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东:三百年老宅里的錾银人
2021-10-21秦改梅
秦改梅
三百年的祖传老宅
“姥爷的爱好促成了父母的姻缘”
入平遥古城西门,记者一行人步行了二十多分钟,穿过几条清冷的街巷,才到达了刘兴东位于古城内的工作室——赵大第故居,这是一座建于康熙年间,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四合院。
2017年,刘兴东的金银制作技艺入选晋中市非遗后,他便把工作室从古城外一处租用的小院搬进赵大第故居,把宅子两侧的偏房改为了加工间。宅子最初的主人赵大第是刘兴东的老姥爷,当时的赵家是经营布庄发家的晋商富户,而到了刘兴东的姥爷这一代,痴迷戏剧的姥爷弃商从文,搞起了戏剧。
谈起老宅背后的家族历史,刘兴东顺便给记者展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拍摄背景正是百年前的这座四合院。照片里有五位英气勃发的少年,其中四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不同的乐器,最左边弹着三弦的少年就是刘兴东的姥爷。
令人意外的是,这张照片是刘兴东偶然间从古玩市场淘回来的。“照片拿回家后,家里人看到都很欣喜,连姥爷自己都想不起来他曾经拍过这张照片……姥爷称得上是晋剧界的泰斗,毕生都在研究晋剧、教授徒弟,那时家里请着全国各地的戏剧名角,山西的戏曲名家程玉英、郭兰英等是家里的常客,姥爷还和一众票友一手创立了丁果仙剧团。”刘兴东告诉记者。
在晋剧流行的年代,陕西剧团、内蒙古剧团、山西剧团等全国各大剧团都来当时的平遥工艺美术厂买乐器、刀具等表演用具。刘兴东的父亲是当地出了名的好木匠,因出色的手艺被特招进工艺美术厂做活。
“父亲还经常受邀到姥爷家里维修和制作乐器,精湛的手艺和实诚的人品深得姥爷赏识,促成了父母的姻缘。父亲对手艺非常敏感,美术厂里云集了各路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善于琢磨的父亲在敲敲打打中,跟着老艺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金银器制作。同是匠人,金银匠的收入更高一些,后来父亲就转行做起了金银器。”刘兴东说,上学时,每周日他都跟着父亲去厂里,对手艺及手艺人充满了好奇,总喜欢这家看看、那家瞧瞧,早早就接触到了各种民间手工艺,对金银器制作技艺的喜爱也缘于儿时父亲的影响。
传承“晋工”技艺
“我曾四处漂泊,背着货物到处摆地摊”
平遥的金银錾刻历史悠久,得益于当年平遥县的银器出口,珍贵的“晋工”金银器制作技艺才得以保留下来,但现在像刘兴东一样的传统金银匠已很少。
20世纪80年代初,平遥县成立了一个首饰厂,做银器的外贸出口,主要销往欧洲。首饰厂将平遥仅存的几个老银匠召集起来,培训了一批学员,后来首饰厂被工艺美术厂接手,几年后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厂里的工人大都改了行,刘兴东父亲则继续从事着金银器制作。
1988年,刘兴东初中毕业,作为家里的长子,为了贴补家用,他顺其自然跟随父亲学习金银器制作。20世纪90年代,手工金银器加工逐渐有了市场,介休、榆次、太原的客户都到平遥买金银器,那是平遥金银器市场最好的几年。刘兴东和父亲经营着一个家庭式的金银器小作坊,生意多到忙不过来,但他还是想走出去,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个时候,主要做面向普通百姓的银饰,手镯、项链、耳饰等,花样和款式比较简单。自己年轻气盛,兴趣正浓,手艺学得特别快,但和父亲一起做活的时候,心里总觉得拘束,很多时候两人的想法不一致,我就想着出去独立开店,但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刘兴东说。
1996年,平遥古城明清街开放,当时叫平遥古玩一条街,在全国都很有名。刘兴东在明清街上租了一间小门店,做一点仿古金银器摆出来卖。其间,结识了来平遥收老银器的我国台湾地区的客户,刘兴东先是帮客户修补老银器的残缺部分,后来又按照老样式给客户制作仿古银器。仿古实则对技艺的要求很高,刘兴东针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到处寻找、收藏、研究老银器。
“老银器在台湾市场比较好,与台湾客户的合作保持了很多年,彼此之间达成了一种信任和默契,客户只向我提供样品,加工的数量和价钱都任由我来定。”刘兴东说。可惜两年后,随着古玩一条街的没落,刘兴东的店铺随之关闭。为了生计,他在古城外租了一处小院,一边接订单做活,一边背着货物全国各地到处跑,摆地摊卖货。
“广州、上海、天津、北京、成都等大城市我都去过,最近的是太原,和其他本地商贩一道,每天夜里12时在明清街集合,坐着破旧的中巴,半夜两三点到南宫古玩市场提前抢占摊位,然后一直熬到天亮开始卖货。自己还算幸运,无论走到哪里,多多少少总有生意。那时精力旺盛,收摊以后我也不休息,喜欢到当地的市场上逛逛,再淘一些金银器等古玩作收藏。”刘兴东说。
回想起那些年四处漂泊的日子,刘兴东并不觉得辛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忠实的客户。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摆摊时,刘兴东结识了浙江的一对小夫妻,先是买了几样他的小件金饰,后来陆陆续续又回购了一些,再后来,这对经营金店的小夫妻专程来到平遥,与刘兴东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有一段时间,台湾经济运行状况不太好,而我的主要客户在台湾,当时特别担心销售渠道受影响,但没想到,在与台湾客户的合作中断后,来自浙江温州的订单不断增多。”刘兴东说,通过口口相传,不止是浙江温州,全國各地慕名找上门来的客户接踵而至。
传统技艺焕新生
“时装周的走秀让我兴奋了一个多月”
2012年,中央美院的唐绪祥教授受文化部委托,在全国各地寻找、走访金工手艺人,唐绪祥本身就对老银器情有独钟,了解到刘兴东对老银器有多年的收藏史,专程到平遥找到了他。“唐教授看了我的收藏及作品,随即告诉我,让准备几件作品参加当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刘兴东回忆道。
