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研究

2021-10-21李鑫范燕敏柳懿真徐艳芳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海外现代性重构

李鑫 范燕敏 柳懿真 徐艳芳

摘要:本文旨在借鉴世界传统园林信仰空间在海外现代性重构的成功经验,反思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重构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亟待完成的七项现代性任务。致力于探索海外现代性重构的方法和策略,推动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原型的圣化、转型和国际传播,从而打造中国国学园林品牌,增强与海外信仰空间抗衡的能力和意识。

关键词:传统园林;信仰空间;海外;现代性;重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1 释题

传统园林信仰空间是指由庙、观、堂、寺、所等宗教建筑及其庭园信约物象,与信众定期环绕而拜行为共同构成的具有社会救赎功能的公共场域。

遵循中文习惯,本文中的庙指孔庙(Confucius temple),观指道观(Taoist temple),堂指天主教堂(Cathedral)、新教教堂(Kirk)和犹太教堂(Synagogue),寺指佛寺(Buddhism temple)、印度寺(Hindu temple)和清真寺(Mosque),所指锡克教谒师所(Gurdwara)和巴哈伊教灵曦堂或至圣所(BahaI Worship House)。信约物象,不仅指室内的圣坛、偶像或无偶像凹龛(Mihrab),也包括庭园中的圣物,如像、石、水、木、筑等等。环绕而拜不仅指室内礼拜行为,也包括围绕庭园物象的跪拜、祝祷、焚香、许愿、捐献、燃烛、转经、诵经、抄经、供养、放生、做义工、短期修行等行为。

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是指20世纪之前,佛、道、儒、伊等教派在中国构建的融入中国园林建筑特征的寺、观、庙等宗教场域。

海外是指非本国领土的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而言,是指除中国内地和港、澳、台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移民而言,是指除祖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布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认为,宗教场域的力量来自象征性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网络关系[1]。在宗教场域中,宗教建筑、信约物象、环绕而拜路径和经文解释是象征性商品;生产者是指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创建者;消费者是使用者,即职业信徒、俗信徒和普通游客;非圣非俗的第三场域是线下输出的传统社区,网络映像是线上输出的现代渠道(见下图)。

2 辨析

2.1 中国传统园林与古典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泛指20世纪以前构建的中式风格园林,大多为私属园林,富含地域特征和故园信息,与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建造的公园景观在功能属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按照功能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国舍宅为寺、改寺为园、围寺造园的历史使园林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古、秀、精、雅的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都建有多处道、佛景观。大多以道教一池三山为山水格局,营造多处禅宗公案节点,以求触发禅机、领悟禅理、离苦得乐。

2.2 信仰空间与宗教建筑

信仰空间涵盖了宗教建筑和纪念性圣物在内的庭园环境,是依靠生产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吸引消费者环绕而拜的宗教场域,规模可扩展到社区、圣城、圣山等尺度,如果这些场域的宗教活跃性降低,那么作为信仰空间的吸引力也随之下降。

宗教建筑主要指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房屋与场地,除了常规的庙、观、堂、寺、所外,宫、祠、馆也属于宗教建筑。有些建筑不再举行宗教活动,但并不影响其宗教场所属性。

2.3 现代性现象与现代性重构

现代性现象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制度等层面发生的全方位转型的现象。刘小枫用现代化(Modernized)表述“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用现代主义(Modernism)表述“学问-观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用现代性(Modernity)表述“个体—群体心性结构的变化及其相应的文化质态和形态变化”[2]。

现代性重构是指在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园林信仰空间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其组织形式、圣化理念和救赎体验的新需求,改变其文化质态和形态的现代性过程。无论是在本土延续传承还是在海外传播再生,重构都是现代性过程的必由之路。

3 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对移民信仰空间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经进入多教派重新分配城市信仰空间的新阶段。以热衷传教和海外植堂(Church planting)的英国为例,二战之后迎来了后殖民时代移民潮,1956—1962年超过37万有色人种迁入英国。来自各殖民地国家的移民不但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住房拥挤和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移民们努力重建民族宗教场域以寻求身份认同感。定居英格兰的部分移民发觉无论是宗教认同程度,还是教育、就业发展机会,苏格兰都比英格兰更具有包容性,因此他们再次向北移居,与南下的爱尔兰移民一起汇聚在苏格兰。苏格兰只有500多万人口,面积不到8万平方公里,历史上却曾接纳过80万爱尔兰和波兰移民、8万多犹太难民、7万多穆斯林移民、1.6万印度移民以及大量其他有色人种[3]。选取他们在苏格兰构建的天主教堂、新教教堂、犹太教堂、清真寺、佛寺、印度寺园林等信仰空间作为研究样本,归纳总结出移民在海外多元复杂的宗教生态环境下成功重构信仰空间的规律和经验。

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苏格兰境内的天主教堂建筑几乎全被摧毁,长老会被奉为国教会,其他宗教场所和仪式皆被视为异端。但近两个世纪以来,苏格兰逐渐接受了世界主要宗教空间的输入:19世纪下半叶,爱尔兰移民引发天主教堂复兴;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堂在20世纪末走向衰退,很多庭园破败废弃或挪作他用。反而犹太会堂、清真寺、佛寺、印度寺、锡克教谒师所以及孔子学院园林在苏格兰城市信仰空间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4]。20世纪80年代末,各教派甚至打破宗教壁垒,经常在彼此的宗教场域举办各种联合信仰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交流与理解,鼓励信仰空间的创新融合,推动了各教派的现代性进程。龐大的移民群体重构的本民族宗教场域,改变了现代苏格兰的信仰空间面貌[5-6]。现代苏格兰社会融合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趋势,是移民时代欧美发达国家大都市的缩影。移民在海外成功重构信仰空间的历程,说明世界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重构时代已到来。

