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七点启示
2021-10-21孙锐
孙锐
当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地人才政策不断创新,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成为城市间争夺的关键目标。一批区域人才强市加速崛起,一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培育效应、扩散效应日趋明显。当此之际,人才工作不进则退,各地人才队伍建设压力与机遇并存。
重视和把握当前全国区域人才竞争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规律,是做好地区人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各地各部门工作提供借鉴。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健全工作运行体系,是做好区域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海口复兴城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里,来自世界多国的创业青年正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加持”下追逐梦想。放眼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工作站、重点实验室、项目产业孵化站等人才阵地建设以及落户、医疗、教育、购房等配套保障政策,吸引人才纷至沓来。自2020年6月至今年7月底,海南全省引进各类人才21万人,同比增长404%。而这一切,离不开海南省委人才工作委员会、省委人才发展局的成立。“有了牵头抓总机构,人才重大改革探索的组织协调力度明显加大了。”人们评价。
与此类似,北京也成立了人才工作局,以吸引集聚国际顶尖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计划项目评价权下放等系列改革。深圳围绕重大人才政策创新和“孔雀计划”人才工程,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工作运行体系。江苏苏州建立了包含100余个指标的区县、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并通过编制地方人才发展指标白皮书督促人才工作。
人才工作不只是组织部门的责任,只有充分发挥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才能有效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体系。为保障高效推动,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下,要将人才工作尽快纳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工信、发改等经济综合部门三定方案;通过建立人才工作条线“枢纽”机制及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工作平台,充分挖掘、调动各职能部门、产业行业和企业力量,进一步增强地方人才工作协同合力,健全“大人才”工作格局。
强化引才工作品牌,创新人才服务模式,是提升地方人才集聚效率的有效办法
以一名国家特聘专家为引才“觸角”,武汉光谷先后引进了6位国家特聘专家,新建了一条上下游接续的新兴产业链。通过成立招才局、聘任名人“引才大使”“招才顾问”、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城市合伙人”等重点人才项目工程,武汉打响了城市引才引智全国品牌。
宁波余姚借助一名产业领军人才“以才引才”,集聚了30余名省级以上特聘岗位专家,成就了省级智能制造人才高地。民营经济发达的杭州,政府定位于做好“店小二”式人才服务,以“引进之初做保姆、创业之中做导师、成熟之后当保安”的精准服务品牌赢得人才。深圳在南山区、华为公司和招商街道设立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站,使外籍人士可就近办理工作许可业务,成为增加其满意度的“关键小事”。
人才项目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引进若干“关键人物”,发挥其晶核集聚作用,可以产生“雁阵效应”,带来一批高端技术,凝聚一批专业人才,同时兴起一个学科、领域或产业。借鉴以上经验,地方可建立“使用弹性、服务个性、管理柔性”的引才机制,积极利用猎头招聘、人才资源外包等市场化方式,突出专业机构、行业团体和关键人物在高端人才引进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引才引智新通道。
紧盯市场化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增强地区人才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作为国内较早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集团,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给各地人才集团“打了个样”。它以猎头高端业务为引领、以公共服务业务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为主体,提供服务全产业链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深圳还启动了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推动建立真实可信的“职业信用档案”。
北京出台了国内首个支持“猎头”发展的政策文件,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猎头机构在全球延揽急需紧缺人才。广州、苏州采取市场化“股权跟投”模式支持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通过社会专业机构对入选团队项目进行股权估值、尽职调查和入股谈判,财政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对入选团队予以支持。上海张江通过公共服务外包,培育了一批产业联盟和体制外创业机构,向创业人才团队提供高质量创业服务。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尤其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配合,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各地方可借鉴上述做法,更好发挥功能园区、专业协会、领军企业、市场机构、产业联盟作用,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对接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为各类人才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点上精准突破,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任务
怎样吸引海外人才和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上海自贸区先行探索外国专业人才“自由执业”制度改革,允许国外大学外籍本科毕业生在特定区域和机构工作,允许境外人士参加我国职业资格考试,按照薪酬水平推动外籍人才市场化评价,产生了突破性效应。苏州出台《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办法(试行)》,选取79个工程技术类国际职业资格,形成比照认定国内对应职称清单。
围绕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圳前海通过资格认定、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机制安排,为香港金融、财税、法律、规建等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创造便利条件。
自2016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资质互认、创新创业、激励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例如,设立“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建立顶尖人才特需支持机制;设立“图灵奖”实验室,开展专业人才大数据化评价等,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精准支持,值得地方参考借鉴。