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创新分层动态教育新模式
2021-10-21张鑫
张鑫
一、科技创新分层动态教育理念
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分层动态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兴趣爱好来设计的,其理念是激励、公平与动态。
激励的作用在于当一部分学生创新意识缺失、创新行为不主动时,学校通过成果的示范来引导、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渴望。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传授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技法,帮助他们提高科技创新的物化能力。
动态是根据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表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对学生进行分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二、科技创新分层动态教育模式设计
普通高中科技创新教育分层动态教育模式可细化为“二借、三层、四步”的模式。
“二借”:科技创新教育借助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传授科技创新技法,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
“三层”:第一层,科技创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层,面向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第三层,面向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四步”:第一步,科技创新兴趣启迪;第二步,科技创新潜质培养; 第三步,科技创意孵化;第四步,科技创新成果物化。
三、科技创新分层教育模式下的动态管理
(一)学生动态管理及分层
1.第一次分层
新生入学后,教师根据初中阶段数、理、化、生实验中的成绩以及初小阶段科学课程上的表现,把学生划分为A、B、C三层。将实验考查成绩优秀并多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归为A层,将实验考查成绩较好、偶尔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归为B层,将两项表现均不突出的学生归为C层。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与通用技术课程前两个月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意识活动设计,根据学生在课堂与活动中的创新表现将其分为三层:A层为创新意识强,B层为创新意识较强,C层为创新意识一般。
综合考评为双A的学生创新能力强,可重点关注,1A1B和BB的学生为创新能力较强,需加强对该层级学生的培养,其余学生归为动态观察类。前两个层级的学生可提前进入下一个教育环节,继续考察第三层级的学生,将其列入下批次的跟进对象。
2.第二次分层
新生入学的第三个月,学校邀请创新教育专家开展科技讲座。通用技术教师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对进入潜能培养的学生定时、定量进行校本培训,让其学习科技创新技法。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式学习,科技辅导教师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与实时考评。
根据创新讲座的参与度与校本培训时的表现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类别:A类学生需积极参与讲座并积极发言,在校本培训时思维活躍,思考问题角度独特,次之为B类,将不积极参与讲座且无故缺席校本培训、思考问题趋于直线形的学生归为C类。A类学生可直接进入第三层级开展学习;B类学生开展学生互助,继续观察其活动表现再进入定向培养;C类学生将遵循自身意愿是否继续参与科技创新培养。
3.学校重点培养
经过两次分层,进入第三层级的学生针对创新问题组建活动团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论证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建立解决问题的人力、物力资源,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取得联系,多渠道获得技术支持。研究过程实施打卡制,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研究成果的物化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对研究成果的物化水平。
(二)科技创新分层动态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的变革
1.更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阶梯式选拔,让学生接受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教育。
2.拓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途径
邀请名师、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编写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拉近学生与科技创新的距离;举办科普活动并开展科普手抄报、小发明的评比,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比赛,鼓励取得成绩的学生讲述其发明历程,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促使科技创新教育面向更多学生。
四、科技创新动态分层教育模式的意义
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动态分层教育模式突破了原教育模式受众面小、家长急功近利的特征,弥补了过去只创新、不培养的快餐式教育缺陷,科技创新教育的受众面从面向部分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有潜质的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教师由项目的操纵者变成项目的指引者、举荐者和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