内涵,使产品的功能和外观努力贴近特色文化,努力营造良风美俗的氛围,减少商业气息。科技是提升体验层次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使游客更好地体验中国历史文化,利用AR、VR等技术场景再现,使人们拥有沉浸式的体验。也可以发展线上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人们的偏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消费习惯人群的需要,线上项目还可以更好地控制聚集人数。还可适当增加一些亲子娱乐项目,贴近受众,把握好市场需求。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必将从聚焦资源转变为聚焦人,要在遵守疫情防控和管理规则的基础上,将人们的需求和偏好放在首位考虑,以人的需求为产品创新的驱动力,以人的情感为市场营销的出发点,以为人创造美好生活为最根本的行业使命和职业理想[4]。

3.2 生态环境优化

疫情暴发后,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防疫安全保障的常态化,将成为文旅发展的第一竞争力。要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不能盲目开发,要大力优化生态环境,以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生态服务推进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优化。要从细节抓起,分区域严格管理,正确处理垃圾污染,制定环保策略,形成完善全面的生态管理体系。在普遍观念中,生态美学是关于未经人类改造或者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改造部分自然的原則,提倡顺应自然而不是控制自然,反对将自然进行人为的扭曲和变形,改变原本存在的自然之美[5]。

3.3 管理机制改革

要在后疫情时代的文旅复苏漫长时期,恢复文旅产品消费在人民心中的信赖感与安全感,离不开健康文明文旅规制新格局的构建[6]。仿古小镇如果想在未来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管理机制的改革必不可少。首先,在建设过程中要引进科学管理系统,完善重点监管机制,更加重视生态元素和原生文化,同时培养经营者依法经营的意识,倡导诚信风尚。要科学分配管理人数,为各类人员提供防护保障,完善各级防护措施。在疫情刚刚结束的重要时期,旅游业将会迎来爆发期,此时对游客的人流量进行调控管理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类行政或经济措施,结合项目控制开放程度等方式,合理分流假期旅游的热潮,避免人流量过于集中,形成错峰旅游,在食宿方面要更加严谨,落实防疫措施,让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前便了解景区的防疫管理情况。同时,景区应抓住5G发展与信息化浪潮,通过对各方面数据的实时收集,在短期内调控景区人流,实时监控突发事件等,提升游客旅游质量,并通过长期积累构建大数据网,调整景区公共设施、景点的布局,调整工作人员的分布及数量,季节性调整经营模式等,让智慧旅游带动旅游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此外,要在政策实施方面多下功夫、多调研,逐步建立包含组织协调、人才引进、财务管理等在内的完整周密的管理体系。

3.4 当地文化融合

如果希望文旅行业尽快恢复经济,促进消费,首先要做的便是减少对一些热门IP的模仿,所有的项目要考虑当地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景以及外部因素特点,培养品牌意识,提升IP原创程度[7]。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极具地域代表性[8]。而仿古小鎮本来就是历史文化的展现,将传承人的审美观念和对文化的艺术追求融入创作,可以为人们完整地呈现历史记忆和现代美感[9],仿古小镇应该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起来,让人切实感受到当地的特色和文化积淀。

要做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找到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文化要深入小镇的各个角落。很多仿古小镇建筑只注重外在的古色古香,选用了古典装饰,却忽略了文化体验内容的设计。如以大火IP“白鹿原”为特色建造的白鹿原民俗村,景区商品依旧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用粗制滥造的新建筑与物件体现民俗特色,景区内甚至没有还原小说情节的体验项目,对小说内容的复原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发展情况不佳。要让游客沉浸式地体验历史文化,将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沉浸式体验发挥到极致,从而增强现代艺术空间的感染力、互动性和可读性[10]。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信息化时代逐渐来临,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很难深入领略文化内涵,大多数人通过城市景观的视觉表征了解城市文化[11],要提高他们探索当地特色的兴致。另外,要重视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特产特色、经典历史故事都可以融入小镇的设计当中。

3.5 设计防疫考量

疫情下旅游业面临洗牌与重组,迎来了再平衡再调整的机会,应该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预判评估,充分考虑到防疫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景区应增设卫生防疫点,严格控制每一环节的防控工作。景区旅游项目应增加防疫知识普及板块,公告栏和广告牌位置应适当加入防疫宣传内容。交通餐饮方面也要十分注意,严格遵守管理规定。还要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方案,建立健全应对机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紧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认真落实工作人员及游客的测温、验码等必要工作。既要让游客舒心欣赏大自然美景,感受小镇特色文化,又要让其得到安全防护,从而推动小镇旅游的发展。

4 结语

将各地文化与创新文旅模式有效融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古镇进行创新,能推动一些地方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改变雷同的仿古小镇建筑轻艺术的现状。让更多人了解地域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可持续性保护。要研究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国各文旅小镇的生存情况,从设计、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文旅行业风向与各文旅企业经验,总结并给出文旅小镇转型建议。文旅行业正面临转型大潮,我们要抓住机遇,为重塑旅游体验与经营业态贡献力量,同时发掘与发展中国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33(20):2.

[2] 余永和.农村宅基地退出试点改革:模式、困境与对策[J].求实,2019(4):84-97

[3] 李宁.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着力点[J].人文天下,2020(7):84-88.

[4] 钱建农.后疫情时代的文旅变局[J].旅游学刊,2020,35(8):3-5.

[5] 沃齐米日·季布尔斯基,黄敏.生态美学与自然生态美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4):67-72,82.

[6] 翟峰.“后疫情时代”四川文旅产业何以新发展[J].决策咨询,2020(5):8-11.

[7] 沈晓敏.后疫情时代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4):87-90.

[8] 魏永峰.地域文化背景下乡村民宿建筑设计浅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1):21-23.

[9] 刘雨柯,茹淑真,骆玮.浅述艺术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8-49.

[10] 吴馨宇,华阳.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J].艺术科技,2020(8):83-86.

[11] 孔祥炎,王玮.城市景观的视觉表征对城市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82-83.

作者简介:孙一乂(2002—),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艾伟(2002—),男,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朱梓博(2002—),男,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熊仁国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疫情时代下的仿古小镇转型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NFUSPITP0386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
论后疫情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下好“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观察家)
“后疫情时代”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