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汉字,迎来“最好的时代”
2021-10-21吴越
吴越
其他古老的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相继消亡,而汉字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文化活力跨越了数千年。
汉字缘何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背后蕴藏着哪些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的人们应该如何走近汉字?古文字学者应该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展现汉字文化的蓬勃生机?对此,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带来了他的思考。
汉字不是“汉代使用的文字”
问: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汉字,但对汉字并不一定真正了解。究竟何为汉字?
黄德宽:汉字既不是指汉代使用的文字,也不是指汉民族使用的文字,而是指中国和海外华人所通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
中国古代并没有“汉字”这个名称。先秦时代称作“文”“字”“书”“名”“书契”等,秦代才将“文字”连称,近代称为“中国文字”。到了现代,“汉字”这个名称才流行开来。
问:一种文字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德宽:人类历史上使用的文字,既有产生于本土的自源文字,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借源文字。对自源文字体系而言,文字是历史、社会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它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到文明时代。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文字系统,都是在借鉴、移植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汉字是从中华文化沃土上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相伴而生,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汉字记载下的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后人正是通过文字记载才能更好地走近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过去。
问:那么,汉字到底起源于何时?
黄德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形成,目前仍是学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汉字就已经形成了。比如,《史记》对夏代世系就有详细记载,这透露出司马迁撰写《夏本纪》时,可能依据了流传下来的早期文字记录。现代考古发现,我国多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出现了与文字起源关系密切的刻画符号。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文”“邑”“辰”等文字符号(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尽管学术界在如何释读上还有不同意见,但这些字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汉字样本是没有疑问的。
问:同样是古老的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早早地消亡了。汉字为何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黄德宽:总体来说,一种文字的衰亡,其主要原因是创造出这种文字的文明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衰落乃至消亡,一种文明的消亡必然导致与之相伴随的文字失去生存的根本。
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中华文明的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是最根本的原因。尽管中华文明一路走来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以汉民族为核心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中断,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华,经历着不断的自我扬弃、丰富、创新和发展。汉字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相伴而生,也因此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被使用并传承至今。
另外,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的功能和使命是记载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汉字能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原因,在于它能很好地适应汉语的各种变化,不断完善其记录语言的功能。汉语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关注到了方言,到汉代还产生了记录各地方言的著作。汉字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超方言功能,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书面语都使用汉字,不会因为方言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不管方言读音有怎样的变化,汉字的字形字义是稳定的,文字符号与不同方言之间也能建立起对应关系,并不因为方言而影响信息的传递。
从现实看,汉字也完全能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工具属性。比方说有一种新的化学元素被发现了,运用汉字的形声造字法就能够很便捷地造出一个新的字来记录它。
不必将“yyds”“xswl”看得太严重
问:但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汉字也经历过危机。
黄德宽:的确。汉字经历了不断突破自我发展困境的历程,并且渡过了存废危机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汉字的发展,首先遇到的便是构形的困境。汉字早期的构造主要运用以形表意的方法,如运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来构造文字符号。但这种造字方式有很大局限性,不仅符号众多,而且复杂的抽象概念以及语言中的虚词等无形可象的,就难以构造记錄符号,从而陷于构形的困境。先人们通过运用“同音假借”和形声造字法,使汉字实现了构形困境的突破。形声造字法的发展完善,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符号生成的机制问题,使得汉字符号可以适应时代发展而生生不息。
汉字发展的第二个困境是书写和阅读效率之间的矛盾。往往字的构形越复杂,符号自身提供的信息就越丰富,辨识就更容易,对阅读理解字义也更有利。但形体符号太复杂,会影响书写效率。因此,汉字形体符号的省简就成为贯穿汉字体系发展的主线。汉字系统通过自身的发展,在简化形体过程中,经历了从描摹客观物象而形成的篆体,变为抽象点画组合的隶书,后来又确立了楷书,使得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最终确立,解决了书写效率的提高问题。与此同步,汉字系统通过形声字发展和构形模式的单一化(形声化),使以形符示义和以声符记音相统一,从而突破了书写与阅读效率相矛盾的困境。
汉字真正面临的危机,是清末西方文化冲击下形成的汉字改革运动,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将汉字改革推向了高潮。当时,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一些人将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归结为科技教育落后,而科技教育落后是因为汉字繁难。一时间,各种汉字改革方案纷纷面世,改革汉字乃至废除汉字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声音。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回过头来看,人们发现,以前对汉字的否定,实际上是由于民族正面临存亡危机,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从而导致对汉字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得到了认识,古老的汉字也经历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再一次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