在唐绪祥的邀请下,刘兴东精选了六件器型较大的仿古银宫锁参加了国博的展览。一个民间匠人的作品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升级为艺术品入选国博,对于刘兴东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缘于对“晋工”银饰的深厚感情,在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的时代,刘兴东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品质的坚守让他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不断有作品在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刘兴东和他所代表的“晋工”金银器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传家”是晋商的理念,打金银器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因此金银器在原料上能重则重,用料厚实,这也赋予了山西金银器厚重、大氣的特点。过去匠人使用的工具很笨拙,如今工具大为改进,制作起来更省力。”刘兴东相信,现在的匠人如果能锲而不舍地坚持下来,一定能够超越前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2018年,由设计师周洋霞设计,刘兴东纯手工打造的古法黄金婚嫁饰品亮相上海时装周。当“晋工”金银制作技艺与当代时尚潮流相结合,传统的样式融合新的设计理念,精工细作的宫锁、手镯及耳坠等饰品让人眼前一亮。
在时装周最后,刘兴东和周洋霞牵着T台小模特一起绕场走了一圈。采访中,刘兴东打开电脑给记者播放了这段视频。“从时装周回来,我兴奋了有一个月!”重温当时的走秀场景,刘兴东依然是一脸的喜悦,他不曾想到,有一天能站在如此闪耀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传统手工匠人能在市场有一席之地,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刘兴东已然很知足。
技艺传承遭冷遇
“新的时代更要沉下来做工匠”
“刚开始学手艺的时候,平遥街上有七八家手工银店,后来打银匠没法生存,纷纷都转了行。在勉强为生的那几年,心里默默想,以后决不会让我儿子从事这行。”刘兴东表示,这些年情况越来越好,看到了传统金银器发展的美好未来,但手工艺的传承依然遭到冷遇,很难招到合适的徒弟,这是一个令他想起来就头疼的问题。
“以前是师傅挑徒弟,现在是徒弟挑师傅,有人愿意学,自己都偷着乐。学这门手艺,需要静下心来在时光中慢慢打磨。当初我当学徒的时候没有手机,互联网也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干扰因素,每天从早到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技艺,敲敲打打一天就过去了。”刘兴东感叹,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个苦。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一个二十七岁当兵退伍的小伙找到刘兴东,想跟着他学手艺,但考虑到对方的年龄,面临着养家糊口的现实问题,刘兴东婉拒了。“学手艺要趁早,三年可以学个大概,十年以上才有可能成就一个差不多的金银匠人,很多人迫于生存压力中途就放弃了。”
从十几岁学习到现在,从事手工金银器制作三十多年,外表看似温和内敛的刘兴东骨子里其实很“犟”,有着执着的坚守。“匠人有时被称之为‘犟人,有着他性格中倔强坚持的一面。匠人做活必须拿出自己的特色,无论大器小件,在工艺上都要求精细。过去匠人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不像现在机械化加工所导致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在刘兴东看来,老一辈的匠人没有功利之心,讲究的是严苛的品质,当你看着老物件上锤打、錾刻出的各色纹饰,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匠心巧思和传递的美好遐想。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沿袭,更是一种匠人品质和精神的延续,新的时代更要沉下心来做工匠。?
记者手记
刘兴东不善表达,但是他始终尽力配合着记者的采访,面对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就停下来认真地思考一番。生活中, 刘兴东是一个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人,弹吉他、吹口琴、写毛笔字、种灵芝……刘兴东说他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儿都要尝试,还经常网购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聊起兴趣爱好,刘兴东起身,笑呵呵地拿来一台前几天刚网购的小型爆米花机,兴致勃勃地展示起来,还现场爆了一锅香喷喷的爆米花给大家吃。像个孩子般坦诚、率真,这是刘兴东令人感到可爱的一面。在接受本刊采访前,他的工作室刚结束了某电视台一连几天的视频拍摄,这让他略感疲惫,原本清净的工作室不断有客户和媒体到访,这是他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成名的烦恼”。
传承人档案
刘兴东,男,1972年出生,山西平遥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平遥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2年作品入选中国首届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3年首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4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精品博览会上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15年获第五十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被平遥县文化艺术节联合会授予“金牌工匠人物”称号;2017年被确定为晋中市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获首届“山西省职工手工艺品展评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