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心病跑到身上来

2021-10-21马志国

科学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大妈心病潜意识

马志国

心理症状:奇怪的没病闹病

张大妈今年65岁,身体一向很好。她的老伴由于有技术,退休后一直被一家公司返聘。可是一年前,张大妈的老伴不得不回家来照顾她。

张大妈怎么了?她一生勤劳,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老伴儿在外上班,是张大妈一手拉扯大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一个个出嫁了,直到张大妈过了60岁,给儿子也娶了媳妇。大事都办完了,可以清闲几天享享清福了。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张大妈却开始时常闹病,不是心慌心跳,就是头晕胸闷、胃口不好。医院没少去,办法没少想,就是不见好转。

张大妈闹病的时候,什么也做不了,整个人没了精神,全家人都悉心照料她,儿子、儿媳更是床前、床后地伺候。每次闹病,张大妈几天也就好起来了。直到一年前,张大妈再次闹病,心慌得厉害,一定要老伴回家来照顾自己。

老伴回家之后,张大妈的身体并不见好,反而一日三餐都要老伴伺候,什么都要人照顾。不久之后,张大妈又一次病重。儿子通过朋友介绍,送张大妈去一家大医院看了专家门诊。专家仔细检查之后的诊断是,張大妈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方面有些衰退,属于正常情况,完全可以放心。

心理把脉:心病跑到身体上

既然张大妈已经排除了躯体疾病,那么她的病就很可能是体化症,是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症状。通俗地说,就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那么,张大妈的心病是什么呢?

经过沟通,张大妈道出了心里话。

原来,自从儿媳进门,她俩的性情就不相投,很少沟通,再加上儿媳要上班,没时间和婆婆亲近。因此,张大妈心里总是不舒畅,心想,好不容易给儿子娶了媳妇,不但做饭、看孩子,一天到晚不清闲,媳妇好像还一点也不领情。想说给儿子和老伴听,爷俩也是工作忙,不忍心再让他们分心。张大妈本来就是个有事喜欢闷在心里的人,所以婆媳关系的障碍也就掩盖了下来。

如果说还有让张大妈感到更像个婆婆的时候,那就是有病的时候了。张大妈说:“我有病的时候,全家人都照顾得挺好的。不但老伴、儿子照顾,儿媳也倒水拿药,嘘寒问暖。儿媳特别怕我生病,一闹病,孩子就没人看,她就要请假,也就把我照顾得特别好,盼我赶紧好起来。只有这时候,我才感到自己像个老太太,像个有儿媳伺候的婆婆。”

这就是张大妈心病跑到身体上的秘密。潜在的婆媳关系冲突让张大妈心里不好受,但又不愿公开表现,也不好对老伴和儿子讲,只能闷在心里,形成了一种心理压力。

人的心灵世界总要给冲突和压力找一条出路。于是,身体就病了,而且有时病得还很重。不再管家务,不再看孩子、做饭,享受全家人特别是儿媳的照顾,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一来,因为生病反而得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便容易让人扮演病人,出现躯体化症状。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张大妈学会了通过扮演病人来缓解压力,满足需要。

这么说,张大妈是装病了?那可是冤枉。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张大妈的病症就是潜意识扮演病人。这是人在进行心理防卫,以避免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促使张大妈扮演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叫作“退行作用”,是一种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心理防卫机制。

本来,人在长大后应付现实的方式会变得逐渐成熟,可有时在遇到挫折时也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幼稚的方式,比如扮演病人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行行为其实是一种幼稚化的行为,张大妈的病正是这样一种退行行为的表现。

总之,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而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张大妈不是装病,她是在扮演病人,是躯体化现象。

心理处方:不再扮演病人

基于这种情况,应该给张大妈一家怎样的心理帮助呢?

接受专家诊断,确诊身体没有问题,这是让张大妈不再扮演病人的一个很好的“台阶”。经过协商,张大妈一家取得了共识。首先,张大妈的儿子学会在婆媳之间沟通,促使妻子更好地表达对婆婆的关怀。其次,张大妈改变一味压抑自我的方式,学会表达自己、增进沟通。其实,增进家人包括与儿媳的沟通,结果往往会让事情比较好地得到解决。张大妈也说,其实儿媳也不是不好,就是她俩都不爱说话,今后要改正。最后,鼓励张大妈不再扮演病人。张大妈也表示同意,说既然没有病,就放心了,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她都还行。

不久后,传来消息说,张大妈一家的小日子过得平静祥和。老伴又被公司请去帮忙,张大妈也不用人照顾了,而且还能继续照顾一家人,身体也一天天地好起来了。

猜你喜欢

张大妈心病潜意识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张大妈的开心事儿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在江湖走,谁能不得病?
老头晕
老头晕
脑袋让驴踢了
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