通过剖析上述样本发现,依然活跃在现代社会的信仰空间普遍完成了七项现代性任务:一是重布空间格局,二是重塑信约物象,三是重建环绕秩序,四是重读经文古籍,五是重释经文今义,六是重生第三场域,七是重展网络映像。前三项是海外重构的基础,依据空间消费者的身份来评判信仰空间的神圣等级,因信徒、俗信徒和游客分别在不同区域里环绕而拜,空间被分为“俗世”“圣所”“至圣所”三种等级。消费者围绕上述三种等级空间环绕重塑的信约物象而拜,形成新的游行圣路,即环绕秩序。第四、第五项旨在促进用双语阐释和转换经文古今含义,经文辩读过程中双语文本、讲述者和学习者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第六项任务的成果通常表现为系统完备的社区慈善组织,提供非圣非俗的第三空间,为观望的慕道者提供缓冲区。第七项任务依托网络平台展示虚拟映像,模拟的远程在场体验吸引更多慕道者参与,传播效率较高。上述任务是衡量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现代性转型程度的标准。

中国现存的传统园林,尤其是寺观园林并未完全完成现代性任务[7-10]。如海外佛寺和道观的现代性重构以改造当地教堂建筑为主,园林信仰空间建设不成系统。儒教转型为新儒学后完成了经文辩读任务,21世纪初,孔子学院与海外大学合作,借用当地建筑形态重构现代性孔庙,开了中国传统信仰空间海外现代性重构的先河,但儒学园林的现代性重构尚未启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变身为传统儒教在海外重构的线下第三场域,借助网络向世界展示现代孔庙新映像。

很多融合佛、道文化的中国传统园林呈现的超凡出世之意境,源自历史上园主曾在此构建禅意园林和小型寺庙供日常修行[11-12]。他们过着半僧半俗的居士生活,期望信仰空间的力量能助其禅修止观,破除我执、摆脱烦恼。例如,留园的像、石、水、木、筑等造园要素结合了禅宗公案将物质空间升华为精神空间,营造的信仰空间既蕴含禅意又超越规诫。历经沧桑的留园基本保持了原型质态,但在本土现代性过程中缺失经文辩读环节失去救赎功能。现代留园已转型为旅游景点,没有生发出以信仰空间为主题的线下特色社区和线上网络映像。21世纪80年代起,苏州向海外输出40余座园林,获得多项国际园林协会大奖,精巧典雅、可观可游。留园也曾尝试仿制模型、复制“石林小院”节点等以便在海外展览,用互结姐妹园等方法保持与中国传统园林的血脉联系。但从现代性重构角度看,这些海外缩尺模型存在原型微弱、场域散乱、规模小、形制低等问题。它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低,很难融入当地文化。大多数与原型仅为比例复制关系,没有通过重布空间格局产生新型。因原型未经系统圣化,输出的像、石、水、木、筑没有重塑为信约物象,导致赏园路径无法重建为环绕秩序。重构的这些片段式空间无法生产出新的象征性商品,没有在当地社会形成具有救赎功能的公共场域。

4 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海外现代性重构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原型停留在保护阶段,尚未完成现代性转型任务,满足于传统名园的造园艺术成就,缺乏现代性问题意识;二是偏重挖掘造园物质艺术价值,忽略精神文化产品输出,沉浸于用中国文化理论讲述中国园林审美,鲜见向海外讲述中国园林信仰空间实践的学术理论;三是缺乏打造国学园林品牌与海外信仰空间抗衡的意识,无力抵挡外来宗教对中国的渗透,也没有成熟的方法和策略打入海外信仰空间市场。

中国信仰空间原型在完成七项现代性任务之后,才具备海外重构具辨识性的(distinction)、本土化的(inculturation)、有影响力(engagement)的文化场域的基础条件。建议从孔庙、留园、青城山宫观等园林中提取信仰空间原型,将像、石、水、木、筑等带有浓厚中国园林文化特征的庭园信约物象圣化后,打造多种变形体构建出新型场域,生产出新版象征性商品后才能分期、分批向海外有效地输出和重构。

传统园林向海外输出信仰空间是增强全世界华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也是抗衡外来信仰空间输入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进程,是向世界讲述中国宗教园林的现代性实践的过程,也是争取国际信仰空间领域的话语权,更是加快推进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9-97.

[2]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3.

[3] 史蒂夫·布鲁斯.苏格兰诸神:现代苏格兰的宗教[M].爱丁堡: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4:77-83.

[4] 克里斯托弗·贝克.城市中的混合教会:第三空间思考[M].伦敦:SCM出版社,2009:59-72.

[5] 赖特,巴德科克.从分裂到多元:爱丁堡神学1846-1996[M].爱丁堡:T&T出版社,1996:97-101.

[6] 愛德华·米尔斯.现代教堂[M].伦敦:建筑出版社,1956:42-70.

[7] 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2-8.

[8] 扎曲.桑耶寺曼荼罗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3:12-16.

[9] 续昕.宫观建筑环境设计中道教美学思想的运用[D].成都:四川大学,2003:3-15.

[10] 孙成.曲阜孔庙景观研究[D].西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52-56.

[11]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8-20.

[12] 汪菊渊.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5-30.

作者简介:李鑫(197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园林信仰空间的现代性。

范燕敏(199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柳懿真(1996—),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徐艳芳(197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建筑与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鲁中山区田园综合体生态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CWYJ34

猜你喜欢

海外现代性重构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暴风科技进军影视、游戏、“海外”三大业务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